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狱》经典反派T-bag:一个无害的人为何会变成十恶不赦的罪犯?
连环杀手并不都是青面獠牙所谓
聊起《越狱》,有一个角色绝不可忽视——T-bag。他身材瘦小,却拥有惊人的领导力,令监狱中的凶神恶煞都对他俯首帖耳;他罪恶累累,却依然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和关注;他拥有最变态的人格,却总会博得大众的同情。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格和人生经历,造就了这样一位角色?我想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
论他变态人格的恐怖程度,可以试想一个场景: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他魅力四射,幽默亲切,极具演讲口才与领导才能,可以让你轻而易举地给予他信任与帮助。但他毫无信誉可言,可以随便杀掉一个好心人。他是双性恋加恋童癖,男人女人儿童在他面前无一幸免。最恐怖的是:这位流氓聪明奸诈,有勇有谋。
此人入狱的原因是强奸并杀害了六名青少年(有男有女)。这样一个饱受歧视的罪名和在狱中经常与男人发生关系的猥琐行为,并没有影响他在监狱的地位,三年下来便领导了几乎所有白人。对于一个在贫穷家庭长大,没有雄厚背景,也从未上学读书的人来说,这种能力可以说是天赋。
这样一位极具魅力、拥有超高智商和情商的罪犯,似乎颠覆了常人心目中对杀人犯的刻板印象,向世人呈现出一个极易被大众忽略的要点:很多罪犯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面目可憎,也无法从面相上就被断定为凶手。事实上,很多罪犯在日常生活中,常以俊貌的长相和平和的性格让人放松警惕。
很多人会怀疑,影视作品中塑造出的人物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但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如杀害留学生章钰莹的罪犯,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年轻小伙;而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杀母案的幕后凶手吴谢宇,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人缘不错的高智商人才。
这些凶手被绳之以法后,众人皆大为惊讶和不解:为何他会是杀人凶手?很多文章也都以“为何看起来老实、善良的人会变为十恶不赦的罪犯”为吸精标题来引人注意。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现象,因为犯罪背后真正的原因,并不由外显的日常行为所决定,而是内在的病态人格所导致。
那么,这种病态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从他们的早期经历开始分析。
每个罪犯,都有一个悲惨的童年
T-bag的身世悲惨得令人心痛。他的父亲强奸自己的智障姐姐(也就是他的姑姑)而有了他,这世上仿佛没有比这更卑微的出身了。这必定会带来许多歧视与不平等的目光。在备受欺辱的过程中,不难想象他养成了过度的敏感和自我保护的性格。
此外,父亲在小时候对他多次性侵犯,他因此受到心灵创伤,而智障的母亲也无力保护他,甚至无法提供一位正常母亲应有的母爱,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后来他以杀人、强奸来发泄自己的欲望与怨恨。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强迫性重复: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会重复其长辈或对其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人的行为,借此机会来缓解自己的心灵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
很不幸,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极其错误的行为模式,使他通过强迫性重复的方式抵御父亲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并转嫁到别的受害者身上。因童年早期遭遇性虐待,他产生了不恰当的性活动,所以他所选择的犯罪目标通常都是儿童和青少年。这表明,他完全复制了父亲的行为,也变相说明其父对其的心理伤害之大。他用这种不能自控的无意识复制方式,继承了父亲身上令他最为痛恨的部分,这无疑是个悲剧。
这样的童年经历,无疑会使他养成一种病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通常,经历过性虐待的儿童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自卑,加上极度缺爱与长期遭受家暴的生活,他形成了极度渴望关爱、敏感、又怕受到伤害的人格,这种人格在病态环境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中发酵,最终演变成边缘型人格障碍。
同时,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其他人格障碍之间也有很高的共同发生率。长期目睹暴力,让他学会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小遭遇歧视、缺乏同伴、遭受经常性的拒绝,导致他对社会和人际关系淡漠,无法与人共情,最终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
如果说,病态的人格是早期的悲惨遭遇和心理创伤共同催生的结果,那犯罪就是病态人格、扭曲的自我意识和触发性的应激事件叠加之后的悲剧。
犯罪,是内外因素的互相促进与恶性循环
边缘型人格的个体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非常不稳定。他们一般都有一段很强烈却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史,往往包括对朋友或情人的过度理想化,然后经历难以接受的幻想破灭和失望沮丧情绪。尽管如此,他们可能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去避免任何真实的或假想的遗弃,也许是因为他们对于被遗弃的恐惧感非常强烈。
拥有这种人格障碍的T-bag,自然比常人更渴望一段亲密关系。他的未婚妻充当了他第一个情人的角色,然而不幸的是,T-bag最终还是没能留住情人,原因是他先前犯下的罪行不小心被未婚妻察觉,极度恐慌下,她亲自举报,把他送进监狱。但这毕竟是他人生中感受到的来自母亲之外的第一份爱,加之非常惧怕被抛弃,所以他不仅原谅了爱人,还写了50多封信表达自己的歉意并请求原谅,但全部被退回。
越狱后,T-bag千辛万苦寻找爱人,用这辈子最真挚的情感,发誓要彻底改变。但他依然不被接受。怒火中烧下,他把心爱之人绑了起来。后来经过几天的挣扎,他报了警,警察救了女孩,他却躲在角落里痛哭流涕。
除了恐惧被抛弃,边缘型人格的显著特点还有害怕孤独,缺乏自我安慰能力,需要时刻有人陪伴获得感情的慰藉。因此,他也曾希望被社会所接受而努力表达善意:当同伴要杀一个背叛了他们的女人时,他竟然替她求情,说她还有孩子;当他跪在母亲的病床前,那种温柔似乎可以感化人心;当被迫绑架一对母女时,最终还把身上所有的钱给他们,让他们躲得越远越好。
可悲的是,这种人格障碍的弊端会时刻显现出来:他对周围的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当其需求得到满足时,便把对方理想化成他的照顾者或朋友,很快要求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但当其依赖无法满足时,则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贬低、攻击或挖苦对方。因此,他难以维持深度而亲密的关系,经常在极端亲密和极端对立之间快速变化:要么与人极好,要么与人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最终,无法长期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使他放弃与社会和解,而反社会人格障碍又使他对恶行的态度变成了无动于衷,对犯罪行为不会产生任何内疚感。二者当中情绪极端不稳定的特点,会让生活中任何一点小事都可能变为触发强烈情绪的应激源。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感、犯罪时无法共情的冷漠感与社会环境的触发事件结合起来,终于使他成为杀人恶魔。
越受欺辱,越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越以暴力手段对待他人,与此同时就越无人向其施以善意,报复与冷漠的行为就愈发极端……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或许他终身都无法打破。
没有人是天生的罪犯
很多人以为,罪犯都是体内携带一种犯罪的基因,换句话说,有人天生就是罪犯。证据是有犯人从小就表现出顽劣的本性,例如少管所中收治的少年盗窃犯、纵火犯、抢劫犯等,而且有的小孩仿佛生来就具有残忍的性格,比如虐待动物。
但通过上述对T-bag的成长环境以及病态人格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犯罪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后天的教养环境。当然,并不是所有有悲惨经历的人都会变为罪犯,他们中有些人可能在后期得到其他人的引导,或身边具有一些优秀的榜样等,这些因素会帮他们走上正道,从而拥有辉煌的人生。
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父母及其早期生活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作用仍然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性格会在童年开始形成和发展,并影响其一生。
父母的教养不足、不良的童年经历、社会的忽视,很有可能使儿童形成扭曲的性格和三观,严重时会导致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的犯罪,T-bag就是其中一个不幸的例子。他的确拥有过人的智商和出色的领导力,但不幸的早期经历将这份原本可以造福社会的天赋,变成了祸害社会的武器,这无疑令人惋惜。
T-bag并不是汉尼拔,他没有受过出色的教育,可以说是无赖流氓。而这正是这个角色最吸引人的地方。他不高尚、不神化,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一抓一大把。正是这种平民化的小角色具有无限张力,让人心痛他一生的命运。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00616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156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470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865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1586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