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与自己和解并接纳自己?
作者:冰千里 2022-05-16 19:48:00 成长心理

假期的第一天,下了整宿的雨依旧没有停的意思,起床后我准备去工作室。

家人都不理解,女儿说昨天不是答应要陪她吗?心中顿生愧疚,然也只是片刻犹豫,我还是拿把伞出了家门,带着我的小黑狗。

走在每天经过的小树林,除了雨滴噼啪敲在伞上,别无其他声音,四周一个人影也没有,是啊,秋雨、假期、清晨,谁还不在家温暖待着呢。

我打开一首《清平调》,李白的诗歌配上歌手低沉的嗓音,让这清晨更加忧伤沉静: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山玉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听着听着,我越发孤单了,雨也下得更大了,小黑狗不停快速抖身子,脖子下的铃铛甩得叮铃响,路边的树叶和野草被冲得愈发绿了,

那些秋天的月季倒格外娇艳,我在它们身边停下,用手轻轻拂去花瓣上的雨露,凉凉的气息瞬间穿透身体。

此刻,我把伞也收起来,与花儿、绿树、秋雨、以及整个世界融在了一起……

如何做到与自己和解并接纳自己?

无暇顾及门卫大爷诧异的眼神,我与小黑狗湿漉漉的进了电梯,到工作室拿块毛巾给小狗擦身体时,它十分感激地看着我。

之后我快速冲个澡,换下衣服,泡上龙井,走进书房,仔细端详着书桌上的照片,这是我的重要摆件:

一个双面旋转相框,一面放着我6岁的照片,一面放着我几年前的照片,右下角有个小手伴,是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

我看的正是那张6岁的照片,白皙孱弱的我为了拍照脸上挤出假笑,他也在看着我呢,我抚摸了他一会儿,眼睛开始湿润,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我又把他贴在胸口抱紧,脑海中想着他的样子,让他感受此刻我温暖有力的心跳。

许久,一种平和坦然蔓延开来,我小口抿着茶,依旧孤独,却没了忧伤,有的只是享受与喜悦。

于是,我决定把这一切写下来,就有了上面的文字,我边写边体验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非要让我今天来工作室?

并没有来访在等我咨询,也没有任何事情要做,事实上,节前我就完成了手头所有工作,正准备好好歇几天的。

此刻,我已完全觉察到了内心发生,如此情景这么些年我一直在经历。

比如我常在深夜独自游荡,比如一年三百多天我都会来工作室,风雪无阻,即便中秋节,即便除夕夜,越是逢年过节我反而更想来,来做点事情或什么事都不做。

是的,我在体验某种相似的感受,那是一个人的孤单。

越是团圆的日子就越能衬托这孤单,因为我的“内在小孩”曾无数次体验过,就在早年一切经历中。

彼时我并无半点力气来反抗,只能“被迫孤独”。

如今不同了,强大的功能让我完全可以扭转这一切!

我会一边体验孤独,一边享受孤独,一边感受凄凉可怕,一边又能掌控这恐惧,我在一次次重复创伤,也一次次疗愈创伤、疗愈内在小孩。

就在刚刚,为了疗愈内在小孩,我无意识用了“音乐疗法”、“亲近大自然疗法”、“宠物疗法”,此刻我又在用“心灵书写疗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把6岁照片中的自己当做“内在小孩”,温暖并滋养了他。

随后,没陪家人的愧疚也一扫而光,有的只是心疼、接纳自己,而工作室和那片小树林则是我最佳的“疗愈空间”。

这就是一段自我疗愈的过程,也是心灵成长的过程,如此一遍又一遍发生在日常中改变就会出现。

其中最要紧的是“觉察”,别放过任何内在细节的觉察,如同我正在做的。

若无觉察就无觉醒。

无觉察,你会继续对自己的行为不满、会被内疚折磨、会催生自责与憎恨、会更讨厌自己、厌恶关系。

“觉察内在小孩”则会让你变得强大而慈悲。

在我看来,一切负面情绪与冲动行为背后,都在提示你要多关注内在小孩。

“不恰当”的行为与“糟糕”的情绪只是信号,当你无法链接内在小孩,他只能通过与父母、孩子、伴侣生气、吵架、冲突、回避来吸引你的关注。

当我把这个思路变成一个课程,更是吸引了众多想要改变的人,他们或被亲密关系所困、或被工作学习所累、或被分离抛弃所伤、或被内心冲突所折磨……

他们和曾经的我及其相似。当他们听了这个课,通过作业练习觉察后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没能关注到内在小孩所致。

现在我又把这个思路写成了书。

本书会引导你如何通过外部情绪行为看见内在小孩、如何通过关系看见内在小孩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它也会给你实用的作业来练习,协助你觉察创伤点,分析关系模式、投射类型,并教你如何“反转”这些旧模式,最终滋养到内在小孩,让你的生活抵达平静。

不得不说,这绝非易事,自我觉察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养成。

如我本人今早上的发生,如若没有这样的习惯,就不会产生任何觉悟,我就只能任由情绪淹没,被行为带跑。

所以,你要有耐心,切实把本书的理论方法用于日常,再一点点消化磨合,变成习惯,定有所获。

为了让你更清晰,经允许引用了部分学员的作业,以及他们的个人觉察与反思,在此对这些学员表示感谢,谢谢他们把觉察传递给更多的人。

也祝福你我亲爱的读者朋友,祝你早日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反社会人格偏执型人格桃花运自卑心理学强迫症产后抑郁症治疗师职场心理依赖型人格社会心理学外貌焦虑性取向恐惧心理冥想树洞社交恐惧爱情挽回抑郁症心理效应焦虑症智力心理健康控制情绪心理测评系统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