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忍不住骄纵或惩罚,觉得不对,却无法控制?也许你正在孩子身上重复或过度补偿自己童年的缺失。心理营养帮助你给予自己和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你曾试过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激,之后又觉得自己小题大做、心生自责、内疚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下面从心理营养层面认识自己,转化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很可能帮你解惑,找到给予你和孩子心理营养的原料。
01 / 从早期经历关照自己的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是一面镜子,这一回孩子照见了妈妈潜意识的信念:
高高兴兴的大年初四,我却两次把孩子吓哭,第三次却让他开怀笑。
不禁感叹:妈妈就是宝宝内心戏的导演呀!
第一次,小宝把水杯扔在地上,在客厅中间撒了一地水,那一刻我没多想就哎呀一声地激动得跺起脚。
第二次,小宝弄开一包开奶茶,粉末洒了一地。我一看见又是忍不住跺了两下脚,高声喊你在干什么呀!
这两个情境,确实是本能反应,因为反应一发出,我立马觉察到自己反应过激会吓到孩子。
两次他看到我跺脚、大声说话后,满脸霎那间红通通、害怕地大哭起来。
对孩子反应过大的这两幕,让我链接到自己类似情景的早期记忆。
还记得九岁那年,自己亲手做甜品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没想到花了150分努力,做出来的炸香蕉却没有成型。
当时妈妈的反应很大,说我把厨房搞得一团糟,一边念叨一边帮我收拾残局。
爸爸也劈头盖脑就教训我,为什么要做热气的东西,自己没做过就捣乱,以后别再搞这些东西!
父母负面评价的反应,让我深深沮丧。好心做坏事、手脚不知道怎么放的窘迫感,多年后想起还揪心。
这一幕,在我幼小的心中,种下了如果破坏家里环境、增加父母负担,就是一种罪过的负罪感。
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自己对孩子的过度反应,仍然唤起了早期经历的相似感受。
尤其在婆家,希望孩子能够乖巧听话,担心别人觉得我没教好孩子,给家里添麻烦。
02 / 心理营养评估,弄懂反应模式的根源
正好过年期间正学习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视频课,让我对自己的反应模式有了更深的洞察。
林博士提出人类五大天性:爱的能力、与别人连接、价值感、独立自主、安全感,这也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营养是否不足?
可以问三个问题:
我的情绪稳定吗?我的人际关系有障碍吗?我会在行为或语言上,伤害自己或别人吗?
看着这三个问题,我发现了本能反应就是源于小时候某些心理营养的缺失,对自己思维、行为模式产生了长久影响。
从小,妈妈如慈母,觉得我笨手笨脚多代劳;爸爸则是严父,稍有错失准逃不过他的评判。
由此,青少年时期开始,我情绪易波动,一不高兴就浮现在脸上;如果犯错或不符合父母期待,就会自责不已;对别人的错失也是直言不讳,一度以为这是率真,成长以后才发现,原来带给别人难堪。
以上种种一直让我觉得自己情商不足,担心自己被评判,人际交往属于被动型,要很长时间才能敞开和融入群体。
直到自己成为母亲,不希望对孩子造成影响,开始走上心灵成长和自我疗愈之路,才渐渐觉察、改变,直到如今能如其所是地接纳自己、爱自己。
我真不怪父母,因为早已得到疗愈,明白父母已出尽力气爱我,无论代劳还是批评都是出于爱。
只可惜当年他们并不晓得心理营养是什么,这对一个孩子自我认知的影响,如此长远且深藏于潜意识。
早期信念带来的反应模式依然不由自主地冒泡,如果不觉察,就会继续传递给孩子,让他感到不安。
在害怕犯错下缺乏独立自主的发展动力,担心犯错不被爱而退缩,觉得自己笨手笨脚没价值感,不敢交朋友……
一想到这里,我背后差点冒冷汗。
幸好,我知道了心理营养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且可以有觉知地给予孩子所需要的营养。
同时,我也知道必须先补充自己的心理营养,才有足够多的爱,给予孩子所需营养。
一个不爱自己、不接纳自己的母亲,永远无法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
感谢自己这几年学习了正面管教和阿德勒心理学,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的积极信念。
让我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让我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拥抱和疗愈了那个处处担心碰壁、受人评论的、放不开的内在小孩。
如此,我才能接纳孩子的情绪行为,看见行为背后我只是个孩子,我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呼唤,让自己和孩子平和度过成长的风浪。
03 / 积极引导,犯错是汲取心理营养的好时机
父母若着眼长远,养出心理健康、高价值感的孩子,眼下的点滴错误,反而是注入心理营养的好时机。
学习心理营养,帮助我觉察自己对孩子探索行为带来的小麻烦过度反应了。
我立刻有意识地改变语言、声调,从身体语言开始转回积极引导。
要知道,这么小的孩子,为何一跺脚一声喊就大哭,非语言信息传递出紧张,让孩子感到恐惧。
我轻轻拥抱起小宝,温和地说宝贝对不起,妈妈大声让你害怕了,我知道你只是好奇是吗?
和颜悦色的共情,让孩子从大哭到抽泣,我再安慰没关系,我们一起来整理好。妈妈跟你玩扫扫扫。
因为近来孩子喜欢拿扫帚,我便投其所好,将注意力转移回有趣的游戏上。
孩子好奇地看着桌子地上的小粉末,我鼓励他摸摸看再扫走。小宝小心碰、满手抓,最后开心地边玩边扫干净了。
我才发现,包装是孩子自己撕开的,不禁赞叹小宝小手巧,竟然自己撕开了,你是想拿来让妈妈冲水,对吗?小宝的好意终于被妈妈发现了,立刻开怀地仰头咔咔笑。
这时我再教他,下一次怎样小心拿好袋子,不会倒洒,他认真地看我演示还点点头。
一开始,我以为孩子捣蛋,真是差点冤枉他了,他只是想靠自己做到,只不过小手控制力度不够好,才闯了个小祸。
这也是2岁孩子探索行为很可能带来的意外,小心呵护好奇心和探索欲,需要父母发现和肯定孩子的动机,并给予克服困难的支持引导。
不久后,孩子自己喝水时,杯子不小心掉了,又洒了一地水。
这回,我在觉知中,看到孩子表情一下子就想哭,立刻温和地说:小宝,没关系,你是想自己去拿拖把,还是妈妈去拿来?你拖干净就好了。
话没说完,孩子就屁颠屁颠跑去拿拖把,乐意自己收拾干净。
可是拖把太大了,他拿得吃力,好几个来回都拖不干,我鼓励他小宝力气大,再来一遍就行。
家里大人看见了,也赞小宝真能干!小宝更兴奋又卖力地拖到干净,他由此相信自己:再来一遍,总可以,我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看见小宝的进步,我也感到自己又被疗愈了:关注自己的进步,比关注外在的眼光,更有力量!
临睡前,我在小宝耳边给他鼓励的反馈,肯定他今天的努力和进步。
没想到,听完他竟然自己拍起小手掌,那个自我鼓励的样子,不仅逗笑了我,还让我感慨:
孩子也是父母的榜样做到,就给自己鼓掌吧!自我认可,翻倍儿自豪!
小祸不要紧,关键是父母的态度,是积极引导还是严厉教训,是鼓励自主还是包办代劳,决定了孩子能否获得心理营养的满足。
积极引导和鼓励自主,才能满足心理营养的五个天性:
让孩子知道:他做的事情,妈妈能看到背后好的动机,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感受被爱。
让孩子明白:妈妈会陪伴他共同面对困难,保持在一起的连接,拥有我能够重新来的安全感。
让孩子体会:我选择负责任就不要紧,总有办法解决问题,我是能干、有价值的孩子。
我确信:妈妈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妈妈的成长,也是孩子心理营养的源泉。
如今,当我用上面三个问题,看评估大宝、小宝的心理营养,还是比较充足的!
这是自我成长、补充自我营养后的结果。如若不然,孩子将重蹈覆辙经历我曾经的低自尊。
孩子的心理营养足不足,父母自身的心理营养状况是个把脉器。
你也不妨问问自己上门三个问题,找到心理营养补给的提示。
如果你也像曾经的我一样匮乏或迷惑,不妨一起来学习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课,这里有:成为自己和孩子心理营养师的不二法门!
出处:好爸妈在线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6588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8669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700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04069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34374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