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一个被认定为负向的情绪,之所以这样归纳,原因还在于它给人带来的感受是煎熬、痛苦不堪,有时甚至是绝望。跟很多被定义为负向情绪一样,对于它的出现,我们常常避而远之,谈“悲伤”色变。某些场合还会用调侃的方式来掩盖,对于这种做法,我不太建议这么处理,如果是出于好心而为之可能会得到出奇的效果,使身处悲痛中的人获得些许安慰;但如果是建立在他人悲伤之上的戏谑,无疑是雪上加霜般的伤害。这个度的把握非常考验人的敏锐度和共情能力,需谨言慎行。
对我们来说,非常不幸的是悲伤和快乐一样常见,它不是带着面纱的神秘侠客,而是“明目张胆”的和许多正向情绪待在一起的“君子”,经常会出现负向情绪后面连着正向情绪,或者正向情绪后面连着负向情绪,又或者它们常常纠缠在一起。
拿快乐与悲伤举例。
一对异地恋伴侣,许久没见男友的女友去机场接机,在看见男友的那一刻,她三步化作两步地奔向男友,跳起来双手够住男友的脖子,双腿拴住男友的双腿,整个身体挂了上去,激动和兴奋,这是快乐的;不一会儿,女友马上又哭了,眼泪顺着脸颊滴落,她很悲伤,悲伤的是相隔两地的思念之苦。因此,我们不能单一的、或某个切面的去看待一种情绪,而应该站在情绪的上方,俯视它们的整体面貌。
既然悲伤它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躲藏与逃避显然不是一个成熟健康人格的人的正确选择,它的到来确实造成了困扰,但我们应当正面应对,从它身上找到令人宽慰的积极含义。
1、悲伤是哀悼过程的关键,哀悼悲伤的能力等同于人格成长的能力。
恋人失恋了,会悲伤;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会悲伤;夫妻吵架会悲伤;孩子离开父母,父母会悲伤;父母生病住院,儿女会悲伤;工作上出现重大错误,我们会悲伤…悲伤贯穿了生活中绝大部分场景,但我们不能完全掉入悲伤的漩涡中,需要重拾信心,继续努力的活下去。从悲伤痛苦中复原,就需要对悲伤进行仪式化的哀悼,比如写一封给自己的信,然后烧掉、去一个想去的地方呆几天或寻求心理咨询师辅导,等等。
有一些人他们对悲伤没有那么敏感,只是当时非常痛苦,他们很快就能调整过来。我们可能认为他们真厉害,是自控能力的高手,仔细观察也许会发现他们看似坚强的背后却藏着一丝鬼魅般的恐惧。面对失去的结果,他们冷静到了极致,面带微笑的神情仿佛向外界宣称:我没事。悲伤被他们压抑到了心底,对悲伤的决绝是对恐惧悲伤的防御,他们习惯性的拼劲全力确保不被悲伤吞噬,心里防御情感洪流的大堤却在夜深人静之际崩塌解体。
这类人需要做的是完成悲伤的哀悼过程,与过去好好道别,把旧的自我褪去,让新的自我成长,一段段悲伤的经历最终成为人格成长各个阶段的光点,照耀人生道路。
2、悲伤不仅丰富情感,还能培养人的共情能力。
一个拥有共情能力的人意味着他不仅能体会自己的感受,还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带去温暖。共情能力起显著作用的地方就是共情悲伤。有许多父母面对孩子悲伤时表现出不耐烦的状态,习惯性的吼、叫、打、骂,而孩子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他学会了父母这一招,将来他会把这个招式用在同学身上、朋友身上、伴侣身上,还会“回敬”父母。他们潜意识学习到的是悲伤是不对的、不好的、不被允许的,悲伤是可耻的、无用的表现,并把悲伤牢牢锁在心底。
很多来访者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情绪堵塞造成的,大量类似悲伤的情绪被滞留在了身体里,没有排解。来访者走进咨询室需要通过咨询师的共情能力而修通堵塞的部分,咨询师不会对来访者的悲伤、痛苦和伤心有任何的评论,他们会努力的理解来访者,让有毒的情感从内心里流出,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父母也需要咨询师共情的能力,当你能站在孩子的位置理解他的痛苦,耐心的陪伴他,你的积极温暖是在向孩子传达:我是可以悲伤的,悲伤并不丢人。当你真的这么去做,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会内化你共情的能力,将来他也会温暖别人。最重要的部分是,他的心里将不会背负情感的重担,会更轻松更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难免会感到被伤害,就像身体被割了一个口子,也会感到疼。我们要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难过的一面,并学着接纳它,允许自己在受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是会低落、伤心、软弱和痛苦。静静的跟悲伤待在一起,不去干预它,不赶它离开,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一场,把心里的痛苦彻底释放,给自己一个拥抱。
勇敢面对悲伤,才能无畏的成长。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464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7856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681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3430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6135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