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情绪失控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冰千里 2022-05-16 19:52:25 心理百科

先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一位男士,本计划陪老婆孩子爬山踏青,可刚出门妻子想去买帽子,买完帽子孩子又想去游乐场,去了游乐场发现人很多需要排队,妻子又要趁机趁逛化妆品。这时男士突然发火,情绪崩溃,把车钥匙狠狠摔在地上扬长而去。

第二个例子:

一位女士外出旅行,她早已订好航班和酒店,路上却各种不顺,不是打不上车就是堵车,好不容易卡点到了机场,航班却又临时晚点,到达目的地已深夜,住宾馆才发现被临时订出去了,她突然在吧台突前嚎啕大哭。

第三个例子:

一高中生在家复习,恰好来了亲戚,有几位小朋友玩球,高中生制止了几遍,刚消停一会儿,大人的说笑又打扰了他,父亲进屋给他送水果,高中生突然把水果摔在地上,大声吼叫,接着摔门而去,剩下一屋子人面面相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以上例子有2个共同点:第一,他们的情绪崩溃了,并且是迅速的崩溃;第二,他们被各种意外破坏了规划。

这在生活中绝不罕见,很多人会情绪失控莫名发火,继而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其他人并不知道原因,深感疑惑,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确定感”被打破了。

每个人都需要“确定感”,确定感像一昧良药,用来稳定情绪、维系安全。

比如有人经常抱怨生活单调无趣,经常萌生辞职、离婚的想法,但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忍受着这样的三点一线或两点一线,从来也没真的辞职或离婚。

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确定感”,毕竟乏味好过崩溃。

容易情绪失控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总体而言,确定感就是“日常”:

你知道今天要去哪里,做些什么,也很清楚走哪条线路上班、几点下班、几点接孩子、几点吃饭、去哪里吃、周末干什么……这就是普通人的日常。

有规律的“日常”让人确定、踏实,却也很容易被忽略,只有被打破时才会意识到它有多宝贵。

特别那些早年养育环境“动荡”的孩子,长大后则更明显。“动荡的养育环境”,包括但不限于:

频频搬家、经常换学校、换养育者(保姆、奶奶、外婆、父母);经常被无征兆抛弃、父母经常毫无征兆吵架、被无征兆地打骂责罚;等等。

重点在于“无征兆”,父母怎么了,为何如此,何时如此,都没有任何说明,在父母看来小孩子啥也不懂干嘛提前解释。

但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不确定”,孩子没任何说了算甚至任何参与的空间。

时间久了会被内化,变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不确定危险何时来临”,孩子就会发展出各种“策略”来预防“不确定”。

这些策略陪伴孩子长大,成年后往往会有以下3种表现:

第一:类似强迫行为、思维。

比如超级规律的生活、严格的规划计划、严谨的作息习惯等,内心越不确定,这些习惯就越细致、严密。

比如那位男士的日常简直就是“时钟”,从几点起床到几点入睡之间的所有生活细节的每一步内容必须可预见。

甚至会表现在任何一件小事上,比如“吃什么”:

他会思索良久才决定吃酱肉包,并有几套备用方案,如果这个店没有就再去哪个店,如果那个店没有就叫外卖,如果都没有,就选择芹菜馅儿的。

总之,倘若计划被打破,虽不至于崩溃,但会影响一天的心情,非常沮丧。

可想而知,如果连吃包子都如此,其他大事简直穷思竭虑、如履薄冰,比如考试、旅行、择业、与人交往、工作任务等等。

如此的强迫思维让人疲惫不堪,如同吃草的羚羊,惶惶不可终日。

很多时候他也知道根本没必要,但为了获得“确定”又不得不如此,否则,一点都不亚于羚羊看见狮群。

第二,想得太多,做的太少,特别纠结。

行动力差是因为“不敢做”,生怕失败了就无法挽回,就会跌落无底深渊,万分恐惧。必须指出:这个失败是他想象的失败,现实其实没那么糟。

因此,他必须要在脑海中模拟几十遍,通过想象权衡利弊确保万无一失。

而与他打交道的人,也总担心哪里做的不合适而激怒他,久而久之他身边的人也都很注意,不敢高声语,像是被他“传染了”。

第三,自我要求完美、苛刻,对他人同样如此。

这很明显,他的内心似乎没有回头路,凡事必须尽善尽美,不能犯错,总觉得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就招致灾祸。

这些“灾祸”包括:别人的评判、指责、贬低、抛弃;包括关系的破裂;包括强烈的自责与羞耻。

他会反复咀嚼今天的发生,哪些做的还行,哪些很差,哪些不该说不该做,哪些本该做的更好……会经常失眠。

事实上,这一切并不真的来自外界,而是内在对自己苛刻的期待,就算别人认为他已足够优秀,依然不能降低他的“内耗”,因为苛刻总没有尽头。

与此同时,他也会苛刻对待别人。

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领导或伴侣,你会发现怎么都做不到他心里,在他的字典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多的是不够好、很差劲。

如果你有这样的同事、同行,会发现他的业绩特别优秀,这些优秀来自他们的殚思竭虑与自我苛刻。

优秀是他们的保障,他的内耗或许比你高很多倍。

一切内耗,均来自“无法达到自我预期”,“应该做的实际做的有差距”,并且差距永远存在,随时存在。

当然,苛刻分很多种,程度不一,是一个连续谱,有的相当苛刻,有的一般苛刻,有的稍微宽松,不一而足。

容易情绪失控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那么,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或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该如何理解自己和对方呢?

首先,要自我确定。

确定你的策略,认可你的策略,善待你的策略,无论是严谨、苛刻、规划、强迫、焦虑、内耗,都是为了保护你内在小孩所采取的策略,是它们让你走到了今天。

特别要善待自己的愧疚与自责。

往往每次情绪失控,都会真的导致别人的不理解和打击,你会在愤怒过后,被愧疚折磨。

如同那位男士觉得对不起老婆孩子、那位高中生觉得对不起父亲和亲戚,这都不要紧,要知道,在那一刻你的策略“失效”了,这意味着确定感的崩塌,你的情绪进入了早年类似的体验。

好像自己正在被抛弃,你的怒火与失控就是宣泄当年未完成的情绪,所以那一刻,无暇顾及他人,就再正常不过了。

其次,“觉察”一切发生,这是重中之重。

重点不在于情绪失控、无端发火、内疚自责、伤害他人、自我苛刻,也不在于“策略失效”,而在于事后你“看到了”这一切的发生。

如同放电影,你会觉察到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他人反应,觉察到内心正在经历着如何的挫败感,觉察到那一刻你不再是个成年人,而是内在小孩的模样,觉察到他的恐惧与委屈。

觉察的好处有两点:第一,以后类似的失控频率会降低;第二,愧疚感会缓解,你更理解自己了。

另外,还有个心理机制:你正在痛苦中自我疗愈。

就像那三个例子,仔细想来每个人都是可以避开那些“不确定感”的,比如男士可以提前与老婆孩子协商好;比如赶航班的女士可以多注意手机信息;比如高中生可以提前出门去图书馆避开亲戚。

再详细看他们的日常,除了谨小慎微的一面,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不顾一切、说走就走、毫无规划、喜欢冒险。

但,他们为何没这么做,他们谨慎的个性怎会想不到?怎会还有相反的另一面?

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一边想避开危险,一边又想尝试冒险。

这就是我说的“反转”:你用尽了一切策略来获得确定,也会百密一疏,总会给危险留下余地,继而真的再次进入早年体验,“只有再次进入相似的体验,才有机会实现反转”。

举个例子,假设早年你被频繁抛弃,现在你会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被抛弃,但也总会再次感受到被抛弃,这样的好处有两点:

你有机会去报复他、指责他了(“他”是你此刻迁怒的对象,潜意识象征早年养育者)。

现在你没那么恐惧了(现在你毕竟是成年人不是早年那个孩子了,这就象征着你扭转了早年的恐惧)。

——这个过程就是反转,就是自我疗愈,你可以自己说了算了,得到了一种“不确定中的确定”。

最后, 既然早年养育者给了你“不确定”,如今就必须有养育者给你“确定”。

这个养育者在你心中的位置必须与早年养育者同等重要,你为何总与家人情绪失控?因为伴侣孩子的位置绝对不亚于早年的父母。

这个养育者还可能是你信赖的老师、咨询师、团体带领者,善待你的某个长辈、同事、同学等。你总会找到这样一个人,来配合你获得“确定感”。

如同当下的上海市民,“养育者”可能就是:志愿者、居委会、疾控中心、政府。

这些“权威”给予的确定越多,就越不恐惧,情绪就越不会失控。

这些确定感包括:及时公布有效的病例,告诉他们隔离多久,核酸结果,什么物资、多久抵达,这些“承诺”越真实有效、越透明、越坦诚布公、确定感就高。

倘若越冷漠、失信、隐瞒、欺骗,确定感就越低,就会激发情绪失控,引发多种崩溃行为。

相应的,如果你有孩子,就更值得结合这篇文章思索,如何带给孩子确定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情商测试心理医生心理测评叛逆期社交恐惧偏执型人格MBTI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学容貌焦虑依赖型人格情绪管理弗洛伊德原生家庭人际关系性取向控制情绪产后抑郁智商测试自闭症霍格沃茨心理治疗冥想负面情绪九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