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儿童健康讲记》,它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跟体悟。
于是特别着急火燎的想要把自己当下的想法都记录下来。
但当我写完以后,我发现自己想说的话还有很多,于是决定拍一段视频,结合书里的内容,更详细的讲一下讲一下父母应该如何养护和引导孩子。
文字和视频,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看这本书,都很精彩。
希望你们都能认真看完,期待你告诉我,你的启发和共鸣。
最近有个反对校园霸凌的电影,叫《少年的你》,有没有看过?
里面有个大反派,叫魏莱,外表清纯美丽无害,在父母眼中她是乖乖女,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你都很难把她跟校园霸凌联系到一起。
可就是她,对同学辱骂、殴打,拍裸照,甚至间接害死了一个女孩子。
魏莱扭曲的人格与自己父母很大的关联。
因为复读,她的父亲一年没有跟她讲过话。
后来她意外身亡,父母亲在确认尸体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巨大的悲痛感,而是“恨铁不成钢”一般叹了气,然后扭头就走。
在一个只会冷暴力的家庭里成长,正常的孩子,也会变得不正常,这也导致魏莱一步步的走向了歧途。
男女主小北跟陈念,之所以能惺惺相惜,也跟他们的家庭背景离不开关系。
小北13岁被亲生母亲抛弃,从此无依无靠,成为了一个无恶不煞的小混混,被人打,也打别人。而陈念,爸爸不知所踪,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债主经常上门讨债,她内向,不爱交友,没有安全感。
生活在阴沟里的人,都是没有被人好好爱过的。
在亚洲家庭治疗大会中,日本著名家庭治疗师田村毅老师说:“所有的校园凌霸都是家庭出了问题。”
而这部电影,不仅仅在讲校园,还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引导孩子去走正确的路,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之所以会提到《少年的你》,其实是想说,孩子的成长之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小孩子本身心思单纯,阳气又足,只要给他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自然就会健康。而我们大人就是他们的环境,我们的健康和情绪状态直接地影响着他们。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每天都过得急匆匆的?
什么都是“越快越好”,我们希望孩子上几节早教课就能比别人更聪明,生病的时候吃点药就能好起来,学游泳,学跳舞,学画画,想让他们什么都会一点,还盼着他们赶紧长大自己能省点心。
我们焦虑,暴躁,也毫无耐心,也因为如此,家长们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但这样下去,对孩子真的好吗?
孩子应该是要在从小具有安全感的地方生长的,他需要感受到足够的爱和温柔,来建立自己的自尊体系,这是学校教育给不了他的,更关键的,是父母。
如果你对孩子不了解,有隔阂,长期把自己的意念强加到他的身上,那么时间久了,他一定会反抗。
就像很多父母都头疼孩子吃饭的问题,但却没想过,让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吃饭。
有爸妈会强行喂饭,甚至呵斥和惩罚,这样只会取代原本孩子自然发展的方式。
万事万物都讲究规律,你没有尊重孩子的规律,孩子的身体也会因此做出反击。
当一个人每天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搞得身心疲惫的时候,是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的。
你可以试着想想,当你最近工作忙得要死,房贷等着你还,父母频繁生病,所有“糟糕的事情”都积攒在一起,你肯定是处于崩溃边缘,情绪十分暴躁。
如果这个时候,赶上了孩子不舒服,想要你抱抱,你可能嫌他烦,会对他说:“离我远点,自己一边玩去。”
一听见他哭闹,你会觉得他特别不懂事,会吼他骂他。
可是,孩子做错了什么呢?
他不过是想从你那里得到一点温暖和爱而已。
当你心急焦躁,孩子也会感到不安,身体也会紧张不能正常运转,对于孩子的病情绝不是好事。
但当你处于舒适安心的状态中,孩子也是可以感受到的,他能与你一起摆脱掉恐惧和焦躁。
在《儿童健康讲记》这本书里,我很喜欢一个观点“父母的精神气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特别是妈妈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孩子。”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这种能量体有物质的部分发挥着作用,可能是气血的运行,可能是心脏的跳动,津液的输布。然后还有一个层面的能量是来自于无形的东西,比如情绪,意志,等等。
比如你看到孩子性格沉闷,内向,不爱沟通,又经常有上焦的一些问题,你大概可以想象到他在家庭里面的状态,可能父母之间就缺乏沟通,也没有人听他说话。有一些东西就会积压在一个地方,最后就会以物质,也就是气血阻滞的方式表现出来。
父母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与态度,孩子很快就会感知到,孩子很多的表现和行为只是对父母的一种反馈。
现在的孩子,体质大都偏虚寒,这也跟家长们脱不了干系。
爸妈平时就喜欢吃水果,喝凉水,孩子自然而然也会跟着学起来。
有些妈妈在怀孕的时候,也不忌嘴,什么都吃,脾胃很差,生出来的宝宝,脾胃功能也会偏弱。
还有些孩子反复生病,容易哭闹,睡不好,都有情志上的问题。
这都跟家庭里能量不高有关,也会受到自己妈妈的影响,他们的神也就不容易定住。
现代人缺乏古代人那种舒缓而安静的精神环境,大人都活得非常焦躁不安,无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儿童健康讲记》的作者李辛,是在法国游学的时候,写下这本书的,他一边了解世界,一边认识自己,在他的笔下,你能在浮躁社会里,感受到一丝的恬静。
中国妈妈们活得太紧张了,每天都在担心孩子是不是吃的饱穿的暖,有没有不舒服,孩子稍微有点不舒服就慌得不行,听见打喷嚏,心就跟着提到嗓子眼了。
书里的一个观点:“人吃五谷,生病是正常的”。我很认同这种说法,但是,作者对某些病症的治疗方式,是不太可取的。
孩子生病,我们需要做两件事儿,一是要从每一次生病中学习,把每次生病和治疗的过程记录下来,帮助你建立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多记几次就大概能从中找到规律。
二是要有一个安心、静心的状态,只有在心平气和的状态里,我们才能看到孩子最真实的情况。
心静不下来,每次孩子生病都是急急忙忙应付病症,心烦意乱,急匆匆送到医院看病,医生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医生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孩子整个生病和治疗过程完全没弄明白。
还有人觉得中医药效太慢了,孩子发烧就想着“今晚必须退烧”,所以给吃大量的西药。但是吃完药,不久后还是会继续发烧,这药效是快还是慢?
发烧这种事,是经过一段时间积累的,让它回归到正常的状态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当父母这门课,是没有人教的,我们会需要坎坷和困难,只能靠自己一点点的去摸索,去探究。
在照顾孩子这条路上,爸爸妈妈的状态非常重要,一定要保重自己,才能做孩子言传身教的健康支柱。
如果父母关系不好,或者家里气氛是冷冰冰的,充满戾气的,这些对小孩子的体质都会有影响,而且非常容易生病,他也不会是一个很温柔的宝宝。
就像是《少年的你》里面那些拿欺负别人为乐子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人,怎样做好人。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底气,也是他们的依靠,是感受被爱的根源。
最后,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一句话:“‘病’是生活总体质量的呈现。立足内心,好好生活。要治疗身体的疾病,最大的调节阀门还是在生活中。”
怎样对孩子的爱多一点,要求少一点,重点在于你怎样对自己的爱多一点,要求少一点,对自己更接纳一点。只有你变好了,孩子才能与你一起健康成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段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
愿我们,都能成为最好的父母,孩子最好的医生,家人最坚定的依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600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080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612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262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67729 人想测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