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与母亲冲突致母亲死亡:青春期孩子管教的界限在哪里
作者:杨小阳 2020-11-21 09:51:27 成长心理

17岁男孩与母亲冲突致母亲死亡:青春期孩子管教的界限在哪里

作者:杨小阳

1、缺失的父亲

近期发生了两则另人悲痛的新闻。

一则是2020年11月2日,扬州14岁男孩,因作业问题(严格来说,是作业引发的管教问题),与母亲发生冲突后从31楼坠亡。

17岁男孩与母亲冲突致母亲死亡:青春期孩子管教的界限在哪里

一则是2020年11月12日,南京17岁男孩,因管教问题,与母亲发生冲突后致母亲死亡。

17岁男孩与母亲冲突致母亲死亡:青春期孩子管教的界限在哪里

前后仅仅相距10天。

再往前,2020年9月17日,武汉14岁男孩,因管教问题,被母亲打了耳光后,跳楼身亡。

再往前,2019年4月17日,上海17岁男孩,因管教问题,与母亲发生冲突后,跳桥身亡。

17岁男孩与母亲冲突致母亲死亡:青春期孩子管教的界限在哪里

都是青春期男孩,都是母亲在管教,都是极致的悲剧。

我们不禁想问,孩子没有父亲吗?

面对这么大的男孩子,面对极易引发冲突的事件,父亲为什么不出面解决?为什么非要母亲“教育”孩子?

从大脑的构造与性别的差异分析,明明男人更懂男孩啊,毕竟他们才是一个物种。

而且,一般情况下,男人比女人更理智、说话更简洁、对青春期的孩子更有威慑力、处理亲子冲突更不容易激化矛盾。

可是,爸爸去哪儿了?

工作忙?还是以工作忙为借口逃避家庭的责任与养育的义务?

工作忙至少是为了给妻子和孩子一个好生活吧?

在妻子需要支持时缺席,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缺席,在家庭遇到危机时缺席……算是好生活吗?

大部分所谓的忙,不过是打着“应酬”的幌子,周旋于不同的群体之间,喝着惬意的酒,说着恭维的话,听着吹捧的歌,挣一份虚荣、赢一份面子。

“忙”到了完全顾及不了家庭和孩子的地步,“忙”有什么意义?

在此类悲剧事件中,在大家都讨论母亲和孩子的问题时,请父亲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存在,不要淡化自己对孩子不容忽视的影响。

如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苏彦捷教授所说:“青少年的时候,爸爸的作用特别突出,特别是对男孩,他不只是一个角色的榜样。

他的接触与交流,从小那种依恋关系的延续,对孩子共情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所以,父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焦虑的母亲

都说母子连心,可为什么怀胎十月,养育十年,最终换来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是母亲之罪,还是孩子之罚?是作业之恶,还是管教之殇?是家庭之悲,还是学校之痛?

是的,是悲与痛。但不是罪与罚。

孩子有错,母亲有过,但错不至罪孽深重,过不至以命相抵。

他们不过是万千平凡的母子中被生活之沉重、学业之压力、教育之无助摧垮的其中一对而已。

母亲和大部分母亲一样,在忙碌的工作之外,责无旁贷挣扎于家庭,担负家务的繁琐与孩子的养育。

孩子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在繁重的学业之外,难以自控沉迷于手机,寻求短暂的逃离与肤浅的满足。

母亲的情绪,需要孩子的体贴懂事好好学习予以支撑与安抚。

孩子的教育,需要母亲的温柔包容默默支持予以加油与鼓励。

明明在母亲的情绪和孩子的教育之间,需要另一个角色——父亲,需要父亲的陪伴与协调,需要父亲的力量与担待。

当父亲“不存在”时,母亲的情绪与孩子的教育就交织在了一起,拧成了一股绳,打了几个结。

孩子一旦“不听话”,母亲就容易情绪失控,母亲一情绪失控,就容易胡言乱语激怒孩子。

孩子一旦被激怒,原本发育不成熟的大脑皮层就发挥不了作用,爬行动物脑占上风,就容易失去理智。

所以,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母亲不能指望通过改变孩子来让自己情绪稳定,只能通过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来对孩子产生些微的正面影响。

我相信,新闻中的四位母亲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孩子也是爱母亲的,只是在那一时、那一刻,情感攫取了大脑的理智,情绪控制了内心的爱意,乌云遮住了眼中的太阳,黑暗吸走了生活的光亮。

3、管教的界限

大卫·沃尔什和纳特·贝内特对人类大脑的最新研究表明,在10-20岁之间,大脑的额叶前部皮层可能有迅速的发育,这会造成十几岁孩子的一些困惑。

十几岁的孩子常常把周围其他人的身体语言误解为挑衅的行为,而且,由于前额叶皮层的发育要到25岁才会完成。所以,十几岁的孩子活得很辛苦。

他们的冲动与不良行为,并非个人能够完全控制,也并非父母管教不当的结果,而是有生物学原因的。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就能对他多些理解与包容,就能把对孩子的过度控制转向管理自己的情绪,管住自己的嘴巴。

事实上,过度控制的管教方式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

在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他们渴望的是被理解与尊重,渴望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渴望证明自己“独一无二”。

但是,由于孩子“不服管教”,父母与十几岁的孩子常是楚河汉界、两军对垒,最后两败俱伤。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想要的是,陪伴孩子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平稳地走向成年。

这需要我们清楚孩子管教的界限在哪里。很遗憾,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就像《教养的迷思》的作者朱迪斯·哈里斯在书中写的:我丈夫和我很少给老大定规矩,因为基本上不需要。

给老二定了各种规矩,但定了也是白定,不起任何作用。

跟她讲道理?省省吧!我们只好对她采取“闭上嘴巴,服从命令”的方法,但这也不管用。

最后,我们只好放弃。不知怎地,我们一起熬过了她的青春期。

作者用了一个很形象的字——“熬”。

父母可以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和孩子沟通,可以在生气烦恼的时候出去跑步,可以在孩子发飙的时候息事宁人,可以在心情大好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出去走走……

不可以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出言相讥,不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言行过激,不可以侮辱孩子的性格与人品,不可以滥用惩罚措施……

实在不知如何管教,管住自己的嘴,“熬”过去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医生心理学双向情感障碍弗洛伊德MBTI测试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心理存在主义易怒症智力测试聊天心理学家霍格沃茨心理咨询反社会人格孤独症冥想强迫症抑郁症测试焦虑叛逆期依赖型人格亲密关系心理健康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