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忘不掉过去的痛苦?
作者:米露 2021-10-06 18:45:44 成长心理

那些过去的伤痛,为何你总念念不忘

我记得小时候,在海南岛读小学三年级时,班上有一个同学父母生了重病,班主任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捐款。我是班长,想做好表率多捐点,主动发言说,我要捐五元钱。当时街上流动小贩售卖棉被裹着的冰棍,才五分钱一根,五元钱不是小数目。老师很高兴,当场表扬了我,号召班上同学向我学习,并承诺如果我的捐款到位,就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写一首小诗(她喜欢写诗),宣扬我的善举。

中午放学回家,我向父母禀告了此事。我本以为父母会向老师一样,夸奖我有爱心,并爽快的支持我。没想到父母听后面有难色,说五块钱太多了,家里也不富裕,他们只能给我一元钱。

“可是,我已经答应了老师,班上同学也都知道了,没有钱拿过去,我会很丢脸的。”我不死心,还想争取一下。

“不行!只有一元钱,你不跟我们商量就在外面乱说,我还没有收拾你呢。”父母铁青着脸,绝不妥协。

海南的夏季,气温热的死人,而我只感到,绝望如冬天般寒冷。

本应午睡的时间,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被捧得越高,摔的越惨。下午上学,我怎么去面对老师和同学?我头脑中反复出现老师鄙视的目光,同学的嘲笑。

我想起存钱罐里那张五元钱,起身悄悄走到柜子前面,慢慢打开柜门,把钱拿出来放在了口袋里。

准备出门的时候,父母好似察觉了什么,打开柜门发现五元钱不见了,逼问我是不是偷了。我稚嫩的神情无法掩盖谎言,父母暴跳如雷,责备我偷家里钱,狠狠打了我一顿,并没收了五元钱。

上课后,我只捐了一元钱。老师的神情从期待变成失望,同学们也用咂嘴表达对班长的不满。我低下头,委屈、失信、羞愧、愤怒、自责一起涌上心头。

事后公布捐款结果,我捐的一元钱并不算少,在班里50多个同学里排名第三,大部分同学都只捐了几毛钱。然而,为了这次捐款,我偷钱,被父母打,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我仿佛做了全世界所有的错事,蒙受了最深的羞愧,整个一周都情绪低落,感到不被信任,被抛弃,不想说话。

这一段经历,现在也不时的从回忆里蹦出折磨我。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说:一个孩子的自尊和信用,连五元钱都不如。

我有两个女性读者,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和前任分手后,走不出来。看到家里的沙发,会想到他在这里坐过;看到街边的猫咪,会想到他养的猫;看到落日的余晖,会想到分手那天也是这样一个晴朗的傍晚,那些颜色瑰丽的晚霞,本来可以激起人壮美的心境,受前任影响,她们看到晚霞只感到沮丧。

我的经历,过去了20多年,这两个女性读者和前任分手的时间,一个大约在冬季,距离现在三年整,一个分手总在下雨天,差不多半年。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大和尚和小和尚下山化缘,需要经过一条小河。夏天河水暴涨,淹没了木桥,过河需要下水趟过去。一位妇人在河边焦急的等待过河,请求他们帮帮忙。大和尚略一犹豫,蹲下背起妇人过了河。等妇人道谢走远,小和尚问大和尚,“师兄,佛门不是不能亲近女色吗?你刚才怎么破戒了?”大和尚答道:“过河我就放下了,你还未放下。”

我和那两位读者的故事,实质和这小和尚一样,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仍然没有放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对过去遭受的伤痛,依然耿耿于怀,持续受到煎熬?

为什么总是忘不掉过去的痛苦?

美国心理学家海耶斯在《学会接受你自己》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个解释:这一切,是思维能力带来的麻烦。

什么是人类的思维?简单说,人类思维是将任何外在事物与自身进行联系的能力,最主要的特性是关联性。这是一种伟大的特性,让人类从地球上亿万生物种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也正是这种特性,让我们不断承受痛苦的煎熬。英国有句谚语“欲戴王冠者,必承其重”,非常恰当的描绘了这种情况。

关联性使我们不必事事亲历,就能掌握知识。比如,一只狗绝不会把爪子伸进灼热的火炉,但它至少要碰过一次火炉,才能得到这样的启示。而人类的孩子并不需要去碰火炉,通过思维的语言能力就能学习到这样的经验。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由于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存在,人类可以把任何事物看成符号,形成词汇,进入意识。通过思维,也可以把任何词汇理解成其指代的实际物体。这是人类的天赋能力。

对于人类来说,看到“雨伞”这个印在书上或者显示在手机屏幕上的词汇,头脑中首先会构想出一个雨伞的形状,接着是关于雨伞的作用,遮阳避雨。如果我们愿意,还可以往下联想,诸如出现过雨伞的电影,制造雨伞的各种材质,那天夏天,在雨伞下轻吻的女孩。。。这种联系是无穷无尽的。后面这种发散式的联想,还需要意志的努力,而最开始建立从词汇到指代物体之间的基本联系,近乎一种本能。

人类是语言动物,我们用语言的方式追忆过往,想象未来,寻找相似或是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评价,而不管是哪一种行为,都是联系的一种形式。

当你想压抑自己的想法时,这个想法是会变得轻松一点,出现在你头脑里的次数少一点,还是更加急迫,出现的频率更高?

来做一个实验。

假设你现在肚子饿了,想吃东西,而你对海鲜过敏。你尽力在五分钟里不要去想“海鲜”这个词。拿只笔,记录下这段时间你想到海鲜的次数。

现在你放空自己,让思绪飘忽。也给自己五分钟,记录下这段时间你想到海鲜的次数。

对于大部分人,第一种情况想到海鲜的次数会多得多。

这是因为我们语言规则的限制。当你不愿想起某事时,你会说“不要想A”。由于这条规则里包含有A,反而激活了A。

哈佛心理学家Dan Wegner在1994年的研究指出,你经常试图不去想的想法可能会暂时消失,但很快就会再次出现,并且频率更高。要想消除自己痛苦的念头是徒劳无功的。

假如在路上遇到一只冲你乱吠的小狗,你上去踢它两脚,它感到痛,汪汪叫着跑开。下次再见到你,小狗远离你就能避免痛苦。但由于人类思维这种无限联想的能力存在,当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有可能让你的头脑出现痛苦的联系时,你要逃到哪里去,才能躲避痛苦呢?

面对痛苦,躲不掉,逃不开。这是人类的思维天性,也是人,生而痛苦的根源。

作为人,就要承受比其他生物多得多的痛苦。

面对痛苦,我们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逃避。我们把痛苦视为一条弓起身子嘶嘶吐信的眼镜蛇,为保护自己离开它是最好的选择。“不喜欢什么,就避免什么”这条准则在外部世界非常有效,我们也把这条准则迁移进来,用作处理心灵痛苦的指南。

我们尽力逃避引起自己痛苦的相关想法、感觉、记忆、生理感受、行为方式等。例如因为恐惧社交而不去参加聚会,太怕黑晚上要开着灯睡觉。通过逃避感受,我们获得了一些短期收益,这更加坚定了我们使用逃避策略的决心。

假设有一个人怕蜘蛛,他的朋友准备去爬山,叫他一起去。他也想去爬山,因为担心在山林里碰到蜘蛛,最终找了一个借口没去。撒谎的那一刻,他暂时逃避了遇到蜘蛛的恐惧,感到一阵轻松。

但很快,他不得不拒绝去公园的邀请,去参观老房子的邀请等一切可能增加他遇到蜘蛛概率的邀请。他对蜘蛛的恐惧与日俱增,甚至逐渐丧失了社交能力。除非迫不得己,根本不敢出门,生活变得狭窄僵化。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真正帮助我们减少痛苦的煎熬呢?

那就是,接受和积极心态。

接受和积极心态意味着,你愿意接纳出现在你人生中的所有感觉,想法,记忆,或身体感受。你全方位不带偏见的接纳产生的任何情绪,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不再逃避。

天空可以容纳任何云彩,大海可以容纳任何波涛,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容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曾经的伤痛,逝去的美好?

如果我们采用接受和积极心态,你将发现,自己就是天空,而不是白云;自己就是大海,而不是波涛。你可以博大到容纳自己的所有体验,而不再把痛苦和快乐区别对待。

在你与自己痛苦的拔河比赛中,你永远不能取胜。如果你把痛苦视为对手,不愿意接受它,你强大了,痛苦也跟着变强。唯一的取胜方式就是丢开绳子,走下比赛场地。这就是接受和积极心态,它并没有让痛苦消失,痛苦仍然存在,但它让痛苦不再生长,并不再让你持续受到煎熬。

为什么要采取积极心态?

因为当你在自己痛苦的感受中挣扎时,这样的挣扎也使得痛苦加倍了。

因为当你追求自己人生的价值时,就不会再关注自己遇到的痛苦了。

因为当你试图与过去的痛苦隔绝开时,你也将这些经历带来的启示隔绝了。

因为活在自己的感受中,是活在当下的唯一办法。这样比活在回忆里或活在对未来的幻想里更有活力。

当你采用了接受与积极心态,你就从与自己痛苦的拔河比赛中跳脱了出来,从比赛视角切换到了观众视角,可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痛苦。这时,痛苦再也不能将你吞噬,你的痛苦也不能代表你,你知道,痛苦只是你的一部分,你不仅仅是你的痛苦。

在我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时我会请求助者来具象化自己遇到的困难或痛苦,也就是尽力去想象自己痛苦的形状、大小、颜色、质感等特征,越详细约好。

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求助者这样形容:我的痛苦像黑色的恶魔飘在空中,血红的双眼瞪着我。它体型庞大,手拿钢叉,在它面前,我很渺小,好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我问她:你的痛苦是基于你的经历产生的,只是你的一部分,为什么在你的想象中,它比你还庞大呢?

求助者说:是啊,我好像要被它压垮,它在吸收我的能量。

求助者之所以一直遭受痛苦煎熬,在于她从来不敢正视自己的痛苦。面对产生痛苦的经历,她尽力避免回忆,采用一切方式,从生活中移除可能与之联系的事物。而根据思维的关联特性,这样做无异于南辕北辙。她可能从任何事物中联想到痛苦经历,从而感受痛苦。而越是回避,越是在激活头脑中的相关联系,把过去的痛苦拉到了现在,感受到双份的痛苦。

采用积极心态,过去的痛苦就留在过去,未来的焦虑就让它未来。我们活在当下,勇于面对当下的困难,也逐渐有能力去接纳过去的痛苦,化解曾经的伤痛。

有两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采用接受和积极心态。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体验:用手写一个中文汉字,写着写着突然发现这个汉字很陌生,就像从来没有见到过。或者你用很快的速度读一个词,例如“铅笔”,大概读45秒,同样会产生陌生的感觉。

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词汇的直接功效在增强,你逐渐感到它就是一串笔画或者声音的组合。它的派生功效,那些附着在词汇上的意义、情感、指代,都在降低,词汇的象征意义减弱。

采用这个原理,为了摆脱煎熬,你可以试试下面这个方法:把过去的痛苦经历提炼出一到两个关键词,反复诵读这些关键词。当这些词语的象征意义减弱,回归为笔画和声音的组合,它带给你痛苦的联想也在降低。

第二种方法是转换表达的句式。如果你感到焦虑,不要说“我很焦虑”,可以说“我感到现在很焦虑”。在你的感觉之前,加上“我感到现在”这五个字,可以帮助你减轻痛苦。

这是因为,“我感到”拉开了你和你的感受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句式下,你的感受不再吞没你,回归为你的一部分。“现在”突出了当下时刻的重要。不管痛苦的来源在哪里,你都是在当下时刻才能体会到。这就跟过去和未来的痛苦划清了界限,不必再为无谓的烦恼苦恼。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悲观主义心理恐惧症焦虑症自愈能力桃花运心理效应反社会人格双相情感障碍偏执型人格容貌焦虑心理治疗思维反刍源码心理测评系统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测试心理学家安全感洁癖九型人格女人心理自闭症叛逆期心理医生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