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温层效应
作者:易读心理网 2020-11-08 12:15:11 心理百科

如果说现在IT行业中最火爆的是什么,那么一定是“大数据”,毕竟我们现在属于“大数据时代”,那么,心理学中有类似于“大数据”的存在吗?或者说“大数据”用心理学怎样解释一下呢?其实大数据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温层效应,有人会问同温层效应是什么意思?大概就是会根据人们的需要将人聚在一起,互相吸引!

大数据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温层效应

大数据时代

例如你在浏览器上搜索了一下亲子教育类的文章,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淘宝京东等等的购物软件都会给你推送一些学习用品,教育工具等等,并且在朋友圈或者抖音里面的广告也会给你推荐一些补习班等等相关的产品,

这一套操作背后,是一套程序。程序的目的,是让用户“看到他们想看的,且只能看到他们想看的”,藉此刺激用户消费。

在算法掌握用户的喜好,评估用户的心理意向后,就会把贴近用户心意的商品推送给我们。

同样地,那些以制作内容,换取流量的作者,他们也用同样的思维去调查他们的读者。当然他们眼里的读者,也成为刺激消费的“用户”。

大数据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温层效应

什么是同温层效应

同温层效应: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一致,因而令整个群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表示人类心理的一种倾向:人是善于欺骗的动物,尤其善于欺骗自己。

例如:

以班级为例,小明同学讨厌数学,于是他看数学老师不爽。那些喜欢数学,或者喜欢数学老师的人,自然跟小明之间不对盘。

这时,同样讨厌数学,以及数学老师的同学,就会跟小明比较贴近。他们可以互相吐嘈,认同彼此的理念。

渐渐地,小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班上多数同学跟自己一样,都讨厌数学,讨厌数学老师。

结果有天班级进行票选,票选同学最喜欢的老师。

假如你问小明:“你猜谁不可能获选?”

小明自然会认为是数学老师,因为他身边的人都给他一种讯息,就是“数学老师不受欢迎”。

可以想见,当最后的结果跟小明预测的不一样,他会有多惊讶。

大数据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温层效应

同温层效应,就会让这些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很多,需要的东西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打开微信朋友圈,我们常常被某篇文章或某个相近的观点刷屏;

打开微博,我们总觉得自己看到的帖子就是全部的重要资讯。

而聪明无比的大数据又会根据我们过往的信息使用习惯和历史行为(比如浏览、点赞、互动、分享等),通过算法把最对我们胃口的新信息推送到我们面前。

脸书、YouTube、今日头条乃至在淘宝上浏览商品无不如此。

“信息同温层”由此产生。

久而久之,你自认为接触信息渠道多元,但事实上每天看到的都是你爱看、你熟悉、你看了不会觉得陌生的资讯。

它们在你所在的信息同温层中,在你身边竖起一道又一道厚厚的围墙,让与你习惯的领域和价值观稍有差距的讯息,很难有机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大数据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温层效应

该如何“逃离同温层”呢?

首先,要学会多倾听他人。

别误会,我们并不赞成频繁社交、勉强自己接触和结交不喜欢的人。

我们的观点是,朋友不必太多,三观须合,但不妨多认识和倾听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的观点与见解。

其次,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多阅读,多思考。

第三,对于真假难辨的资讯要检索证据确认;

观点上的争辩要诉诸逻辑、严密论证,避免扣帽子、人身攻击的骂战。

最后,培养多元兴趣和广阔视野,不要把自己关心的一小块天地当做世界的全部。

不要再满足于待在自己舒服的同温层里了,出来透透气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霍格沃茨MBTI测试产后抑郁性取向容貌焦虑心理治疗焦虑症弗洛伊德心理健康心理学家孤独症倾诉心理测评PUA恐惧心理边缘性人格障碍安全感社交恐惧症控制情绪智力测试抑郁症测试自愈能力情绪管理情商测试叛逆期恋母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