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听到过太多的关于奋斗的教育,每个人都在试图告诉你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奋斗与拼搏才能铸就不一样的人生。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凡这个词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各种影视、文学和音乐作品也在反反复复地告诉我们:真正思想境界高的人都是不争不抢,淡然处世的。
这两种乍一看,完全截然相反的观念共存于一个个体中时,矛盾就产生了。
那么到底哪一种观念才是正确的呢?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呢?
前一阵子,我一个朋友问了我类似的问题。
齐先生和我相识于三年前,那个时候他经历了工作变动,身体不好正准备做手术,经朋友介绍来找我做心理辅导。
后来三年的时间里,他陆陆续续和我分享一些近况,就成了不错的朋友。
齐先生说他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希望我能帮他分析一下。
齐先生家住在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公务员,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在一个小小的县城,这样的家庭也算得上是家境优渥了。
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他面临了一个很重大的人生选择,而这个问题,我相信每个二十出头的人都曾有过。
一方面,他想去北上广这种大城市闯一闯,或者再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另一方面,他的父母则不停地劝他回到县里,说已经帮他安排好了一个在县里上班的工作,工资优渥,十分稳定。
纠结了很长时间,当时还很年轻的齐先生选择了听从父母的安排,并且毕业后第三年结婚生子。
“生活本来不就是平平淡淡的吗,何必费那么大力气去追求那些看似繁华的东西呢?”,齐先生当时这样想。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齐先生感觉很不错,工作轻松,离家也近,工资也不差,在这个小县城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了。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齐先生发现自己已经开始厌倦了这种生活,每天干着没有什么意义的工作,让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价值。
尤其是当看到朋友圈的时候,大学同学有的顺利考上了研究生,有的事业做的风生水起,这常常让齐先生感到很苦恼,他有段时间特别后悔当时听了父母的话,他想象着当时自己要是没回来,现在会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但当和同学们打电话,听到他们说自己身上的压力多么大时,他又开始庆幸自己找了一份这么轻松的工作。
就这样,他的情绪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徘徊,这使他感到筋疲力尽。
“你说我到底是怎么了,我总是坚定不了自己的想法,我其实很喜欢这种平淡安稳的生活,但当我看到别人努力奋斗时,又总觉得很恐慌甚至很焦虑。”
显然,齐先生犯了一个心理学上的错误,那就是:思维错位。
人们在判断某项事物或东西对自己是否有利时,主要包括了两个认知过程,一个是对自己的认知,另一个是对事物的认知,然后在这两个认知的基础上,将双方进行匹配,最后得出结论。
但是如果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是错误的,那么就相当于把另一个假想的自己与该事物进行了匹配,造成了思维错位,得出错误的结论。
以齐先生为例,他在大学毕业做出回到县城工作的那个选择时,他潜意识给自己下的定义是:我不喜欢忙碌的生活,我追求的是慢节奏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正是基于这个自我认知,他认为回到县城是对自己更有利的决定。
但齐先生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从他后来种种的表现来看,显然不是,一个真正追求平淡生活的人是不会因为朋友圈的几条动态而动摇自己的初心的。
实际上,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少有人是真正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的。
并且真正享受这种生活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是相当成功的人士,他们的阅历和社会地位让他们看淡了物质,反而更加追求这种返璞归真的状态。
对大多数人来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始终是人生不断追求的目标。
但这些人中很多又不愿意去努力和付出,甚至看到别人努力对他们而言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这就近一步揭示了隐藏在这种思维错位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人内在的稳定机能。
当焦虑不安的情绪出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求某种方法或途径来对抗这种消极的情绪,从而保持个体内部的稳定。
对于那些不上进的人来说,把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精神层面似乎就是化解内心不安最好的方式。
这几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着一个词汇——“佛系”,这个词也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
佛系本来指的是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它代表的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很多年轻人喜欢标榜自己为“佛系青年”,还有衍生出来的什么“佛系考试”、“佛系打工”,甚至还有“佛系人生”等等一系列与佛系相关的词汇,人们用它来进行自嘲或是表达自己的无奈,但久而久之,这个词语却变了味道。
对于那些考试前不想准备、工作不想努力的人,仿佛只要在自己的角色面前加上佛系二字,就能够让自己的懒惰变得心安理得。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思想境界比别人高的多,他们不争不抢,看淡一切,觉得别人忙忙碌碌,也不过为了碎银几两,而自己追求的是更加高尚的东西。
但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罢了。
在某些夜深人静的夜里,想到别人在不断进步,他们必定又会开始焦虑,甚至彻夜难眠。
实际上,一个人要想真正拥有佛系的人生,必须先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
但又有几个人能超越物质而依靠精神养料生存呢?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其实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追求物质生活无可厚非,但前提是我们不能把自己假想为看淡物质的“高人”。
不同精神境界的人看到的和关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一个没有很高觉悟的人总是站在精神的制高点上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时,就会像是一个一直低着头走路的人,虽然腰杆笔直,但他关注的始终只是地上的东西,而看不到未来的道路,最终只会四处碰壁。
正视自己的内心,千万不要用高尚来伪装自己的懒惰,否则受骗的只有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5655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602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94207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01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90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