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和技巧
作者:cc 2023-04-17 14:03:00 心理百科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和技巧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个人身心的发展。 在大学这个特殊阶段,新生面临着人生的重要选择。 班主任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善于利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关心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善于言传身教,唤起学生心底真善美的本性,激发他们的积极决心和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支持是影响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尊重、理解和信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尊。 情感支持是影响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关注和关注对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作用。

一、构建心灵交流,学会换位思考

新课程观倡导和谐友好互助型师生关系,教师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以学习为主体,共同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保持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者,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心理宣泄的机会,为学生营造轻松、可靠、舒适的宣泄环境,同时运用恰当的心理疏导技巧,使学生在宣泄过程中始终保持平等、稳定、安全的心境。 例如,日常融入与同学的聊天,进行定期的辅导活动。 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活动是学习,但最需要的是心灵的交流。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大多是在与人接触方面情感控制力不足,感性思维凌驾于理性思维之上,对情感波动幅度较大的事物的判断是不真实的,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倾向来判断的。 [2]因此,班主任学会感同身受、学会换位思考尤为重要,这也是顺利解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矛盾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通过“空椅子”,从学生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出发,进行思考、理解、处理,使学生行为产生的潜在动机得以深入体察,而不是简单的片面看待问题也就是心理上的转变。 班级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的摩擦和冲突。 班主任要从学生行为的心理根源出发,换位思考,理清学生心理的基本态势,明确矛盾性质和属性的划分,是个人心理问题,还是群体心理问题,是普通心理现象,还是极端心理现象,并根据结论进行对症治疗。 在解决矛盾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保持耐心和自信,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学生个人要转变“矛盾心理”,掌握“认同感”,使学生懂得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解决原则矛盾问题是有道理的,但面对非原则矛盾,既要结合矛盾情况,多方面考虑,以不扩大矛盾为解决原则,把取得优化结果作为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又要把学生集体“心理转移” 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积极合作、互利合作、共享的良好班级氛围,这样,群体凝聚力增强,矛盾摩擦力降低,班级群体的心理状态也始终保持在稳定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把父爱、母爱、男女之爱不同的师爱发挥到极致。 师爱渗透到教师职业中,是对学生无条件的接受和责任。 师爱赋予学生真挚、热情、包容尊重和信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氛围,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亲近,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交流的同步化和无障碍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主动探索知识,进行教育教学

二、建立温馨“家园”,尊重个性发展

个性是对个人内部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分析,是人的相对稳定的主体性和相对稳定的共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个性是个人具有独特性的重要来源,人与人之间因个性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个性发展是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和个性定型的关键阶段,班主任只有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个人积极的个性特征,及时遏制消极的特征,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

因此,班主任首先要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念。 也就是说,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依据,以培养个性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标。 班主任个性化教育观决定着学生个性在教育中的挖掘程度和学生最终的个性发展水平。 其次,班主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生个性发展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以高职高专学生为例,该阶段学生年龄多在17岁至20岁之间,生理上处于第二高峰发育阶段,生理上的快速成熟很快会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此时的大学生探索欲望强烈、标新立异、竞争心强等心理特征突出,同时由于性激素水平迅速上升,对异性关系存在渴望、好奇心和追赶

逐的心理,对个性发展产生憧憬,但由于无法较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容易产生激进心理或陷入消极悲观情绪。不同的学生个体又存在不同的个性特征。例如,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其个性发展因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质。班主任只有深入了解细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在兼顾学生心理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因材施教。最后,班主任需要发挥导向作用,灵活运用各种工作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班主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说理、榜样示范、激励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怀疑、大胆探索,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可能。

在班集体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相当于团队的领导者,作为团队的领导者需要深入了解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特征,从而尽量发挥个人的优点和价值,避免劣势和不足,以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也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首先,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差异来设定班级管理的目标,在设置班集体发展目标时结合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使得集体目标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其次,班主任要建立起差异化的班级干部管理培养机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安排不同类型的班级工作岗位,务必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所长,参与到班集体的建设中来。最后,班主任要注意个体差异并加强个别指导。班主任可以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和成长日记,详细记录学生的性格特征、个性差异、学习经历等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追踪了解。


三、关爱学生成长,找回自信光芒

“育人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信念。对待心灵受伤或是敏感脆弱的学生,班主任应当运用“师爱”治愈学生心灵,努力做到“拉一拉,送一程”。对待犯错学生,班主任不应施加压力和批评,这反而会令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在和学生进行深入交往的前提下,让学生放松戒备,产生信任,进而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错误思维,让学生自行意识到言行的不妥之处,主动进行改变。首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果发现问题,班主任要学会抑制心中的怒火和谩骂,以赞代贬促学生发展。其次,对待班级“后进生”,班主任要学会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再将优点放大,以优点弥补不足。抓住细微之处,适时进行表扬,赢得同学们的尊重。每次微小的进步都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彻底摆脱了“吊车尾”的处境,以“小题大做”督促进步。最后,师生之间一定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班主任的情感投入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对个别学生有所偏爱,任何偏爱都会使教育的天平失衡。班主任要去发现、挖掘这些同学的优点,用教师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去关注这些学生。同样,对待优等生和差生也是如此,班主任应当给予两者同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决不能戴有色眼镜区别对待,对待差生更需要包容和忍让。只有让学生平等感受到师爱,才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热情和决心,重燃自尊和自信,实现积极健康成长。


四、发挥“心理技术”,构建心灵和谐

(一)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新的心理平衡

当代大学生,在离开了熟悉的被管束严格的高中学习阶段后,面对不熟悉的学习与生活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劳。班主任要调节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从而促使大学生在新阶段得到心理平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学会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疲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要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赞赏学生的优点使得学生获得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进而使得学生的心理、生理机能随之健康发展。同时,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控力,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学习上的心理平衡来消解心里疲惫感。

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班主任首先应该建立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的观念。其次,班主任要通过与学生积极的对话,给予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工作,再给予有效积极的评价。这种方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反复运用来不断加深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例如,在大学生的课堂之外,班主任可以布置一些课外实践作业,一是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二是可以借助这个机会与更多的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除此之外,班主任要不放过任何机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表扬,也可以通过集体大会或者个人谈话的形式对于取得一定优异成果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当然对于很多已经产生学习心理疲劳的学生更加不能够忽视。


(二)建立心理辅导机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迁移负面情绪

学生遇到挫折后,班主任要及时与学生谈心,平等地交流使学生能与班主任倾诉,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与平衡。在很多的现实情况中,班主任并不能够对于学生产生的挫折心理获得比较及时的反应,那么在具体运用“心理技术”来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衡上应该建立一定的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遭遇的现实问题作为首要的目标,再对症下药,班主任可以采取引导学生迁移不良情绪的方法。

学生的疏导工作是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的重中之重。首先,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发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班主任不可以采用强制的手段,而要认真做好有效的疏导工作来帮助学生排解心理的负向能量。在心理辅导过程

中,班主任要避免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班主任可以通过说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其次,班主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情感共鸣,减少对班主任的抵触心理,与有关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同伴。最后,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三)巧妙地运用信息手段,深入洞悉学生心理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一定水平的计算机技术。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聊天、交朋友、谈心、写博客、写内心的想法,畅所欲言。学生或许在面对面与教师交流时会感到压力而紧张,因此,有时候直接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可能难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因直接面对教师,紧张而不知道说什么,也可以避免在学校因交流而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网络交流一般为课余交流,学生比较放松,交流起来更顺畅,这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便捷、及时。


五、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系统,形成家校合作心理健康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学校教师是不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作。大学生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进入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物质与心理上都需要学校和家庭给予足够的支持。因此,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系统,形成家校合作心理健康体系也就成为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基于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创造条件,使家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医生双向情感障碍俄狄浦斯情结情商情绪管理亲密关系治疗师强迫症自愈能力边缘性人格障碍PUAMBTI职场心理树洞心理学男人心理负面情绪偏执型人格社交恐惧症恐惧心理绿帽情节回避型人格障碍自卑九型人格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学家EPDS外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