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如何理解孩子的“输不起”?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玩游戏或者做事情一定要赢,一定要被表扬,如果没有赢,那么孩子可能会破坏游戏规则,如果没有被老师表扬可能会感到非常难过,甚至拒绝去幼儿园。为此,很多家长十分头痛,非常担心孩子被宠坏了,太唯我独尊,一点抗挫折的能力都没有。很多妈妈会烦恼:我家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得到表扬就很不开心,做活动没有胜利就会崩溃大哭,这可怎么办?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成人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输不起”的时候,比如被竞争对手抢夺了资源,内心愤愤不平,在内心咒骂他。比如回到家中发现忘记买一样东西,责怪孩子一直缠着自己让自己忘记了。当然,一般的挫折成人不会大哭大闹,但是多多少少我们会有一些情绪反应。
我们再来想一个问题,你觉得孩子出现什么样的表现,会让你觉得孩子是“输不起”?比如孩子看到自己快输了,要求更改比赛规则?如果没有第一个拿到皮球,就会原地哭泣不起来?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和成人一样,是在遇到挫折之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不好受的情绪和结果。比如尝试改变规则,这样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成功。比如情绪失控,我就是想哭,哭出我的难过。
孩子到了三四岁的年龄,情绪更加丰富,对于世界的认知每天都在增长,他会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意愿、更多的尝试,也肯定会遇到更多心理上的挫折。但是孩子的情绪调整能力和控制能力还在萌芽中,情绪管理的能力都不如成人,会用十分直接的方式表达和发泄情绪。因此,在下次我们发现孩子这样的情况时,请看到孩子只是在表达情绪,而不要轻易的为孩子下定义“输不起的孩子”。因为一旦在心中给孩子下了这个定义,一方面孩子可能会感到进一步的被拒绝,另一方面家长内心会很担心甚至焦虑,而忘记如何观察和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02、如何提高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很多大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成人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深知再厉害的人也都有失意的时候,如何渡过生活的低谷,如何越挫越勇的站起来对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很对家长在孩子三岁之后,这个公认的“培养习惯和性格的黄金期”,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世面上也有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课程来教家长。在这里,我只想和家长们分享一点,就是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比较高效的把成人的价值观影响给孩子?在我看来是“爱”,而不是“教育”。
当家长能够允许孩子按照年龄的现实发展水平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能力及问题,家长能够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积极并客观的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就更容易建立起一个安全完整的自我体系,在挫折面前,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储备去应对。
这就要求家长尽量做到接纳孩子的本来面貌,我们可以尝试影响孩子,但是不要试图一下子改变孩子。少和孩子正面较劲,多用迂回战术,细水长流慢慢在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些价值观。
那什么是积极并客观的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呢?就是做好同孩子的共情,多鼓励孩子,不在孩子面前夸大挫折的痛苦。
1. 如何与孩子共情?对于家长来说,做到共情,首先要知道“情”都有哪些?家长是否有足够描述情绪的能力?是否能够比较准确的识别孩子的不同情绪?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当孩子遇到挫折需求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说出孩子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感到与外界是连接的,感到“我并不孤独”“我被支持”。
其次,我们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有些家长把“共情”当做一种技术,发现并不是很好使。会问“我都说出你的情绪了,你怎么还哭啊?你怎么还不好呢?”这是因为共情与其说是一种技术,不如说是一种情感流动和情感表达。
如果你的内心无法真的认同和允许孩子的不良情绪的表达,虽然你嘴里说出了孩子的情绪,但是你的肢体语言,你的声音语调仍会让孩子感到没有被很好的支持。因此,共情的关键是家长真的能体会和谅解孩子的不良情绪,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哄去陪孩子。坐在他身边,抱着他的头,抚摸他的后背,轻声的哄他等等都能让孩子感到你的爱意。
2. 多鼓励孩子这是一句老生长谈的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一些情绪容易崩溃的孩子的生活中,还是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鼓励的频率和质量不够;
第二,鼓励的方法是错的。
我们先来说正确的鼓励孩子的方法
鼓励和表扬不是一回事。表扬是“你真棒!”“你很聪明!”“你是一个好孩子!”鼓励是“你能够自己主动收拾玩具,很好!”“你自己把手洗干净了,是爱干净的孩子!”“拼图很难,中间你烦躁,但是你还是完成了,我为你骄傲!”
我们可以看到,鼓励一定是要有具体事情具体细节的。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对于孩子的认可,不是来自爸爸妈妈的主观感受,而是孩子真正做的一些事情。当我们能够明确的、频繁的告诉孩子他具体是因为什么而获得了认可,这样才可以促进孩子良好自我认可系统的建立。“我好,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别人觉得我好。而是因为,我能够做到.....,我是一个爱干净/坚持到底/爱吃饭/会分享....的好孩子”这样,即使孩子在家庭以外的环境,比如幼儿园,路人被简单粗暴的表扬,但是孩子仍然存在内心的自我认可自我激励的系统。他的内心就会越发稳定,获得真正的自信。
再来说鼓励孩子的频率和质量
成人的生活很忙碌,回到家中筋疲力尽是难以避免的事情。但是面对孩子,我们可能要去计算一下,每天和孩子说了多久的话,其中涉及情感的交流有多少句?在这其中,鼓励孩子的有几句,给孩子提要求的又有几句?很多家长内心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十分可爱的,是很好的,但是落到和孩子的交流上,却一直在说一些挑剔孩子、让孩子难过的话。这种情况,家长的爱孩子是无法感受到的。
很多家长也很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但是质量上可以再提高一些。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还是具体化思维多一些,抽象思维少一些。所以我们鼓励孩子可以加入仪式化的成分。比如,说完鼓励话,亲一下孩子的额头、和孩子击掌,吃饭的时候与孩子干杯等等。除了言语刺激,给孩子触觉、视觉更多的刺激,加强鼓励的效果。
3. 不要夸大挫折的痛苦有一些家长学习了共情,也很看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但是做的太过了。比如孩子跌倒了,家长会说“你是不是很疼啊?是不是很疼很疼很疼啊?”“哎呀,摔惨了我们的宝贝了。”并且回家之后会向家里人反复的说这件事情。尤其是老人带孩子,十分心疼孩子,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我们要避免的,不要反复强调甚至夸大孩子遭遇的挫折。还是要多做正面的解释和引导。
父母经常苦恼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勇于正视挫折,接受挑战,培养他成为一个不怕挫折、保持弹性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全距离”与“舒适圈”,孩子的安全距离来自父母亲所给予的发展环境。如果面对挫折,父母不用夸大挫折的痛苦,而是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孩子必然能从父母身上学会乐观积极。所以想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弹性、有挫折容忍力的孩子,最佳方法是带领孩子一同学习参与各类新事物,让孩子模彷你,从不愿意面对挫折,到一点点面对,一次次尝试,到最后一步步跨越。
最后,在中国家庭文化中,有一点是非常需要家长重视的,就是你的家庭如何看待失败、尴尬的时刻,在家庭中成人是否能够大大方方的说自己后悔、失误的地方?很多很多中国家庭是不允许讨论失败的,成人的自尊心很脆弱,对于失误是回避的、不能谈论的。只能说取得的成就,发生的好事。提及家庭成员做的不好的事情,就会拉下脸,不能提、不能问,更不能分享经验和讨论。
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中,孩子很难习得从容面对羞愧、后悔、失败的经验,又如何谈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呢?因此我们建议,家长观察一些自己家的家庭文化,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如果家里有一个十分注重权威感的家长,或者十分爱面子的老人,我们可能要有意识的调整在面对失败、尴尬时刻的反应。只有成人做到从容面对挫折,正面解决问题,孩子才能更快的拥有这方面的能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6559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8504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637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609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6771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