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在公众场合肆意大喊大叫,惹得旁人不胜其烦、怒目相瞪,你会怎么做?
前几天,在餐厅目睹一场“熊孩子”导演的闹剧。
和朋友就餐期间,两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进来,孩子们很兴奋,大叫着要喝这要吃那。
为了安抚孩子,妈妈们极力满足。
终于孩子心满意足地捧着薯条吃,妈妈们便自顾自地聊起了天。
可不想安分不到五分钟,两孩子溜出位置,你追我赶跑着玩,一会差点撞上端菜的服务员,一会抓起自助区的薯条乱扔。
起初,妈妈追在屁股后,各种好言相劝,孩子却变本加厉地吵闹。
愤怒之下,妈妈直接揪起孩子,狠狠地拍打孩子的屁股,吼道:“立刻给我坐好,再闹就把你丢出去。”
被唬住的孩子,终于安分了。
妈妈骂道:“每次都要被揍一顿,才知道乖。”
其实,对当爹妈的人来说,世上最让人头大的事,就是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
特别是引得众人侧目时,真的恨不得挖条地缝钻下去,生怕听到旁人说“真没教养”。
所以面对孩子吵闹,很多父母通常会采取两种手段:一种是控制,也就是惩罚、恐吓孩子;一种就是听之任之,想买什么想要什么都行,只求你别丢人现眼。
可无论是哪一种,似乎都无法真正的“药到病除”。在下一次的到来,孩子依旧我行我素,需要依靠“外在的控制”。
可强制压抑久了,孩子的情绪只能不断堆积在心底,变成“心理包袱”,最后彻底堵住了孩子的心门。
孩子到底在闹什么?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目标所激发的。”
孩子的每一个不当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没有被满足的诉求,那才是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所以,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吼大叫,要想有效地制止,首先要解读孩子的情绪密码,只有读懂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孩子大吼大叫,无外乎两种原因。
(1)表达不满
在一个由成人操控着的世界,孩子在成人的世界里往往没有任何权力可言,他们不能拒绝参加父母的一些聚会,不能决定去哪里,甚至不能决定什么时候回家。
聚会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充满无聊和限制的。
可当他在向父母传达这种不满时,得到的总是一句:“乖,好好坐着。”“再能耐一下,马上就结束了。”“你不是爱吃这,再吃点。”
当需求一再不被满足时,孩子只能通过各种胡闹行为,如大吼大叫、追逐打闹的形式,逼迫父母。
这实则是孩子给予父母的一种反馈,他们的情绪失衡了,他们需他们需要话语权和掌控力。
(2)需求不被满足
心理学家李子勋把孩子的需求归为三方面: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当孩子感觉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不在他们身上,这让他们觉得没有安全感,就会选择故意“表演”来引起注意。
试着回想一下孩子每次吵闹的场景:
是不是外出聚会时,你和闺蜜聊得正热火朝天时,他越乱跑来跑去;
是不是你忙得焦头烂额时,无暇顾及他时,他越会大哭大闹着要你陪。
然而我们常常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大动干戈,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而越被家长忽视,孩子的需求就越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越大吵大闹,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除了吼叫、训斥,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过:“希望孩子行为良好的前提,是先让他感觉良好。”
我们不妨花点小心思,从这些方面入手试试。
(1)出门前,约定好规则
带孩子出门前,先让孩子知道并做好心理准备。提前跟孩子讲好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到了那里不能乱跑乱叫,也不能乱发脾气,如果无法做到就不能去。
知乎网友@杨美味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妈妈带他坐火车,一路吵吵嚷嚷,不管妈妈怎么反复轻声跟他说,声音小一点。他总是安静不到一分钟又开始大闹。
于是妈妈在下一站,离他们的目的站还有接近四个小时的时候拖着行李带着他下车了。
他妈妈说:我明白你有说话的欲望,所以我尊重你,但我也要尊重车上其他人,你现在想说多久就是多久,什么时候等你说完了,不会打扰到其他人了,我们就什么时候买票再走。
于是那一天,他们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车站呆了七个小时。
中途他也哭着打滚,他妈妈只是平静的说:“这是你自己犯的错误,你要学会自己承担。你要哭闹就继续,哭累了我这里有吃的。我不会因为你用哭威胁我就答应你任何事情,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从那次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吵闹过。
当家长坚守规则时,孩子就会内化规则,从而遵守规则。
(2)等待过程中,学会与孩子互动
北美有一些对儿童很友好的饭店,会提供“kids menu”(儿童菜单),大概长这样:
除了会印上适合孩子的菜品,而且还会有一些涂色或者走迷宫这种小游戏可以玩,并且提供蜡笔,用来给孩子打发时间。
顺着这个思路,你可以随身带一些涂色本这种东西给孩子玩,也可以利用餐厅桌上的东西,比如用菜单叠个小飞机,或玩个东南西北大象喝水之类的折纸游戏
总而言之,就地取材和孩子玩点小游戏,孩子才不会有心思捣乱呢!
(3)吵闹时,耐心安抚,倾听孩子需求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生命力只有一种。被看见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爱。不被看见时就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
看见孩子的情绪,是亲子关系疗愈的开始。
还记得《不可思议的妈妈》,有这样一幕。
当小鱼儿在吃饭时要求玩机器人玩具时,胡可这么对他说:
“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我们要遵守规则。”
“我知道”三个字,非常高频地出现在母子两人的互动里。
小鱼儿带不走心爱的玩具而哭闹时,胡可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一句“我知道”看似简单,却代表着妈妈对自己的理解和接纳,能让孩子的潜意识浮出表面,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吼大叫时,我们用担心,如果不加以管教,不能使孩子做得更好,就会被冠上“不尽职”“熊家长”的标签。
却忘了管教的真正含义,是引导、指教,而不是以暴制暴的压制。
正如《正面管教》一书写道:“强迫并不是一种逐渐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所需的生活技能的激励因素。”
爱吵闹是孩子的天性。只有父母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去引导孩子,尊重孩子的需求,孩子才能从中学会如何尊重他人需要,懂得什么是规则,从而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23939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1213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231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641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5363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