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北上了幼儿园,对幼儿园老师的好感度与日俱增,而且好像懂事了很多。吃完饭知道自己收拾碗筷了,小北说:“老师说了,妈妈做饭很辛苦,要帮妈妈做点家务。”
一天小北和奶奶出门,走到路口。看路上没车,奶奶就想穿过去,小北一把拉住她,严肃地说到:“老师说了,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不能乱穿的。”
小北左一句“老师说的”,右一句“老师说的”,家里人不知道是高兴他懂事了,还是担心总被他“监督”着,真是哭笑不得。
小北之所以时刻遵循着“老师说的”,是因为他正处于一个特别的道德发展阶段——道德他律阶段。人判断是非对错,也就是道德标准的发展,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幼儿时期的道德的判断标准受到身边的权威人物支配,所以称之为“他律”。幼儿认为权威的话是不可以违反的,违反了就是极大的错误。
入学之前,在家可能是父母谁严格、谁管的多听谁的。上幼儿园以后,老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了,而且每天教授幼儿更多的知识、道德、纪律等,权威性渐渐强于父母,所以在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这些方面,老师的权威大一些,显得更加值得信任。所以在这些方面,老师和家长的经验不同时,幼儿都会偏向遵从老师。“老师说的”也就成了幼儿的“口头禅”。
家长修炼秘籍
01. 理解孩子的判断模式
孩子把“老师说的”挂在嘴边,或者是像个小管家似的监督家里人,有时候父母会感叹孩子长大了,但也有时候觉得很麻烦。这时候父母要明白,孩子并不是专门和你作对,他只是刻板地将幼儿园老师的话搬回家里,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就会让孩子的道德水平发展的更好。
02. 在家中树立权威
每个家庭中需要有一位成人成为孩子心中的权威,对孩子有一些规则上的要求,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避免对孩子过多的溺爱,导致孩子无理取闹和唯我独尊。
03. 在讲故事和看动画中融入道德教育
古今中外的很多故事中都有道德教育的意义。比如:“孔融为什么让梨?”“匹诺曹的鼻子为什么变长了?”……通过故事和动画,幼儿更容易接受道德教育。
04. 做一个好榜样
幼儿是最善于模仿的,如果大人在家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那么幼儿很容易学会不良的道德行为。所以,家长的善良、诚实、大度等品质的示范作用,会让孩子受到更好的道德熏陶。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23187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256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286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2124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13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