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前面的文章(《孩子哭,是不是哄到不哭就好了?》),公众号后台有分享说:制定了规则,那就温和坚定地执行,保持大人的中立情绪就好。
确实,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大人能保持中立情绪,温和地和孩子一起学习情绪管理、冲突的解决、规则的理解,确实是很重要的亲子互动的内容。
但是,有些情况却是超出这些行动之外需要考虑的。先来看看日常的场景:
上小班的小易正在和同学打闹,嘻哈声让旁边聊天的爸爸听到了,爸爸严厉地说:说过不可以这样,记住了!
一听到爸爸的呵斥,小易就乖巧地低下头,神情低落地坐了下来。平时爸爸和娃一起都是说一不二,爸爸制定的规则必须合作。
小易渐渐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敢流露情绪,甚至只要看到爸爸严厉的表情就会低下头,把想说的话都咽在肚子里。
引导孩子学习规则与合作,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父母养育方式里,有一种叫做“专制型养育”,这种类型的养育方式是指教导孩子的成年人大多时候都是从自己出发,要求孩子只要合作和服从,但是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他们可能具有以下特点:
很少或者极少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很少换位思考,尝试理解孩子的困难与任务;
忽视孩子的需要;
认为孩子只要完成父母的要求就好。
而“温和坚定”地执行规则与之不同的是:
家长只是在执行规则的时候情绪中立、行动坚定
家长能理解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和表达
家长平时愿意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允许孩子犯错误、表达和尝试各种不同的想法
制定规则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孩子年龄、能力等带来的限制
家长能够包容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过一个概念: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1]。其定义为:
儿童不能独自完成、但能在更老练的同伴帮助下完成的任务的范围。
例如1岁的宝宝在父母的搀扶下、或者提供扶走的物件学习走路。
如果一个任务太难而不适合孩子学习,或者说即便如何帮助都不能解决这个任务,那么这个任务可能太难了。
因此,我们对不同年龄、能力、特质的孩子要设定不同的要求。以独立进食为例:
1岁的孩子:不要求用筷子吃饭,但是可以学习按时就餐。
3岁的孩子:能独立进食,但是要求每顿都是一晚大人分量的饭菜可能是不合适的。调整规则内容,让孩子进餐的时候就坐在餐桌上,要求孩子在玩耍的时候能及时停下,去按时就餐可能是比较合适的。
在坚定执行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和观察的是:
孩子是否饿(有食欲)?
你是否总是担心孩子饿着而不断地提供各种食物?
你是否在孩子不吃饭的时候,变成看着电视喂或者追着喂(即相当于改变了规则)?
提供的食物是否适合孩子的咀嚼和吞咽的能力?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有些规则是明确的,例如健康的作息、安全的界限。
而有些规则是涉及到家庭文化的,例如5岁的孩子是每天都能看电视,还是只允许在周末看电视。
还有一些规则是需要尝试后才逐渐清晰的,例如孩子吃饭时能保持坐在餐桌前一会儿,还是吃饭时能保持坐在餐桌前30分钟。
当涉及到孩子的能力、大家又不大清楚的时候,父母是需要尝试的。
这中间可能会犯错误,但是换位思考、和孩子一起找到合适努力的方向、平等的沟通会让孩子看到父母的成长。
所以,我们除了要记得温和坚定地执行规则,更要记得,规则制定的过程中要多考虑以下几点:
在平时是不是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
规则制定是否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年龄和能力的限制?
考虑到孩子的需要时,能否在理解和尊重规则的同时,让孩子知道满足需要的方式?(例如吃饭前不吃零食,零食可以在吃饭后一小时、平时外出的时候吃)
能否接纳和包容孩子的情绪感受?
在明确的要求和期待前,至少先要了解孩子行为语言背后的需要,尝试理解、调整期待,才能找到孩子适合发展的任务,并且用合适的方法帮助自己和孩子学习和取得进步与收获。
参考文献
[1]劳拉·E·伯克. (2013).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173.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0790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181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425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689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16281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