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优秀
作者:闫春艳 2020-03-18 20:42:22 成长心理

孩子是天使,因为他们把魔鬼关在心里;成人是撒旦,是他们把魔鬼放入了人间。

这句话,是在某天晚上,一家人聊天时,根据女儿的睡前聊天整理出来的。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一直自认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和理解孩子了,但实际上,现实给我的答案,却是不那么肯定。

1.你并没有那么了解你的孩子

我和两个孩子窝在家里已经两个月了。清晨起床,准备好早餐,我开始忙自己的事情,留下他们独自吃和玩。像是两条平行线,大家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种“愉快”,很快被网络课程打破。课程开始后,我只交代6岁的女儿每天定点按照各科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但女儿似乎很不乐意,尤其是在阅读古诗和完成数学作业时。起初,我以为是她心不在焉,还特别生气地斥责她不用心。持续几天后,她直接拒绝学习。

优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优秀

我觉得好像哪里有问题。于是停下手上的工作,主动蹲下来问她: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学习了?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她说,“有些字我不认识,也不懂。”

我稍微想了一下,做出了一个决定:“妈妈可以陪你一起学。”

看着老师要求的古诗词背诵,我突然能理解为什么女儿说不懂了,即便她机械地完成了背诵,一样也是不明所以,而且,对于一个无法深刻理解语义的孩子来说,背诵的过程,本身就像读天书般,非常的艰难。原本美好的学习,很自然地就成了刑罚。

于是,我决定用另一种方法跟孩子学古诗,我们一点一点描绘古诗当中的画面,以及画中人的心境与感受,并用饱满的情感去大声的诵读。女儿似乎被我感染了,一脸欢喜地跟着诵读。收拾书本时,女儿兴奋地说:“妈妈,我觉得这样学习好开心啊!”

女儿的话让我不得不进一步审视自己:以往,我总认为自己足够的理解孩子,甚至为自己的洞察秋毫洋洋自得,尤其是当她的各种情绪与动机被尽收眼底时,我开始自信地以为,这个孩子,一直活动在自己预设的安全区域内。

但实际上,这种“理解”并非是真的理解,而是将自己的认知模式投放在孩子身上,将她变成了与我一体。就像在对待学习这件事上,我想当然地以为,当我看着书本很简单时,孩子应该天然地看懂、读懂文字和习题,如果不能,那就是对我权威公然的挑战,这种行为会很容易激怒我。

2.把美好的事情功利化,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位朋友说,她一直坚持制定阅读计划:自己该如何读,才能让孩子把绘本的内容深入到骨髓。在孩子读完后,会焦虑孩子到底吸收了多少,也会通过提问进行检验,“如果他答不上来,我还会不开心”。

优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优秀

我为此感到惊讶:一个焦虑的妈妈,正在利用阅读这件美好的事情去塑造自己想要的孩子。

为孩子做的每件事都要产生价值与意义,最好是能立即看到成效,这不是我们经常幻想的事情吗?让原本正常进行的事情带上功利色彩,这对孩子来说,可能会变成一种摧残,至少,不会让孩子从中体验到轻松与快乐。

这段时间,班级群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公开的课堂,家长会上传孩子的作业,谁的孩子优秀,一目了然。

看着女儿同学工整的字迹,全对的作业,成熟的绘画作品,我瞬间觉得,自己女儿几乎一样都拿不出手。同时,我也很好奇那些优秀孩子,都是怎么做到的。

很快,我的一个同学给了我想要的部分答案。他的孩子与我女儿同龄,但很明显,他的女儿是在优等生之列。

同学说,他现在每天盯着女儿学习,“每天的任务很重”,说完,嗖嗖的给我发了多张图片,其中包括我女儿没有的《语文教材解读》《黄冈小状元作业本》《生字摹写本》《尖子生题库》及学习类的APP题库,“字写得不好我就直接撕掉让她重写”,“被我整哭了很多次”。当我们分不清哪些是自我的欲求与孩子的欲求时,就容易将孩子作为自我功能的延伸,会愈发的自我膨胀,幻想着通过作用这一部分能够改变现状,

此前,他还为女儿报了国内较为出名的奥数培训班,

优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优秀

当我们分不清哪些是自我的欲求与孩子的欲求时,就容易将孩子作为自我功能的延伸,会愈发的自我膨胀,幻想着通过作用这一部分能够改变现状,或者改写那个已经逝去的但是失败的过去,很显然,当我们被自己的幻想感动时,会看不见孩子,更不用谈照顾孩子的真实感受。

既已看不见,如何谈理解与尊重?

3.真实的孩子,他们会想些什么?

一天晚上,女儿睡前说,“妈妈我睡不着,我很担心,也很害怕。”

我那天没有情绪,也很放松,没有立即给予否定,我说,“既然你睡不着,那我们就聊聊天,聊一聊你怕的东西。”

女儿说,“我想聊心中的魔鬼。”

优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优秀

她描述的很细致,无非是从动画片里看到的画面,被她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但她不太清楚真实的世界是否存在魔鬼,所以她开始对黑暗产生恐惧。

我跟她说,“这个魔鬼的确很吓人。”于是跟她说起我小时候跟她一样也担心魔鬼,连害怕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也告诉了她那时的自己对抗魔鬼的方法。

女儿长吁一口气说:“原来妈妈也怕过魔鬼啊。”

我说,“是的,估计每个人心中都有过魔鬼吧。但是妈妈后来长大了,有了力量,就不再害怕魔鬼了。”

女儿说,“那我也会很快长大的。”不一会儿,就听到了她沉沉的呼吸声,她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女儿跟我说,“妈妈我很爱你。你这么忙,我要给你做点事儿,我来给你做早餐吧。”说完,她冲进厨房,没过多久端出来三个盘子。她说,妈妈你看,我做了三个鸡蛋饼,每人一份。她认真对比了一下,把煎得最漂亮最大的那份给了我。

这一顿早餐,我们每一个人,都吃的很满足。

优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优秀

后来我想,为什么女儿可以做到?或者说,她本身是可以做到的,这是每一个孩子自身拥有的强大的学习力,它们天然就存在,而作为妈妈,我选择全权放手让她去尝试。彼此的信任与尊重,让她有能力投入地去完成一项新的挑战。我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6岁孩子,能给到妈妈的最有心意的爱。

那天,我们没有过多的聊学习。当我俯下身收拾地板上的杂物时,女儿靠过来一起帮忙,她说,妈妈,我帮你吧!我觉得你很辛苦,我想为你做点事儿!

我们一起将散落在地上的书整理好放入书架,把玩具归类放好。看着再次恢复整洁的房间,女儿颇有成就感地说:看吧,房间整理好真让人舒服。

如果不谈书本知识的学习,我想,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孩子,把身边重要的人放在心里,并为她投入地做一顿早餐,愿意与她一起收拾家务,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简单的快乐。这不是一个人本该有的生活态度吗?

4.我们该如何正视孩子的优秀?

但放在大环境,女儿所做的这一切,似乎并不能抵消她学习上的不优秀。我突然开始明白,一个孩子优不优秀并不是由自己说了算的,而有赖于我们成人选择用哪个评价体系。

这看起来是有多么的不公平,当孩子想自由生长成为一个拥有快乐能力的人时,我们正大刀阔斧地将他们打磨成自己想要的人,而实际上,当我们的心理预期越高,我们打磨和塑造的力度就会相应的加大。

优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优秀

就像朋友六岁的儿子在忍无可忍时,向她哀嚎:“为什么总是什么都是你规定!为什么你不会考虑一下小孩子的感受!为什么都是你的感受?”

她说,“这些直逼灵魂的拷问让她无言以对”。但她仍在“清醒”的时候,会认为,要接受孩子的不优秀,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这是她为什么会在对孩子做每一项投入时,都会自然地想要计算成本与回报。

当下主流价值观已经深入我们每一个人的骨髓,优不优秀,其实也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而是大众说了算,别人说了算。当我们的思想被别人控制时,才会不由自主地去争抢同一种资源,比拼同一种技能。

在对待人格独立、保持自主思考这件事上,作为成人的我们,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只有当我们自己开始回到内在,找到自己的节奏,承认自己的优秀,才能放下期待,也才能扔掉功利性的评价工具,真正平等地对视孩子,去看到他们的全部——擅长与不擅长的,就像看到自己一样。

作者:闫春艳 关注生活内在,探究寻常日子里的有趣事件,乐于以身试错,思索解题之道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人际关系智力控制情绪分院测试职业价值观绿帽情节焦虑症回避型人格心理医生树洞咨询师强迫症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测试双向情感障碍自卑心理无性婚姻产后抑郁症九型人格正念情商弗洛伊德治疗师恐惧症依赖型人格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