最近参加某位名师心理治疗工作坊,现场观摩导师做家庭治疗访谈。他对来访者说,你的心理学已经学得很好了,不要再学了。你需要的是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
当时我听到老师这么讲,差点惊掉了下巴。一个资深心理学咨询师告诉来访者不再学心理学了。Why?黑人小哥一脸问号。
这是一个“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的女性来访者。夫妻同居不同房已经有五六年了,正式分居一年半。丈夫要求离婚,从摇摆不定到态度坚决。妻子理智上明白覆水难收,但情感上仍难以割舍。在这几年的黑暗岁月里,心理学于她既是抚慰伤痛的良药,又是拒绝新生活的挡箭牌。
当下,心理学在国内大火,催生了一批学习大军。在这支学习大军里有一类特殊人群。他们花费巨资四处上课,上万甚至数十万的学费背后可能是节衣缩食。他们认真听讲,拼命记笔记,拼命提问,个案体验时酝酿灌顶,分享感悟时头头是道。然并卵,一回到现实,又是一地鸡毛。典型的懂得很多心理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曾奇峰把这类人称之为学习型人格障碍,李孟潮称之为好学型人格。这一类人为什么对心理学乐此不疲呢?主要动机有三:
(1)追求“被疗愈”。比如一个深陷在丈夫出轨的痛苦婚姻中的女性,可能会本能地向外寻找温情理解和分析开导。这样的她就有可能被身心灵工作坊所吸引,因为身心灵工作坊所提供的群体性治疗及深入体验内心情感的工作方式,会让一个既能将自己表达出来为身边的人所倾听与支持,又能在导师的阐述下更了解自己。但如果潜意识隐藏需要是回避当前令人痛苦的现实处境,那么即使是身心灵工作坊也有可能变成精神鸦片而不是疗愈之地。这时,问题不在于心理学这个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潜意识动机。
(2)为了“更幸福”。某次心理工作坊,有个来访者可怜兮兮地“哀求”老师:“我怎样做才可以让老公更爱我?”瞧瞧,老公已经很爱她了,但她要的是更爱。还有很多来访者千访百计想把伴侣拉进学习团体,美其名曰共同成长,打是小算盘就是制造如我所愿的伴侣。伴侣也不是傻子,识破她们的伎俩,抵触“共同成长”,并斥责她们“你学了心理学怎么没看见你改变。”
(3)想要“无条件的爱”。很多来访者在生活中存在感弱,他们原生家庭不幸,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姥姥不疼舅舅不爱,遭人白眼,被人抛弃,是生活中的失意者和落魄者。而在团体性心理工作坊里,这里有老师的温暖抱持支持理解,有同修们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没人有嫌弃他矮穷矬,没有人指责她蠢笨傻,他们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曾有个学员在团体中对导师当众“表白”:“我们不远千里追随你而来,就因为你坐在那里哪不怕一句话不说,我们都觉得无比温暖。”导师回应:这一刻,我扮演了无乳房的妈妈。
另外,还有满足自恋、学习色欲化等,这里不一一展开。
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认为也许有人会拥有看似无比完整的心灵知识,但这些心灵知识却不能帮助TA活在关系中,活在饱满的情感中,那这就是负知识。
由于好学型人格学习态度不端正,那么他懂得越多心理学,可能就越过不好这一生。比如拔高了心理阀值,反而对现实的耐受力降低。有个学员曾在心理学高阶课程上表示要辞掉工作,去看诗和远方。我们都为他捏了把汗。他自己讲身上仅有散碎银两三四万,又没有下一家工作在等着他。
又比如不是觉得别人有病就是觉得自己有病。觉得别人有病,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疏离。父母皆祸害、家庭即原罪,是最近很火的流行词语。对方脾气大易激惹,就是儿时没有得到充足的口欲满足。拒绝沟通,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固执己见,就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看自己有病,会过度反思,饱受情绪困扰,造成认知偏差。某来访者追求异性未果,该异性转投他人怀抱,并委婉批评他说有一次外出旅游本来是考察他来着,但因为他嫌她化妆耽误时间显得不耐烦,让她心有戚戚焉。批评让他陷入自责,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还比如人际互动能力退化。学了心理学,一边看清自己有那么多心理需要,尊重、理解、关心、支持.......,一边又清楚不能控制、强求别人,表面装佛系,言语很客气。当别人没有满足自身需求时,他要么默默走开,要么暗戳戳报复。当场撕逼?那不是心理学人干的事。
开篇某位名师提倡要好好生活,真的是对好学型人格的一剂猛药,也是一剂良药。怎么才叫好好生活呢?我想,大概包含以下三点:
(1)做自己的导师。一个来访者如果长期流连于各色心理学理学课堂,那就相当于形成了心理依赖,和酒精依赖、药物依赖没什么两样。心理学讲究助人自助,自助是根本目的。唐登华老师会说,和来访者尽快地建立咨访关系,就是为尽快地结束咨访关系。
人总要学着慢慢长大。学会做自己的导师,开导自己,分析自己,疗愈自己。就算是不能疗愈也没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带病生存、带病发展嘛。有时间这个疗愈大师兜底你怕什么。
(2)增强现实感。深刻认识到世上并没有无条件的爱。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这就是社会现实。女人都希望喜欢自己的男人越多越好,却希望自己的男人只喜欢自己一个人;男人都希望自己的女人上街穿着不要暴露,却希望在街上看见穿着暴露的女人;人人都希望自己无论贫穷富贵疾病健康都被别人无条件地爱,又希望自己爱的那个人最好不要病怏怏、穷得死,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想要获是无条件的爱是人们潜意识的积极需求,承认得不到无条件的爱则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学习心理学,真的不是为了让你更加幸福,而是为了减少不幸。
(3)用系统思维为人处事。情侣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变得紧张疏离,不是你有问题或是我有问题,而是关系出了问题。比如那位过度反思自己对女性不够体贴的仁兄,应该从跪舔的陷阱中跳离出来,以系统眼光看到在那位女生眼里,你只是B男,而别人一招手就跑过去嫁给他的老公是A男,B男对他再好,只要A男出现,她照样弃B男选A男,择偶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而体贴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且不是主要因素。
学会运用冲突来保持亲密关系。不要幻想别人会主动尊重、理解、关心、支持自己,结构与边界是需要博奕来达到动态平衡的。冲突是痛苦的礼物,我们不喜欢它,却又不得不打开它。冲突是另一种形式的亲密。
曾奇峰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让哲学对付苦难,我们享受人生。愿热爱心理学的朋友们,不要忘了热爱生活本身。也许你不需要学很多心理学,但依然可以过好这一生,路径其实也很简单:认真地活着,搞不定就找别人帮忙。当你不舒服的时候,越不能一个人待着,要找人说话、吃饭、喝酒、骂人或者打麻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539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613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40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861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3325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