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导师Annita,在课堂上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对自己带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记得当时几乎是一字一句,在课堂上记下了这段话:
”我们做父母的,总是带着一种未完成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孩子将来长成的样子——或好或坏,这个值得期待那个好像需要改正——这是非常自然的一种,父母审视孩子的眼光。
但是我希望你们这些年轻的父母,也有少许时候,能够慢下来,停下来,用一种相对静止的眼光,把孩子视作一个在当下,就已经很完整的存在——一个具有某种此时此地内在完整性,不缺少什么的存在。
他们在你们的陪伴下,成长为现在这个样子,活在此时此地,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具备着一种不需要通过和过去,和将来,和其他孩子的不断比较——来证明的,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不是吗?
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存在本身,都值得被父母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
他们一生中,多少需要几次这样珍贵的对视。无论你把它称作什么——“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抑或“存在主义式的养育”。
请你们想想,我们成年人又何尝不需要,把自己偶尔视为,不在演变之中,或者永远都在路上的,拥有某种此时此地完整感的个体呢?
那也经常是我们停止和自己作战,与自己和解的美妙时刻。”
我自己的延伸
上面这段话是两年前Annita说的,我之所以感觉到它对我的深切影响,是因为几天前我发现自己发的圈,几乎就是这段话的延续:
“我现在越来越深地感到,和孩子接触,其实是有节奏感的。要找到和孩子们互动的节奏,其实带娃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与自然。
我在工作间隙带娃,和今天全天的带娃感觉完全不一样。那是因为工作间隙我和孩子们互动的节奏出不来,玩了一下我就得回去工作。
而这样半天地泡在一起,哪怕你不刻意做什么,我们之间已经有节律的亲密氛围,自然会让父亲和孩子们之间,产生一些应运而生的小刺激、小张力,和许多即兴的小游戏。
所以今日悟到:和咨询、分析一样,父亲的“在”(being)比“做”(doing)重要—-你若火星烦躁,连呆都呆不下来,那更不用说接下来要做些什么。
而你若呆(being)得住,可以做的东西自然会浮现。
咨询同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8512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786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704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843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829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