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自我等于失去全世界
作者:小雨 2021-03-22 14:06:15 成长心理

前几天在我母亲身上发生了一件小事,让我意识到了一些东西。

由于天气太热,我母亲就回老家休息了几天,避避暑。前几天,她回来了,上午十点半,接到了她的电话,让我来接她回家,我说我在公司上班,没办法提前走,就叫她在那等会,我下班后再来接她。

挂完电话我本能的意识到她不会在车站等我,果不其然,没过一会,又给我打电话说不等我了,自己先回去了。回到家,发现家门口装上了的防盗门,她没有钥匙进不去,于是就很着急的再次拨通了我的电话,非常愤怒的跟我说:“你装这个门做什么,我现在进不去了。”,于是马上挂断了电话。

其实,我在安装防盗门的时候已经跟妈妈说了这个事情,但当她回家的时候,就把这件事情给玩的一干二净,还对我很愤怒。我就很纳闷了,为什么她如此的愤怒?在我的思维里,没有防盗门的钥匙,可以找一个凉快点的地方等一等,等下班了就回来开门。但她却显得躁动不安,焦虑和低落。

后面我安静的回想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意识到了我妈妈有这样的情绪表现是因为外界有东西阻碍了她运行“程序”。

封闭自我等于失去全世界

程序是焦躁不安的关键,但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套程序呢?实际上,她并没有非常有计划地为每天设置一套程序,而只是一些大概的内容,每天早上一起来,她就为一天生活自动设想了该怎么过的一些步骤。

后面我跟老师沟通后,发现设置程序的深层原因是控制感。

她头脑构想了一个程序,如果身边一切事物能按照这个程序发展,她会有控制感,而如果程序的运行失控了,她会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不安全感中。

形成了安全依恋的孩子,会信赖妈妈这个人,进而信任外部世界;没有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会去依赖自己的头脑,头脑就是他可以控制的“妈妈”,而这会让一个人去追求控制感。

具体到我妈妈身上,她生活在一个子女非常多的家庭里,父母又有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人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加上生活贫寒,这都加剧了她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所以对“头脑妈妈”更为依赖,需要“我的头脑能够掌控我的生活”这种感觉。

当一个人过度追求自我掌控时,容易陷入到封闭状态,因为,他会发现其他人并不愿意按照自己头脑规划的程序来生活。

封闭自我等于失去全世界

我认为,人一旦去封闭自己,“宅”就由此形成。

宅,可以理解为轻量级的自闭。

喜欢宅着的人,是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因为家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熟悉的。熟悉,本质上是一种掌控。出门的时候,就意味着脱离了自己控制的世界,这个时候,喜欢宅的人会为自己寻求可以控制的事物。

程序是一个容易控制的事物,所以你会看到,喜欢宅的人容易去同一家餐馆吃同样的食物。最严重的,会彻底严格地按照时间表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生活得就像是一个精密仪器。最不容易控制的就是人,所以会避开人际交往。

电子产品也是非常好的控制物。电子产品的程序有逻辑可循,并且还有相当的复杂性,可以同时满足一个人的控制感、探索感与刺激感。

例如,一位年轻的男子,他一旦出差,必然会随身带着一部iPhone、一部iPad和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并且,这三个设备上都装着同样一个游戏,还有一部经典的影片。这个游戏,他玩了无数遍了,而这部影片,他也看了几百遍了。

这个时候,他心中的焦虑,会逐渐地平息下来。

封闭自我等于失去全世界

宅男的这种特性,既可以视为一个缺点,但也是一个难得的优点,因为他们不厌其烦地和一个程序打交道,最终会形成对这个程序的极度熟悉,所以我觉得他们会适合去写程序或控制程序,能够驾驭非常复杂的电子仪器。

宅着的空间,以及可以控制的事物,这构成了控制感的基础。

一个人所控制的世界,可以视为内部空间,相对应的是外部空间,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有一个过渡空间。当我们从内部空间走向外部空间时,总有一个过渡阶段。当然,越宅的人,这个过渡阶段就越重要。 例如,很多人早上醒来时,不急着起来,而是先玩一会儿手机,我觉得这个赖床就是为了在可控空间多待会儿,而玩手机,也是在玩可控之物。

出门的时候,喜欢宅的人会磨蹭。磨蹭是一个仪式,是一个进入到不能掌控的外部空间前的仪式,是为了更多地待在自己的可控空间里。磨蹭的时候,在熟悉的家里做做这个,做做那个,碰碰这个,碰碰那个,这一切都是自己所熟悉的,碰触它们,就有了掌控感,也就是安全感,然后就觉得积攒了一些勇气和力量,可以上路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自闭症焦虑心理效应绿帽情结自卑抑郁症测试偏执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障碍心理学恐惧症智商测试情商原生家庭产后抑郁自愈能力恐惧心理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业价值观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心理健康测试哈利波特MBTI测试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