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在接受培训的治疗师群体里,30~40岁这一年龄段的学员比较多,20多岁和超过50岁的也有,一部分学员来自多子女家庭,也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多治疗师的原生家庭格局、兄弟姐妹的数目排行、是否独生也会有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将来几十年家庭治疗(无论是治疗师还是来访者家庭)的调性。
有一个现象特别有趣,不管哪里做培训,如果我将学员按照出生顺序进行分组(分别为老大组、中间组、老幺组、独生子女组),每一组学员的数量会不一样,性格特点也会不一样,有意思是的是几乎总是老大组的成员会相对多一些。此外,在目前的咨询师和治疗师队伍中,按照年龄和性别划分,28~37岁的女性居多。说起来中国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但在家庭事务的打理方面,女性占了非常大的优势,所谓男主外(挣钱养家)女主内(老人、孩子、家务事),这使得女咨询师在做咨询的时候偏指导性原则,容易形成“以我为主”的风格。
在我个人看来,这一点对学习系统式家庭治疗不太有利,因为它强调中立、温和、非指导,不是以治疗师的认识论为主导,而是更多关注对方的愿景,配合对方找资源,完成和实现他们的愿景。但遗憾的是,我看到很多咨询师在工作中比较多的是以自己的认识论和价值观为主导,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这个时代虽然强调民主、自由、开放,但我们毕竟有几千年长幼尊卑、等级分明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很多人带着问题来看咨询师的时候可能多少会有这样的期待——治疗师作为专家和权威告诉自己该怎么办。可是实际状况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利益、意愿、立场和需求,这就呈现出非常矛盾和奇怪的状态——看似要听专家的,但专家的建议往往又不可能让所有人的意愿都能被满足,所以我们只能持某种不确定的态度,强调咨访关系的平等、合作,强调来访者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治疗师只是合作、配合、非指导。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希望治疗师给出明确指导,可当治疗师的指导影响来访者的利益,或建议家庭关系重新调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责、权、利重新洗牌的时候,又会有一些成员不愿意。所以,家庭治疗做起来并不容易。
按照系统式的认识论原则,我更希望治疗师最好不要太多卷入来访者家庭问题的决策里。治疗师最主要的职责是帮助家庭捋清一个成员的问题与家庭之间的关联,促进他们之间沟通交流的改善,从而使其具备通过协商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家庭往哪个方向发展不是治疗师的事,而是家庭自己决定的事。有些治疗师认为自己是专家,来访者就要听治疗师的,很多人不听,治疗师就感觉自己很被动,工作没有成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方向、目标和愿景,所以治疗师以自己的意愿作为工作蓝本注定会碰壁。
系统式治疗里除了谈话、坐而论道以外,还会用到一些非言语的治疗技术,比如家庭雕塑,海灵格把这个技术发扬光大为家庭系统排列。无论是叫家庭雕塑还是家庭系统排列,这种技术都是用人的身体姿势、表情、朝向、距离等元素来呈现家庭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的格局,探索这些与心理问题的产生有没有关联。家庭雕塑也可以用来探索治疗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怎样的位置、态度和立场来开展工作比较好。
在家庭雕塑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会请来访家庭成员去摆排出某种格局来呈现家庭关系的过去或现在,然后治疗师去采访来访者在这个位置上的感受。可能有些格局会令所有成员都不舒服,即便按照某个成员的意愿调整了,也还是会有其他成员觉得不舒服。换了另一个家庭成员来做,结果也基本一样。
有时候,治疗师也会试图按照他认为合理的格局重新来摆。比较有趣的是,治疗师以为自己按照家庭治疗理论和个案工作的经验帮家庭把太近的距离拉远一点,太疏离的安排调得紧密一点,边界不清的调整得清晰一点,结果应该会很好。但治疗师重新摆的格局,经常是几乎所有人都不满意,还不如按家庭中某一个人的想法来摆,因为那至少还符合他的意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假如治疗师按照自己的如意算盘重新规置这个家庭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不开心。这就很有趣了,既然治疗师的意愿、想法和认识论并不符合家庭对未来的愿景,那治疗师为什么还要那么积极、主动、穿针引线地活跃在系统里,把家庭搞成自己认为合适的样子?
由此,系统式治疗师可以反思,我们为什么还要那么一厢情愿、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地捯饬人家的家庭系统?
有一年我家装修房子,我请了一位设计师来商量装修的事。我说了我的想法,设计师说我的方案不好、老土,他提了一个当时很新潮的方案:天花板弄成蓝色,再吊一些金属格栅等。我当时想:不对呀,我花钱装修我自己的房子,我的想法和意愿你不管,却让我按照你的想法把我的房子装修成你认为很潮流的样子,究竟是你住还是我住?我觉得很荒唐,就把这个设计师给辞了,换了另外一个设计师。除了个别有硬伤、不合理的地方他会提醒我以外,其他的他都按照我的意愿来做。
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用来比对家庭治疗师的工作。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要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来引领人家的生活,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系统式治疗越来越受到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非指导、合作中以对方为主导的元素越来越多,这跟我们原来想象的以治疗师为主的姿态非常不一样。这或许会让治疗师的自恋和自以为是受挫,但这同时也解放了治疗师,因为你不需要对结果负责,你只需要对促进他们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负责就行,如此以来你的成就焦虑就会少很多。
比如,前几天来了一个家庭,爸爸的学习习惯好一些、效能高一些,但孩子不高兴,心里有困惑和情绪。家长要求很苛刻,在他们的眼里只要孩子听话、成绩好、情绪好就挺好,别的都不管。这几个目标混在一起是没有办法同时达到的:父母不断对孩子提要求,但对孩子的困惑和需求并没有了解,在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情况下只管提自己的要求和目标,孩子自然就不愿意为了父母的意愿去拼命。
同样的道理,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每个人只是简单地提出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但如果沟通交流的方式不对,家庭中责、权、利的分配不公道,家庭中三代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家庭的运作。家庭成员各自的目标常常不一样,在这件事情没搞清楚之前,每个人都只想达到自己的目标是做不到的。这时候治疗师只是进行“目标导向”可能会很麻烦,因为无论怎么做,都会有人得意有人失意。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家庭治疗师里也有提倡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倾向于解决问题。他们更关注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跟对方一起商讨解决办法。不过,治疗目标应该是来访家庭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治疗师心目中想达到的目标;治疗愿景应该是来访家庭心里的愿景,而不是治疗师心里的愿景。按照治疗师自己心里的目标和方向来引领或者统领所有家庭,注定会有麻烦,这时候人家会说:“你说的我都理解,但我做不到。”或者:“你说的都很好,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根据来访者的需求做咨询,就像顾客进餐厅,厨师根据人家的要求做菜,做成他要的口味,这才好。不应该是不管谁进来,你都只做你认为对他好的菜,不管他爱不爱吃。系统式家庭治疗认为,我们只需要对沟通的过程负责,帮助他们提升沟通的效度,而不是对沟通的结果负责,最终家庭想走到哪里,应该是家庭自己的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90742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1000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79245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130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3417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