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幸福但我不配拥有
作者:莫米 2021-07-26 11:37:15 成长心理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题主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各方面还不错的男孩子,两个人见过几次,相处融洽,一切进展也都还挺顺利的。

我渴望幸福但我不配拥有

可是,楼主突然就不自信了,在她心里这位男生高大帅气有涵养,而自己不算年轻也不漂亮,她开始焦虑,从学业到工作、从颜值到技能,里里外外把自己否定了个遍。

最后得出一个让人心疼结论:不配得到爱,就是自己的宿命。

我渴望幸福但我不配拥有

其实,她哪里是不配得到爱。

相识的男生自始至终并没有说过她的不好,也愿意再次和她接触,恰恰说明她身上有吸引人的地方的。

自己工作稳定,有经济基础,闲暇之余也会学习化妆、烘焙、去做健身,恰恰说明她有在认真生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可是,她内心并不认可自己的优秀,这些积极向上的品质在她自己看来都是“没用的”。

在旁人看来她明明很好,可在她心里并不相信自己能过好,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她的潜意识里成功将自己分裂成“两个自己”,一个渴望幸福,一个抵触幸福的到来。

而这,正是“幸福焦虑症”的一种表现。

01、我渴望幸福,但我不配拥有

幸福焦虑的人其实不是缺少幸福的发生,而是缺少接纳幸福的能力。

或许你的内心会打个大大的问号,怎么会有人不能接纳幸福呢?

曾看过这样一则网友的分享,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答:

感觉自己在幸福中的焦虑一点也不会比在不幸时感受到的焦虑要少,不幸时的焦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幸福中的焦虑感却看不见摸不着,只在自己的内心里。

有时甚至觉得,舒适安逸的生活中只有来一点点打击,让自己接受一点“惩罚”,内心才能觉得踏实。

我渴望幸福但我不配拥有

对幸福焦虑的人来说,幸福就像甜蜜的负担,他期待着、享受着,同时又惧怕着、怀疑着。

他无法敞开内心,坦然接受,幸福安逸的生活中,必须让自己有一点负面的“刺痛”,才能觉得自己是踏实的、安全的。

记得《亲密关系》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

觉得不被爱,必定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缺乏爱的信念,如我们不值得被爱,或我们并不可爱……

于是,即使伴侣向我们保证我们是可爱的,我们内心却有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我们并不可爱。

如此一来,不管伴侣提出多少证据来证明我们值得被爱,都是不够的。”

确实如此,要想被爱,就要先学会好好爱自己,要想幸福,就要先相信自己值得幸福。

正如《幸福的方法》中表达的那样:“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你最大的障碍是内心,就是那种觉得自己配不上幸福的错觉。”

02、在焦虑的阴影里,躲着缺爱的自己

闺蜜也是个容易焦虑的人,经常这也愁那也愁,结婚前愁遇不到良人,结婚后愁幸福日子过不长远,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失控感。

其实,她的老公给人感觉蛮踏实的,也很爱她,生活不说富贵,也过得挺有样子,但是,她总是担心:“现在看着好,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

婆婆对她也不错,只要小两口回去吃饭,就一准儿会做两个她爱吃的菜,还会给她单独备好一份第二天要带的午饭。

可是,她也忧愁:“婆婆对我好,是不是盼着我给她生个大胖孙子?”

有次和她谈心,聊到童年经历,才得知她心中一直停留着一片阴霾,小时候,妈妈对她总是看不上,口头禅就是一句“就凭你?”。

小时候对天文感兴趣,兴冲冲跟妈妈说长大想做宇航员,妈妈飘来一句:“就凭你,还想上天?”

学校文艺演出,她有跳舞的节目,妈妈一句“就凭你也能跳舞?可别拖人后腿。”

似乎无论她做什么,得到的总是否定和打击,这三个字也一直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

每当她想要表现时,心中总会响起妈妈调侃般的质疑声,心中的标签也会随之跳出来,跟自己说“我不行、我不配”。

社会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认为,自我认知的初始在于,在童年时期,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到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

如果一个渴望学术成就的孩子得不到鼓励、一个渴望关爱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安抚拥抱、一个害怕孤单的孩子不善于人际交不到朋友,他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无力感。

久而久之,他会给自己打上标签,认定自己“永远无法成为我想成为的样子”,这个标签也会一直伴随着他成长,让自己即便得到了想要的,也会在内心对自己说“我不配”。

03、先接纳自己,再接纳幸福

其实,比起追逐幸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坦然接纳幸福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从骨子里把“我不配”转变成“我值得”,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1. 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幸福焦虑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很严苛,总是看到自己的不好,却不认可自己的好,第一步就是要改变这一点。

就像那位不自信的知乎楼主,试着把着眼点放到自己的优点上。

看到自己工作的努力,肯定它!看到自己烘焙的技能,肯定它!

看到自己运动的毅力,肯定它!看到自己越来越好的身材,肯定它!

很多时候,对幸福的感观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你的内心猜想。

其实,没有人是不配幸福的,你只是不够爱自己、不够相信自己,仅此而已。

找到闪光点,肯定自己,对自己说一声“你也很优秀”。

我渴望幸福但我不配拥有

2. 常做积极的心理暗示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决定性”,是说人们可以通过主观思想来决定客观事实。

比如有这样一件事:婆婆出去旅游,带回了一条丝巾做礼物,款式你却并不喜欢。

消极态度的心理暗示:这么老气的款式,一看就是随手买的,没有给亲儿子带的礼物走心。

积极态度的心理暗示:婆婆出门旅行,还能想着给我带礼物,就已经花心思了。

很明显,面对同一件事,消极态度的暗示下会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委屈、抱怨等不幸福的感觉。

而积极态度的心理暗示,会让人看见事情好的一面,并激发正向信念让自己过得更好。

试着多从积极地一面看问题,幸福感也会提升很多。

其实,你不是不会爱,你只是不敢爱。你不是不配幸福,你只是不敢幸福。

从心态上做出转变,让自我决定性多转向积极地一面,从而更从容自信地迎接幸福的。

3. 保持独立成长,夯实自我价值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找到自我价值,你要先自己认可你自己。

而两个人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保持步调一致的成长性,也是维持幸福关系长久稳定的关键所在。

刘若英曾在书中描写过她和先生的关系:

两个人会一起逛街、喝咖啡、吃饭;看电影时可以分开买各自想看的影片,约上差不多的时间,各自分头观看,观影完毕,再手牵手一起散步回家;回到家中,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各自回自己的书房,互不打扰。

因为两个人相爱又独立,没有谁需要小心翼翼地迎合对方。

也因为两人间足够的空间和信任,关系稳定甜蜜,谁也不会疯狂地去求证对方对自己的爱。

成长、独立带来的生活掌控感,更能让你看到并认可自己的自我价值。

当一个人兜里有钱、手上有事、心里有底、身边有爱,人也会自信起来,自然而然地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幸福。

End

作者简介:莫米,用笔尖传递温度,在文字的世界里持续学习,持续成长。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家庭治疗研究院”:面向全球华人做两性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情绪管理、性格分析,短程快速治疗、原生家庭的科普及治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男人心理心理效应心理医生易怒症抑郁症焦虑边缘性人格障碍心理健康悲观主义女人心理心理健康测试智商安全感容貌焦虑无性婚姻回避型人格聊天情商测试亲密关系双相情感障碍俄狄浦斯情结产后抑郁症洁癖依赖型人格障碍绿帽分院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