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有一个百万浏览量的问题:“24 岁的女生,负债 17 万,我该怎么办?”
问题描述中,女生写道:
“从去年到今年,我陆续欠了 5 万多元,一开始是欠借呗和花呗,后来向朋友借钱还款后,又忍不住乱花钱,现在已经负债 17 万了。我不敢告诉家人,因为失业,自己又没有还款能力,很后悔……”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有的东西是现在负担不起的,我们还是克制不住自己购买欲呢? 美国消费心理学家基特·耶罗认为,构成冲动消费的原因有两种:
要么是遇到了令人激动的产品,要么是遇到了令人激动的价格。 在受到这样的外界刺激时,理性和谨慎纷纷败下阵来。我们不再满足于购买自己需要的,更是希望更多地获得自己想要的。
这一季的《奇葩说》中,有一期也谈到了关于消费观的话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对于这个辩题,网友大多持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年轻就该坐冷板凳,能省则省;
另一种观点则提倡,没钱也可以过精致的生活。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够客观。 因为付费购买的本质不是花钱,是用金钱换取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同样的工资,有的人愿意为知识付费,通过深度学习,修炼职场技能;
有的人愿意为精致生活付费,每周都会买一束花,装点生活,让人生更有仪式感;
有的人愿意为“体验”付费,热爱自然,喜欢旅游,在有生之年想把世界尽收眼底;
也有的人愿意为自己的热爱付费,热爱绘画,便不计较在画材上的支出…… 你发现了吗?当我们付费买东西的时候,归根结底,其实是在做选择。 但很多时候,我们做的选择,往往是错的。
作者丨杜言心来源丨简易心理学(xinli01)
有的人,只为看得见的利益付费。 春秋时期,有一位政治家名叫范蠡。 范蠡的二儿子因为杀人,被楚国囚禁。范蠡说:“杀人者罪有应得,但我听说,拥有千金的世家子弟,是不会被处死的。”
于是,范蠡想要用黄金为二儿子疏通关系。这时,他的大儿子主动请缨,认为自己是长子,理应出面。 就这样,范蠡把一车黄金交给长子,叮嘱他交给楚国的庄生。
到了楚国,大儿子把黄金送给庄生。庄生收下黄金后,前去面见楚王,说自己观星时发现天象对楚国不利,现在应该推行仁政。听到庄生这样说,楚王决定大赦天下。 大儿子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既然楚王要大赦天下,弟弟自然会被放出来,又何必白白浪费千金呢?于是再次找到庄生,想要取走黄金。庄生没有阻拦。 大儿子觉得自己很聪明,既保住了黄金,又救了弟弟。可是庄生却觉得他事后取走黄金,是过河拆桥,越想越恼火,于是再次面见楚王,说:
“城中百姓议论,大王不是为了仁政,而是因为范蠡富甲一方,才故意释放他的儿子的。”
楚王听了很生气,认为自己堂堂君王,怎么会因为一个富商大赦天下?于是下令杀掉范蠡次子,第二天再大赦天下。 最终,范蠡的大儿子,没有等来弟弟,却等来了弟弟的尸体,这让他后悔不已。是他不想救弟弟吗?不是的。只是因为太过珍视财物,才酿成最后的悲剧。 这个故事背后另有一层含义:你能够用钱换来什么,比金钱本身更重要。
如果把钱看得过于贵重,就会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前一段时间,网红“路人A-”煽动网友薅羊毛的事件,一度引起热议。 事情的起因是,一家淘宝店主误将 4500 克售价 28.8 元的橘子,标成 4500 斤。于是,在所谓网红的号召下,闻讯而来的“羊毛党”们,一夜之间促成了 700 万成交额,店主损失难以估计。 这每一块钱的背后,我们看到的,都是对于陌生人的恶意。 这些人,看似占了便宜,却丢了善意和格局。
有的人,只为看得见的利益付费。
而有的人,只为短期利益付费。 追求短期利益,就是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满足当下的欲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支配: 电梯广告中,明星展示出自己令人羡慕的皮肤状态,于是我们相信,一瓶需要花去半月工资的昂贵面霜,可以让我们的颜值焕然一新;
看到自信出入高档商圈的白领或金领,于是我们相信,一个远高于目前消费能力的奢侈品,可以给我们带来平价商品所不能及的自信…… 可惜的是,所谓昂贵面霜带来的好皮肤背后,还有高度自律、定期运动;
所谓奢侈品带来的自信背后,还有辛苦的付出和与之相匹配的能力。 这些效果需要长期努力达成,反而被我们忽视了。 大部分冲动消费都只是短期行为,不会带来资源、能力、层级的跃迁,只是商家用来迎合大众消费心理的“技巧”。 那么,商家又是如何通过“心理战”,支配我们的购买行为的呢? ① 植入“淘汰”观念 有一部纪录片,名叫《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片中第一个画面,就是苹果店外,在寒风中排队购买手机的庞大顾客群,有的人,甚至已经等了 15 天。 主持人向其中一位购买者询问:“这款手机和上一款有什么区别吗?” 对方回答:“这款手机的颜色不同。” “这就是你排队的原因吗?仅仅因为颜色不同?” “是的。” 商家最常用的技巧之一,就是将“过时”的观念植入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永远对已有的物品感到不满意,永远在淘汰,永远主动地购买新商品。
② 利用恐惧、焦虑等人性弱点 理性,原本是我们对待生活、面对问题时的一种积极态度。 而当商家希望促成交易时,需要做的恰恰是绕过理性。他们会提出种种可怕的问题,当大众产生恐慌心理后,再给出解决方案,变理性为冲动,刺激形成购买欲。 那么,我们恐惧什么?又焦虑什么呢? 我们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害怕落于人后,害怕不被接纳,害怕疾病和衰老…… 于是,各种“短期见效”的商品应运而生,宛如一针安慰剂,“扎进”你的身体。
注射的不是快速见效的“效果”,而是虚有其表的“虚荣”。
③ 重新定义圈层,鼓励追求理想自我 “想要无痛地变更好,获得群体认同”,也是最常被利用的消费心理之一。 当奢侈品太过昂贵时,“轻奢”的概念出现了;
当抵达中产阶级还需努力时,“小资”的生活方式出现了……
商家一边开始重新定义我们踮一踮脚可以够到的圈层,一边告诉我们:“变得更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偷懒和取巧,是人类的天性。
顺应天性更舒适,但有的时候,对抗天性才是成长。
目标感越强、自我认知越清晰的人,越会把生活的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你清楚自己目前的位置,也知道未来要去的方向;
你知道什么是需要,什么只是想要。
而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人,是从来不需要被商家定义的。
说了两种金钱观,你们一定好奇,怎样的金钱观,才是聪明的呢?
在心姐看来,聪明的金钱观,是为需求和价值付费。 所谓聪明的金钱观,并不是要求我们年轻就要坐冷板凳,而是要用有限的金钱、资源,为自己换取价值,尽量不被欲望和冲动的情绪所支配。
如果你也曾长期被消费主义困扰,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
在付费前,不妨问一问自己:“我买的这件商品,一个月后我还会坚持使用吗?它是我真正需要的吗?”
成年人和小孩子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必须开始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我们需要分清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
什么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什么会使我们陷入泥沼…… 我们可以享受生活,在现有能力水平下,让自己过得舒适精致,但同时,也该想到人生是长线的过程。 不被欲望负累,不被冲动支配,把人生看得更长远些,才是更高级的生活选择。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15871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275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5992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51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95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