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无论是在家玩耍,还是在外社交,始终小心翼翼地,遇到没有见过的东西,要看有人玩过才会去模仿,稍有不如意,就会撒泼打滚;而有些孩子很快就能与初次见面的小伙伴打成一片,能够平静接受延迟满足;
有的孩子抱着晃了很久,看似睡着了,一放床上就哇哇大哭;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夜晚醒来就能够自我安抚接觉;
有些孩子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甚至在家睡觉家长也不敢弄出一点响声;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被家长带着外出参加活动,就能安静配合,表现沉稳。
图 源 | pexels
上述不同常常被解释为个体差异。家长会问,难道这些“坏脾气”的宝宝是天生的吗?
01、宝宝脾性的分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宝宝的气质类型,也就是通常说的脾性。
当我们说一个人愉快、乐观,说另一个人主动、有活力,说另一些人平静、谨慎,或者容易愤怒时,我们是在谈论一个人的气质,即婴幼儿期出现的反应性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稳定个体差异。
Tips
反应性指情绪唤醒、注意以及活动的速度和强度,自我调节指用于改变反应性的策略。这些构成婴儿气质的心理特质是成人人格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儿科医生托马斯和切斯提出关于气质的9个维度,包括活动水平、节律性、注意分散、趋近/退缩、适应性、注意广度和持久性、反应强度、反应阈限、心境,结合父母关于孩子行为的详细描述,将它们按9个维度加以评定,形成三种气质类型:
易养型儿童占比40%;在婴儿期能很快地形成日常生活习惯,通常比较乐观,容易适应新环境;
难养型儿童占比10%;表现为生活习惯不规律,接受新经验慢,有消极和强烈的反应倾向;
慢热儿童占比15%;表现为不活跃,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温和、抑制。心态消极,对新经验适应慢。
还有35%儿童不能划分为上述三种类型,他们的气质类型属于三种气质特征的不同组合。
图 源 | pexels
02、“难养型”孩子的独特表现
讲到这里,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结论,确实有部分宝宝天生属于难养型气质,常使得整个养育过程不太顺畅。
研究证实,难养型儿童出现行为适应问题的可能性较高,包括幼儿期和小学期的焦虑退缩行为和攻击行为。
但是,从总体来说,气质的稳定性并不高,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这给家长养育困难型气质儿童提供了改善的机会。
如果先天倾向阻碍了孩子的学习或与他人的相处,那么家长可以削弱这些不适应的行为,也就是营造一种最适合孩子气质类型的教养环境,以帮助他们形成更具有适应性的能力。
图 源 | pexels
难养型孩子经常会回避新环境,比如接触陌生环境退缩、上幼儿园分离焦虑更加明显、持久,如果得到与气质类型不匹配的养育,会大大增加他们随后发生适应问题的风险。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经常用生气、惩罚管教孩子,这阻碍了孩子向努力控制任务的发展,比如延迟满足、小声说话、选择性注意一个刺激而忽略另一个更有趣的刺激。
相反,如果家长积极、敏感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帮助孩子情绪调节,难养型气质表现会减少。
比如,在陌生环境中表现退缩的孩子,家长接纳孩子情绪,理解孩子的表现,不以己度娃,“别人怎么都好好的,就你怕这怕那”,那么孩子会从家长温和平静地反馈中获得向外探索、尝试适应的安全感和动力。
图 源 | pexels
难养型气质表现,比如爱发脾气,实际上也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当他们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或者家长总是不能准确解读孩子的意思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他让一个母亲先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然后让母亲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无论孩子怎样做,母亲都一直面无表情。
此时,孩子的心情开始由不安烦躁转为崩溃大哭,而当妈妈重新抱起孩子安抚他时,暴躁的孩子才安静下来,开心地玩起来。
静止脸实验告诉我们,家长的“回应”会对孩子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即使是天生坏脾气的孩子,如果有一个能读懂他的家长,那么,他也会越来越多展示性格好的一面,比如积极、热情、主动。
图 源 | pexels
03、优化养育风格,拥抱难养宝宝
既然家长的“回应”会对孩子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那么是否又有什么具体的措施,可以帮助家长来提升自己的养育风格,更好地面对那些“难养”的孩子呢?
另一位心理学家吉拉德·派特森,透过观察不同家庭的亲子互动模式,发展出了后来为心理学届所熟知的“胁迫理论”(coercion theory)。
理论指出,很多孩子在早期的生存需求中,经常会出现“胁迫行为”,而其实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自然生存本能,在新生儿和幼鸟身上都能发现。在孩子发展出语言能力前,他们用哭声传达想被喂食、拥抱、害怕、烦躁或换尿布的需求。
孩子的“胁迫行为”对很多父母来说是一种挑战。孩子的情绪越激烈,父母的反应也会越激烈,而且有一种受挫感。父母会感觉自己的界限和规则不断受到孩子的挑衅,为了维护自己的界限和规则,父母甚至会做出更极端的反应。
那么,什么样的策略可以帮助父母减少这种局面的出现呢?
1. 提前预判局面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关系,所以在长期的交互中,父母其实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每次与孩子成功或不成功的沟通,以及对每次即将发生的冲突做出预判,提前为自己的心理和应对行为做好准备工作。
2. 情绪只是表象
当孩子出现激烈情绪时,父母应尽量作出简短而平静的回应(尽管这可能很困难,特别是当父母自己不高兴的时候)。
因为给予过多的信息,可能会强化孩子的负面情绪,并让孩子误解为父母试图控制他。这对年幼的孩子尤其有利。
3. 界限、契约、替代方案
当父母能够提前预判局面,并正确看待孩子的情绪,此时也就是父母设立界限感的最佳时机。情绪不稳定、易怒的孩子尤其会受益于明确的界限。
界限可以给孩子提供行为指导,并促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父母需要在重要的界限上保持坚定的态度,并和伴侣保持一致。对于大龄儿童,界限可以上升为契约,用契约改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力关系,并以更积极的行为取代消极的行为(例如奖励和惩罚)。
在一些情况下,父母可以预先准备好一些替代方案,与界限和契约联合起来使用。
图 源 | pexels
气质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必须无条件接受它。养育方式与气质类型的良好匹配是亲子依恋的核心,把一个可能加重儿童问题的环境变成一个增强儿童能力的环境,是家长在养育中学习的长久课题。
参考文献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
Forgatch, M. S., Patterson, G. R., & Friend, T. (2017). Raising cooperative kids: Proven practices for a connected, happy family. Red Wheel/Weiser.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23847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38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3054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109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25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