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题主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各方面还不错的男孩子,两个人见过几次,相处融洽,一切进展也都还挺顺利的。
可是,楼主突然就不自信了,在她心里这位男生高大帅气有涵养,而自己不算年轻也不漂亮,她开始焦虑,从学业到工作、从颜值到技能,里里外外把自己否定了个遍。
最后得出一个让人心疼结论:不配得到爱,就是自己的宿命。
其实,她哪里是不配得到爱。
相识的男生自始至终并没有说过她的不好,也愿意再次和她接触,恰恰说明她身上有吸引人的地方的。
自己工作稳定,有经济基础,闲暇之余也会学习化妆、烘焙、去做健身,恰恰说明她有在认真生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可是,她内心并不认可自己的优秀,这些积极向上的品质在她自己看来都是“没用的”。
在旁人看来她明明很好,可在她心里并不相信自己能过好,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她的潜意识里成功将自己分裂成“两个自己”,一个渴望幸福,一个抵触幸福的到来。
而这,正是“幸福焦虑症”的一种表现。
01、我渴望幸福,但我不配拥有
幸福焦虑的人其实不是缺少幸福的发生,而是缺少接纳幸福的能力。
或许你的内心会打个大大的问号,怎么会有人不能接纳幸福呢?
曾看过这样一则网友的分享,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答:
感觉自己在幸福中的焦虑一点也不会比在不幸时感受到的焦虑要少,不幸时的焦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幸福中的焦虑感却看不见摸不着,只在自己的内心里。
有时甚至觉得,舒适安逸的生活中只有来一点点打击,让自己接受一点“惩罚”,内心才能觉得踏实。
对幸福焦虑的人来说,幸福就像甜蜜的负担,他期待着、享受着,同时又惧怕着、怀疑着。
他无法敞开内心,坦然接受,幸福安逸的生活中,必须让自己有一点负面的“刺痛”,才能觉得自己是踏实的、安全的。
记得《亲密关系》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
觉得不被爱,必定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缺乏爱的信念,如我们不值得被爱,或我们并不可爱……
于是,即使伴侣向我们保证我们是可爱的,我们内心却有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我们并不可爱。
如此一来,不管伴侣提出多少证据来证明我们值得被爱,都是不够的。”
确实如此,要想被爱,就要先学会好好爱自己,要想幸福,就要先相信自己值得幸福。
正如《幸福的方法》中表达的那样:“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你最大的障碍是内心,就是那种觉得自己配不上幸福的错觉。”
02、在焦虑的阴影里,躲着缺爱的自己
闺蜜也是个容易焦虑的人,经常这也愁那也愁,结婚前愁遇不到良人,结婚后愁幸福日子过不长远,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失控感。
其实,她的老公给人感觉蛮踏实的,也很爱她,生活不说富贵,也过得挺有样子,但是,她总是担心:“现在看着好,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
婆婆对她也不错,只要小两口回去吃饭,就一准儿会做两个她爱吃的菜,还会给她单独备好一份第二天要带的午饭。
可是,她也忧愁:“婆婆对我好,是不是盼着我给她生个大胖孙子?”
有次和她谈心,聊到童年经历,才得知她心中一直停留着一片阴霾,小时候,妈妈对她总是看不上,口头禅就是一句“就凭你?”。
小时候对天文感兴趣,兴冲冲跟妈妈说长大想做宇航员,妈妈飘来一句:“就凭你,还想上天?”
学校文艺演出,她有跳舞的节目,妈妈一句“就凭你也能跳舞?可别拖人后腿。”
似乎无论她做什么,得到的总是否定和打击,这三个字也一直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
每当她想要表现时,心中总会响起妈妈调侃般的质疑声,心中的标签也会随之跳出来,跟自己说“我不行、我不配”。
社会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认为,自我认知的初始在于,在童年时期,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到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
如果一个渴望学术成就的孩子得不到鼓励、一个渴望关爱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安抚拥抱、一个害怕孤单的孩子不善于人际交不到朋友,他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
久而久之,他会给自己打上标签,认定自己“永远无法成为我想成为的样子”,这个标签也会一直伴随着他成长,让自己即便得到了想要的,也会在内心对自己说“我不配”。
03、先接纳自己,再接纳幸福
其实,比起追逐幸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坦然接纳幸福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从骨子里把“我不配”转变成“我值得”,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1. 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幸福焦虑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很严苛,总是看到自己的不好,却不认可自己的好,第一步就是要改变这一点。
就像那位不自信的知乎楼主,试着把着眼点放到自己的优点上。
看到自己工作的努力,肯定它!看到自己烘焙的技能,肯定它!
看到自己运动的毅力,肯定它!看到自己越来越好的身材,肯定它!
很多时候,对幸福的感观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你的内心猜想。
其实,没有人是不配幸福的,你只是不够爱自己、不够相信自己,仅此而已。
找到闪光点,肯定自己,对自己说一声“你也很优秀”。
2. 常做积极的心理暗示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决定性”,是说人们可以通过主观思想来决定客观事实。
比如有这样一件事:婆婆出去旅游,带回了一条丝巾做礼物,款式你却并不喜欢。
消极态度的心理暗示:这么老气的款式,一看就是随手买的,没有给亲儿子带的礼物走心。
积极态度的心理暗示:婆婆出门旅行,还能想着给我带礼物,就已经花心思了。
很明显,面对同一件事,消极态度的暗示下会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委屈、抱怨等不幸福的感觉。
而积极态度的心理暗示,会让人看见事情好的一面,并激发正向信念让自己过得更好。
试着多从积极地一面看问题,幸福感也会提升很多。
其实,你不是不会爱,你只是不敢爱。你不是不配幸福,你只是不敢幸福。
从心态上做出转变,让自我决定性多转向积极地一面,从而更从容自信地迎接幸福的。
3. 保持独立成长,夯实自我价值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找到自我价值,你要先自己认可你自己。
而两个人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保持步调一致的成长性,也是维持幸福关系长久稳定的关键所在。
刘若英曾在书中描写过她和先生的关系:
两个人会一起逛街、喝咖啡、吃饭;看电影时可以分开买各自想看的影片,约上差不多的时间,各自分头观看,观影完毕,再手牵手一起散步回家;回到家中,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各自回自己的书房,互不打扰。
因为两个人相爱又独立,没有谁需要小心翼翼地迎合对方。
也因为两人间足够的空间和信任,关系稳定甜蜜,谁也不会疯狂地去求证对方对自己的爱。
成长、独立带来的生活掌控感,更能让你看到并认可自己的自我价值。
当一个人兜里有钱、手上有事、心里有底、身边有爱,人也会自信起来,自然而然地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幸福。
End
作者简介:莫米,用笔尖传递温度,在文字的世界里持续学习,持续成长。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家庭治疗研究院”:面向全球华人做两性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情绪管理、性格分析,短程快速治疗、原生家庭的科普及治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46898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6832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9486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247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686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