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见,我们今天来看个新研究。
音乐偏好和性格是有关系的,而这种关系在各国和各种文化中都存在。
有些结论很具体,也很有意思。
我们都记得五大人格
1 对经验的开放性:去餐厅会点一些没吃过的菜吗?
2 外向型:打饭阿姨人很好,总多给你些,你会想要主动跟她聊两句吗?
3 亲和力:顺着朋友说话让她高兴,你会觉得快乐吗?
4 尽责性:按规矩办事让你觉得安心吗?
5 神经质:跟别人比,自己是心大的那个,还是心重的那个?人家说你一句你要焦虑半天吗?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分类是这么用的:
“我,相对平均而言,更加具有“亲和力”,但是相对平均而言,我的“尽责性“更差。我的 “开放性” “外向型” 和 “神经质” 都属于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这5个性格因素不是“有”或者“没有”,而是我们把我们所有的行为倾向,划成5组,在这5组里每一类我们都有一个得分,然后我们将我们自己的得分,和全世界的其他人类做对比。
这5个类别中的每一类都像一条光谱,我们作为个体,可以落在这条光谱的任何位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对比自己和其他人类的平均值的位置。
比如说“外向型”这一个,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咨询了全国人民,如果食堂阿姨给你打饭,总多给你些排骨,而且阿姨看起来很寂寞的样子,那下次你打饭的时候从1-10你有多想跟阿姨主动说说话。
全国人民给了我答案,我把他们统计起来,发现90%的人会给出6-8分,均值是7分
外向型
-----------------------------
1 2 3 4 5 6 7 8 9 10
红色部分是全国人民的答案
然后我去问Natalie
“除非形势所迫,不然我不要主动跟陌生人的交流。我在心里感谢她就行了,我给1分。”
“那要是她送你鲜活帝王蟹呢“
“2分不能多了”
外向型
-----------------------------
1 2 3 4 5 6 7 8 9 10
蓝色部分就是Natalie的答案,这样就能看出差距了:跟普通人相比,Natalie的外向型非常低,也就是说在全国人民里,Natalie是一个很不外向的人。
假如全国人民都给了2分,全国的食堂阿姨都没人说话,那么现在Natalie给出的2分就处于一个平均水平,那么Natalie的外向型也是一个平均水平,说不上外向,但也并不内向。
我们在想要了解自己性格的时候,需要和平均值来对比,这样我们的答案才有意义。
所以这5个性格特质并不是让我们在做选择题,被选中的就有,没选中的就没有;而是在这5个方面,我们要跟其他人去对比,来看出我们是否在某一类中,比较与众不同。
我们也不需要非得在某一种性格上脱引而出,就算所有性格特质都处于平均值,那也不妨碍我们成为人中龙凤。
性格的具体来源目前还不太明白,不过同卵生双胞胎研究表示,性格一半来自基因,一半来自环境。
那么研究这东西有什么用呢?
我们发现有些性格特征和某些具体行为之间是有关联的,比如说神经质比较高的人会比较难以阻挡诱惑而冲动行事。
这些关联有的有用,比如提供就业指导,或者企业可以制定面试题来选拔人才,有的没啥用,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知道知道,就跟你打听八卦一样。
在我们这篇研究当中,我们发现,不论文化和国籍,不同性格人对音乐的偏好存在不同。
-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丹麦还是南非,那些偏向神经质性格的人,也就是相比平均来说更加容易受情绪影响,会更容易焦虑,害怕,愤怒,和嫉妒的人,都会喜欢Nirvana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hello, hello, hello, how low
hello, hello, hello, how low hello, hello, hello, how low hello, hello, hello)。总结来说,神经质得分比较高的人,更喜欢摇滚和重金属类的音乐。
- 那些亲和力比较强的人更喜欢Marvin Gaye的 《What's going on》(滋儿,mother mother, there's too many of you crying. ),以及Lady Gaga的 《Shallow》。亲和力强的人对于任何音乐都会出现较强的情绪反应。
- 开放性更高的人喜欢David Bowie 的 《Space Oddity》(达啦啦 达啦啦,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 ) 和 Nina Simone
-尽责性强的人,不喜欢Rage Against The Machine一类的歌。
- 不管在英国还是在阿根廷,偏好为Ed Sheeran 的 《Shiver》(咚 咚 咚 得儿,Ooh, I love it when you do it like that )的听众,性格都偏向外向型。
外向型的人比较喜欢流行音乐,相较于不外向的人来说,他们更喜欢在做事的时候也放着音乐。
但是做事放音乐不能让他们效率更高,相反,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的人,做事的时候听音乐,尤其是有歌词的音乐,效率都会降低。
有一些人说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从来都是听歌做事,听歌给我力量”
确实,有一说一,不能排除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做一些研究。
心理学家就把这些自称听歌会提高效率的人找来,看看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是否真的能不被有歌词的音乐影响认知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是那些声称自己不会被歌曲影响的人,在做认知测试时也能明显看到他们的认知能力被有歌词的背景音乐影响而降低。也就是说,其实,如果不听歌的话,这些人平时的工作可以做的更好。
所以在这件事上人人平等。
只有一种情况下,听带歌词的歌不会影响我们的表现,那就是我们做的事情足够简单,或足够熟练,以至于不占用我们的认知容量。
比如我的工作是给人系鞋带,系够800个我就下班
那我可以边听周杰伦念叨边给人系鞋带,我系得又好又快
或者我的工作是切土豆丝,切够300个我就下班
我从6岁开始切土豆丝,我现在56岁,闭着眼睛都能切
那我可以边听周杰伦念叨边切土豆丝,我切得又好又快
所以那些工作需要认知能力,不是系鞋带或者50年熟练工种的朋友,在工作需要集中注意力,最大化成果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听带歌词的音乐。
不过也有可能是我格局小了,大家工作听歌只是为了摸鱼找乐子,没人在意工作效率。
需要效率的话,比较推荐的是在开始工作之前听15分钟音乐,因为音乐可以调整心情。
很有名的莫扎特效应就是这样:小孩听完莫扎特之后,在后续认知任务上的表现就更好一些,看着聪明些。这其实是因为音乐能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而积极的情绪可以在短期内提高认知能力。
所以其实听不听莫扎特也无所谓,只要明白了背后的机制,给小孩听大张伟也是一样的。
很早之前就有研究发现音乐偏好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性格,而这种与性格的相关性并不受文化的影响,所以目前音乐偏好(music preference)也是心理学当中比较热门的分支。
当然,性格不是决定音乐偏好的唯一性因素。年龄,文化,性别都对音乐偏好有影响。同时,音乐也有不一样的用途,比如寻找灵感,社交,或者放大某种情绪。
哈路就不喜欢电音,会变成飞机耳。小猫咪听不得这些东西。
太长不看版:爱听什么歌跟性格有关;工作的时候别听带歌词的歌,工作之前可以听,莫扎特和大张伟效果一样好。
Schäfer, Thomas; Mehlhorn, Claudia (29 April 2017). "Can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musical style preferences? 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6: 265–273
Avila, Christina; Furnham, Adrian; McClelland, Alastair (9 November 2011). "The influence of distracting familiar vocal music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introverts and extraverts". Psychology of Music. 40 (1): 84–93.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8253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2593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27452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6389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3783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