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作者:UM心理 2020-06-28 19:35:22 成长心理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近期,33岁大学生在家啃老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范成金大学毕业至今,已经十年了。

十年时间,同班的同学都可以从职场小白晋升到管理层了,但范成金却天天待在家里,不上班,不工作,这让她年迈的父母也非常着急。

当记者去采访时,遇见了正在和母亲争论不休的范成金,双方的情绪都非常激动。

范成金指责母亲:“从小到大,无论我做什么,你都在打击我,总说我要能成事,你就给我跪下,要么就是你要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老母亲面对范成金的指责,并没有出口否认,言语间也没有一丝懊悔,只是反复地说:“不要总翻旧账,你都33岁了,不出去上班,好意思吗?”

很难指责这对母女谁对谁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母亲这样长期的打击和否定下,范成金慢慢失去了信心,也不想做任何努力,因为她明白,不论她做什么,在妈妈的眼里都是一事无成的。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再优秀的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父母的精神施虐式教育之下,很难真正身心健康地长大,更别提收获快乐、想要的人生了。

1.父母可能是我们生活中那个最善于精神施虐,却不自知的人

说起虐待,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身体上的虐待,而常常会忽视了另一种更隐蔽的虐待——心理虐待。

心理学中,心理虐待是指施虐一方使用长期的精神暴力、言语暴力、情绪暴力,通过羞辱、无视、孤立、冷战、贬低、咒骂、威胁、污蔑、中伤等方式,对受虐一方的精神和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的一种行为。

在知乎上,就有不少网友谈起自己童年时候的痛苦记忆,而这些记忆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自己的父母。

【经常被自己妈妈打击,长得这么丑,一点不遗传我。】

【是否无论考试考的多好,进步了多少,爸爸从不夸奖,反而说你有什么好骄傲的。】

【父母总是用“你真没用” “你这样的做什么都做不好”等类似话语否定我。】

【当你和父母提出他们对你不好的举动想通过沟通去改善时,父母不但不沟通,反而会说“你怎么还和我们记仇?”】

这样的语言,每一句都像扎在孩子心里的刺,看起来皮肉无恙,却会在某个阴雨天隐隐作痛。

网友孟叔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有一次过年,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MP3,在姥姥家吃完团圆饭,我在房间里带着耳机跟着哼歌,结果摘了耳机,客厅里坐着的妈妈当着全家人的面,嘲笑我唱歌真难听。”

“从此之后,那个MP3孟叔就再也没用过,也没有再唱一首歌,每次公司有活动让我唱歌的话,紧张冒汗都是轻的,严重的话腿都会发抖。”

用孟叔自己的话说:我都30岁了,这道坎都没有过去,你们觉得孩子会怎么样呢?你们还会觉得所谓的阴影,只是无稽之谈吗?

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

作为父母,可能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这些言语上的打击和中伤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多严重的阴影。

然而那些心理虐待带来的伤害,虽然不像拳打脚踢那样留下身体上的伤疤,但足以令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伤痕累累。

那种精神摧残,是毁灭性的。

它可以让一个原本身心健康的人厌恶自己、厌弃世界乃至对人生绝望——却还不自知。

它会让你的情绪全面崩溃,让外人看起来并觉得你才是“有病”的那一个。

2.任何方式的爱都不能成为父母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的理由

在热播的连续剧《小欢喜》里,宋倩为了陪女儿参加高考,不惜辞去了重点高中金牌物理老师的职位,360°全方位盯着女儿高考。

疯狂的宋倩强迫英子在高考誓师大会的心愿气球写下“考上清华北大”“高考要到700分以上”;禁止女儿吃一切她认为是垃圾食品的食物,每天各种营养餐,养生药膳。

这种全方位的母爱,让英子感到崩溃。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最后连报考哪一所大学,都只能是由妈妈决定。

这让人窒息的管控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英子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我不是非要去上什么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面对撕心裂肺的母女,大家看着是不是特别揪心,妈妈为女儿付出一切,却换来了这样的结局。

换成任何一个乖巧的孩子,都不可能在这样的压力下安然无恙。

有一位网友发文说,受够了父母的所谓“为我好”,夜深人静时经常崩溃。

而长期被父母的“为你好”的精神虐待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性格方面的负面改变。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还记得被送上热搜的杨烁教育观吗?

杨烁主张养育男孩不应该太惯着,所以他就以威胁恐吓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杨雨辰做事情只要稍微慢一点,就会被爸爸大声催促。

走路的姿势没有按照爸爸的标准,就会被要求再走一遍。

杨烁催促的言语中,充斥着各种威胁性语气的词汇。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片中杨烁的严父形象,唤起了许多人童年备受精神虐待的痛苦记忆。

节目里,我们看到的是杨烁一次次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我们不知道作为爸爸是出于什么考虑,但是我们看到了杨雨辰面临选择,畏首畏尾的表现。

你能说宋倩和杨烁不爱孩子吗?

他们爱,但爱并不能成为他们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精神虐待的理由。

父母对孩子的打击、威胁、惩罚,无非就是想把孩子变成一个“听话”的玩偶,千依百顺。但没有父母会考虑这些对孩子洗脑式的言论,对孩子造成的精神侵害。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

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思。

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们会习惯性的自我批判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长大成人后,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久久无法解脱。

3.亲子关系中,精神虐待是一把双刃剑,施暴者与受虐者无一幸免

在热播综艺《少年说》其中的一期里,已经让初三的女孩黄薇上台控诉爸爸太爱她了,每次出去玩都能“遭遇”爸爸非常热情的“关怀”。

“出去玩有没有男生一起?”“跟男生说了几句话?”“你跟男生聊了几句,你是不是喜欢他?”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爸爸不喜欢黄薇在学习阶段跟男同学过于亲密,但爸爸无微不至的精神掌控已经她她渐渐地丧失了与异性正常相处的能力。

小时候的她喜欢跳舞,但爸爸觉得表演的服装太暴露,所以黄薇就被迫放弃了。

这样的全方位的关心,贯穿了黄薇的整个童年。

爸爸很爱她,但也正是因为爸爸的宠爱让女孩害怕与男生接触,不敢穿漂亮衣服,渐渐变得自卑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在很多家长看来,爸爸对女儿的关心是理直气壮的,所以作为隐性施虐者的父亲,他的行为又伪装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受害者黄薇受到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直到她自己都意识到,爸爸的这些关爱已经严重到影响了她的日常交友、学习、生活。

爸爸呢,因为过度紧张女儿,常常担心孩子是不是做错事情,有没有接触到男同学,有没有早恋,这一层层压力下,爸爸也不会是那个幸免者。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很多人在成年后发现自己的性格缺陷,反向追踪才发现原生家庭给予的伤害被隐藏在内心的深处,父母们被冠冕堂皇的理由保护着,而受伤的孩子们只能自己面对伤害遗留下来的阴影。

精神虐待,是一场“双输”的战争,从来都没有赢家。

律师母亲被15岁亲生女儿勒死的报道一出,网友们都大吃一惊。

究竟有多大的仇恨能将自己的母亲活活勒死?

新京报《剥洋葱people》就对母亲张某的好友进行采访,采访中,我们似乎看见了孩子狠心杀母的动机。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

女孩曾对妈妈说:“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

长期以往,妈妈和女儿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普通的亲子矛盾。所以,在这次的犯罪动机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家庭中强烈的控制欲、专制教育。

长期的精神虐待,让孩子多疑愤恨,又充满攻击性。

最后这把虐待孩子的利刃,划向了自己。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曾提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父母在培养一个孩子的前提是:这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就如同纪伯伦在《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一诗中写道: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深以为然。

4.施暴者需要停止施暴,受虐者需要救赎

别让你的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磨灭的伤害。

如果你也曾是心理虐待的受虐者,请先认清自己,别把这样的伤害再带到下一代。

什么样的人才容易成为心理虐待的施暴者呢?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容易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才智、品德、外貌、成就、理想。但同时,他们又具有敏感脆弱、低自尊、缺乏共情能力等特征。他们渴求别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因此,一旦别人比他优秀或批评他,他便会感到被羞辱和伤害。因此,这种人很喜欢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往往极度敏感,嫉妒心极强,对别人的优秀会感到焦虑紧张;非常记仇,对于别人的批评必须给予更强烈的反击;固执,难以被说服;双重标准,对自己很宽容,但对别人要求很高;自以为是,喜欢指责别人,自己永远是对的;多疑,会将别人的无心之举理解为敌意等。

控制欲极强的人。他们需要掌握亲密关系中的一切信息,非常善于发现对方的缺点,通过道德谴责来降低对方的自尊,让对方臣服于他的权威,通过限制社交、经济控制让对方与世隔绝,只能以他为生活中心。

具有辩论倾向的人。他们非常擅长质疑别人,擅长从每一句话中寻找瑕疵来挑刺,但他们抬杠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而仅仅是为了头脑和口舌的交锋,以及享受赢得争吵带来的快感。

这几种人往往拥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如情绪极端、易激惹、控制能力差、缺乏共情能力、高度自我中心、极端利己主义、难以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等。

别让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继续影响着你的生活。

如果曾经或者现在还有人对你进行这以下类型的控制,那么请你认清自己的处境。

限制社交。贬低你的朋友,干涉你和朋友的交往;怀疑你的生活作风,对你进行严密监控、道德指责;不仅限制你与异性的交往,还限制你和同性朋友的交往;甚至,他连你和家人的来往都要限制,让你和家人断绝关系等。

经济控制。如果对方经济状况好,可能会要求你放弃工作,甚至会阻挠你的职业发展,要你脱离社会;如果对方经济状况不如你,则可能要求你把赚到的钱都交给他“保管”(此刻往往会伴随着对你能力的贬低,以此来佐证你无法管理好财务,必须交给他)。

限制行动自由。你去过哪里、将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和谁去、去多长时间,都要向他报告;行动的所有细节都要向他反复澄清、核实、比对,证明你没有脱离他的掌控;时刻查手机、查通话记录,甚至没收手机、电脑、扔掉衣服,不让你出门。

认识到自己正在遭受暴力对待,是走出阴影的第一步。

一个人要想修复被破坏和受过伤害的精神世界,除了乐观、积极之外,还需要一个整体的治疗体系来帮助自己有步骤、有方法地走出阴霾。

希望《治愈隐性虐待》这本书中提及的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个阶段,能够给有需要的你提供更多指引和帮助。

作者:普华心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自闭症冥想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效应社交恐惧症产后抑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爱情挽回自卑容貌焦虑社交恐惧症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偏执型人格弗洛伊德社会心理学绿帽情节焦虑外貌焦虑叛逆期智商测试控制情绪正念依赖型人格心理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