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有重度抑郁,他今早尝试自杀了。虽然人没事,但我好迷茫啊。明明前一天晚上聊天的时候情绪还不错,怎么就自杀了呢?我现在又要怎么和他相处呢?
在当今社会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但却很容易被“避而不谈”。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它同时牵扯到两个敏感词:“死亡”与“精神疾病”。囿于一些传统观念,人们谈及这两个话题时,习惯避重就轻。今天岩心想从科学的角度,分享一些处理这类问题的建议。
岩心首先来回答你的第一个疑问。来信中,你写到“前一天晚上聊天的时候情绪还不错,但是第二天早上却有尝试自杀的行为”。为什么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会在短期之内有如此大的波动?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今天,岩心希望从药理和心理两方面,为你分忧。
首先,要从精神疾病的病因讲起。尽管目前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所有精神疾病,病因几乎都尚未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失调以及内分泌环境紊乱,与精神病患者的异常心理(如抑郁症患者持续的心境低落、双相障碍患者的抑郁躁狂心境交替出现)以及一些行为症状(如自伤、自杀以及其他精神病症状)、躯体化症状有密切的关系。而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心境低落、高兴不起来、快感缺乏、对平时的爱好失去兴趣等)和其严重程度,也会随大脑内神经递质紊乱的程度变化而有所改变,在季节间(如部分患者在冬春季节症状较重)甚至一天之内都会有程度上的差异。
这也部分解释了之前在网络上备受关注的话题“那个白天有说有笑的同事,其实是抑郁症”。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病情发展、转归情况有着严格的医学诊疗标准,是不能由非精神医学专业人员且(或)仅根据心理量表或日常表现来进行判断的。
你在信中提到,朋友已经出现尝试自杀的行为,岩心无从得知这位朋友是否正在接受规律的药物治疗,但自伤、自杀等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疾病控制程度不良。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和症状控制最有效的手段,无法通过心理或物理治疗代替。精神科药物要求定时定量服用,且只有稳定服用一定时间后,才能对疾病起到控制效果。任何减药、停药的行为,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短期内症状的好转也不能作为疾病治愈的指征。督促患者及时就医和治疗,监督朋友服药,严防服药过量以及其他意外,是作为抑郁症患者的朋友最重要的责任之一。
岩心特别提醒,不论患者是否曾经有自伤、自杀行为,作为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对其状态多加关注,如帮助其远离可能诱发不良情绪的环境,远离各类危险品等。部分患者会在实施极端行为前,在网上聊天或日常行为中搜集或暗示与轻生相关的信息,如果发现类似情况,务必要提高警惕。要特别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会在外部表现较平稳的时期制定轻生计划,这一时期可能会使家人和朋友误以为其病情好转。
岩心想强调的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意识和情绪在发病期均可能出现异常,在无专科医生指导下,绝不能过度自信“自行诊断”,亦不可完全相信患者自诉病情而放松警惕。必要时,我们需将患者及时送往专业的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接受系统科学的治疗。
除了在治疗、康复上我们可以给予朋友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给予朋友相关援助。
其一,倾听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内容的鉴别。多数人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轻生行为,会进行“主观解释”,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更多的疑问:如“ta生活条件很好,为什么还会抑郁?”“家人朋友可以理解支持,怎么还要伤害自己?”“ta为什么要离开我,没有思考过我的想法吗?”这些疑问往往会将我们带入更多更深的偏见,而这背后,归根结底是没有深入理解“精神疾病如同感冒,是不受人主观意识控制的疾病”以及“患病时的病态思维,很可能并不是患者本人的真实想法”的理念。
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一定要谨慎地区分:“哪些是ta真正的想法?”“ta说的话是不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如果难以进行区分,要保持怀疑的态度。这样既能增加早期发现并进行危机干预的机会,也可以避免一些起病条件下带有负面或刺激性信息的叙述内容,同时也能免使自己的心理受到影响。
其二,减少对于患者的负面评价。抑郁症以及很多其他精神疾病患者都有自我评价低,容易有自罪感、自卑感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们亲密的人更要帮助患者树立如“患病是一种病理现象,这并不是你的错”“我们能够理解你的痛苦感受是真实存在的,这些是疾病导致的,而积极的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这种情况”的积极想法,对患者的一些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并且强化患者对自己的信任,这也会使后续给患者提供治疗或建议变得更加容易。
其三,不要强行给输入患者“正能量”的理论或增加过多压力。他们并不是“不想好起来”,而是受疾病影响而“好不起来”,绝大多数患者是非常期待治愈疾病回归正常生活的。日常分享一些有趣、轻松的内容或陪伴患者进行情绪管理训练、一定的运动确实对于情绪有积极作用。但一味灌输“心灵鸡汤”或说教性的“正能量”文字,很可能徒增患者对于病情的压力,甚至诱发焦虑,反而不利于康复。
其四,不要报以过多期待,不让自己的情绪和日常生活受到过多影响。精神疾病和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一样,都属于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反复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在帮助朋友之前,我们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我们的努力不一定会立马见效,更不一定会有结果。从医学上来看,目前精神疾病的病因机制、治疗等都尚不完全明确,凭个人力量治愈精神疾病更是十分困难。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努力是完全无效的,也不代表你的朋友会责备你没有尽到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过分代入,影响自己的情绪或正常生活。要学会积极寻找释放压力的方法。只有自己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陪伴在朋友身边。
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注和帮助,是一场持久战。但是岩心相信,今天的努力多一点,光明的到来,一定会更早一点。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98721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3993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492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3587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819388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