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日》这部电影用疾病作为隐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生活在神话之中,神话让我们产生了对生活和世界的基本看法,这也是父母亲传递给我们的假象。那么,生活中有哪些认知假象呢?
第一,灾难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看灾难片是一些人的兴趣和爱好。在人类远古时代,灾难经常发生,虽然灾难没有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但是我们的内心中又有某种向灾难的呼唤。当偶尔有灾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会哭天抢地,从此改变对人生的看法。
如果我们出了车祸,那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人生看法:下次我还会出车祸,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安全;如果我们被人骗了,我们就会觉得世界不可信。灾难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反过来说,这个认知可能本来就存在。
第二,父母会永远爱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好的父母,也有不好的父母;有爱孩子的父母,也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其实是在一个不断打破神话的世界中成长,但有的人被呵护得太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神话里。
首先,父母要保持自己的权威,他们营造的神话就是:孩子要听父母的,父母永远是对的,如果亲子间有意见,也要以父母的意见为主。其次,学校和社会并不希望有太多的神话被打破,其中一个学校神话就是老师什么都懂,社会上的很多商店在营业的时候都会出来喊口号:今天会比昨天更好,我们会赚更多的钱,我们最强……神话不被打破的状态,就是一个自恋的状态。
电影的主角哈里是位营销演讲家,他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显示出了高超的演讲技巧,他西装革履,声音洪亮,极有感染力;他目光炯炯有神,有大量的拥护者。作为演讲家,他是出色的。市场营销专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们相信他说的东西都是真的。好的演讲家和营销专家的特点就是让人产生自恋,所以哈里是建立在理想化基础之上的自恋型人格者。
这给我们一个提示,即父母在保护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个任务就是在孩子的神话破灭时,待在孩子身边,并且帮助孩子消化神话破灭带来的失望和恐惧感。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父母大多都在营造神话的世界,而且不允许这个神话被打破。
哈里在成人世界中是神话制造者,但他的神话早就被自己打破了。现实世界中,哈里离婚了,孩子被妻子抚养,不允许他随便见面。
电影用极端的手段诉说了两条故事线,一条是无所不能、高高在上、众星捧月的演讲家哈里,另一条是唐氏综合征患者佐治。唐氏综合征源自个体的23号染色体病变,这类患者的智商有问题,眼睛间距较宽,鼻梁较塌陷。电影一开始的时候,佐治住在疗养院里面,那里有很多残疾人。
世界上有几个地方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人性。第一个是医院里的产房。产房每天都有新出生的婴儿,婴儿的出生会给人带来比较大的震撼,他们啼哭、弱小的样子会让人回到无意识状态中。产房外面也会显示出人性的冷暖和喜怒哀伤。第二个是监狱。在监狱中可以看到杀人犯、强奸犯、变态者、猥亵者和偷窃者,他们展现出人性阴暗且真实的一面。第三个是精神病院。很多精神病人让大家感到害怕,他们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他们浑身充满神秘且不正常的气息。但其实精神病人的思想和最原始的思维是每个人内心都有的,只不过是能不能被人意识到的问题。
唐氏综合征的特点就是智力障碍,电影以这样的视角来切入,就是从人性来进行呈现的。人性的一端是获得成功的哈里,另一端是不被关注的佐治。佐治的姐姐有自己的生活。妈妈在去世之前把佐治送到疗养院。他对生活充满好奇,喜欢看同样智障的女孩跳芭蕾,并且会追求这个女孩。他有特别多的幻想,情感丰富,但也经常做噩梦,内心有恐惧的一部分。佐治的内心充满宽容,即使别人对他不好,他也会原谅别人。比如,哈里在雨中抛弃了他,但佐治没有怪他,依然认定哈里是他的朋友。
电影是一个隐喻,哈里和佐治体现了人格的两面,人格的一面是奢华、高端、领袖气质、侃侃而谈,另一面是丑陋、精神病、缺乏社会资源、口无遮拦。很多朋友在观后感中用假性自体和真性自体来形容他们两个人,我认为非常正确。随着剧情的发展,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看起来虚假的哈里慢慢被佐治影响,变得有情感。
佐治是个情感表达非常直接的人,喜欢一个人就表白,想要鞋子就一定要买到,求爱失败就倒在地上,看到姐夫碰姐姐就会打开姐夫的手。无论做什么事情,佐治都直来直去,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要什么就要得到,心里没有防御。这是让哈里非常羡慕的一点。
假性自体的概念来自温尼科特。假性自体并不是假的一面,而是为了适应社会、保护自己而发展出的防御性行为。比如,哈里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他说的话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西装革履,说话掷地有声,举手投足显示出个人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在营销行业中生存下来。营销行业的特征,就是强调一个人的绝对权力和说话的绝对正确性,所有的人都信服于他。
哈里说,想要做一个好的营销家,首先要有得体的衣着,因为民众喜欢成功人士;其次要始终面带微笑,显示出对客户的友好;最后还要有一套仪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要按照程序来执行。营销一般都有专门的教义、手册、教材和教仪,并且要求学员按照营销家所说的方式去做。
哈里在假性自体下离真性自体越来越远,直到他遇到了佐治,并在佐治的身上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那么成功,原来自己的内心也是有情感的。在这之前,他到妻子家里的时候,妻子不让他触碰,他就不敢碰了。但之后他再次去妻子家,妻子不让他碰,他就冲上去抱住妻子,在地上学狗爬,推翻餐具,甚至拿起炉钩准备打人,表现出非常多失控的情感,这些都是在佐治身上学到的。
电影中特别动人的一幕就是佐治从姐姐那里回来,同哈里跟房子说再见,然后到公路上跟车子说再见,仿佛房子和车子都是人一样,最后跟妈妈说再见。佐治知道妈妈去世了,不会再回来了,他可以躺在姐姐怀里哭。姐姐对他很好,但现实中姐姐的假性自体起了作用,真实的自己要喜欢弟弟,但是假性自体要成为社会的一员,有自己的家庭、丈夫和孩子,姐姐无法跟丈夫抗争,最后佐治离开了姐姐。当他们一起离开说再见的时候,这两个人是融合的。
一方面,佐治成长了,能够跟过去告别了。另一方面,哈里也走下神坛,变得孩子气,有情感。后来佐治开始出现自我功能,跟女朋友约会,还能谈论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在那一刻,佐治从小孩变成了成人,他做的都是成人的事情,并具有放手的能力。当女友的妈妈来寻她时,他没有像孩子一样紧紧抓着女友不放。
电影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从孩子的两极化状态整合为成人的立体化状态。孩子两极化中的一极就是理想化,哈里代表的是孩子内心中原始的、理想的、无所不能的、自大的自我,佐治代表的是孩子内心中自卑的、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幼稚的、不可控制的、冲动的自我。后来,双方变成了社会化真实的自我,哈里可以回家看望孩子,大胆地拥抱妻子,佐治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我们成熟的过程中,这种不成熟的自我变成了整合的自我,如果我们合二为一来看,这就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发展阶段。
哈里大概三四十岁,如果用另一个视角来看,故事就意味着哈里发生了中年危机,他事业达到顶峰,很有号召力,但家庭分裂,孩子不愿意见他。整个故事从哈里撞死一条狗开始,黑色的狗隐喻为抑郁,中年危机常常伴有深深的抑郁。
当他遇到狗时,也就开始遇见真实的自我,当这条代表抑郁的狗快要死时,他就能够正视自己人性中幼稚、天真的那一部分。哈里允许自己回去看望孩子,允许自己接纳佐治的病并且照顾他,在狗死了以后还可以埋葬它,这都是他开始释放内在的女性特质中的温柔和接纳的表现。
哈里原本是一个人一直往前冲,某一天,他觉得自己要病了,离现实太远了,家庭也没了,他变得铁骨柔情了,要看望孩子和妻子,哪怕是撞死了一条狗,也要完成埋葬仪式。当他下车去看被撞的狗时,后面出现的佐治把他吓了一跳。他大叫了一声,这实际上是他内心中另外一个童真、带有女性特质的自我被唤醒。佐治经常用大叫让自己回到另外一个状态,所以大叫是一个标志,隐喻着哈里回归到自己的女性特质那一部分,他解决了中年危机,最后的代价就是内心那个幼稚的孩子再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虽然大家感伤于佐治的死亡,但这正是一个人的整合状态。人处于解离状态中常常演变成几种不同的人格,即偏执、温柔、男性化和女性化等人格。在电影的最后,哈里已经对自己的理论不那么相信了,还在开大会的时候开小差,当他看到佐治大闹会场的时候,哈哈大笑起来,这意味着他能够在公众场合接受自己另外一部分,他的人格已经整合了。所以,佐治的死亡并不是悲剧,而是意味着,每一个人的成熟都要跟某段经历告别,跟过去的自己告别。
电影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一开始我们可能比较羡慕哈里的成功,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反移情。随着角色从最初到结尾的变化,我们自己的心里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咨询师做心理治疗的时候,也许会遇到谈吐一般、不修边幅的人,最开始对他很不屑,但随着治疗的深入,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被他的思想所吸引。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随着电影的进展,我们越来越对佐治刮目相看。他非常直接,我们羡慕他是因为我们总是无法做到这么直接;他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你是我的朋友,在你面前,我可以直接哭、直接笑、直接打、直接骂,非常真实,这是在假性自体形成过程中非常缺乏的部分。从这些地方来看,我们内心中纯真的部分反而帮我们应对社会中很多复杂的东西。我们在撒谎的路上形成了假性自体,并用更多的谎言来圆之前的谎。我们掌握了特别复杂的技巧,但其实最核心的技巧就是以真应万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72464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6860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5530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851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332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