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你能明辨是非吗?
作者:黄贝尔 2021-07-10 20:44:23 心理百科

首先来看看下面这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你能明辨是非吗?

你可以欺骗大家,说自己看到了一个闹钟。可你无法欺骗自己的大脑,大脑仿佛在嘲笑着你:“看着这张苦哈哈的‘闹钟脸’,是不是觉得沮丧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这是非常常见的心理现象,叫做“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

如果让你环顾四周,马上找出一个类似的形象或场景,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孩子的哭闹可能分散着你的心神,咖啡的香味可能吸引着你的嗅觉,心里还琢磨着未完成的工作任务……

的确,聚焦现实的生活,往往会冲淡一些心理错觉。但是当人们把自己的精力过度投放在一个认知受到局限的环境中——比如社交媒体——心理错觉又往往会反过来掩盖现实。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你能明辨是非吗?

01、为何人们会接触社交媒体?

在深入探讨人们的认知和心理之前,不妨来看看一个最本质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去接触社交媒体?

答案没有那么复杂,绝大部分人接触社交媒体,其目的只有一个:找乐子——专业点来说就是:“享乐主义心态”。

的确,社交媒体无法给你带来更高的收入,无法让你获取更高的学历,也无法使你拥有更好的信誉,它们的存在,从本质上就是一些让人们享乐、休闲、消费的商业平台。

除了享乐心态外,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还存在另外两个特质:难以判断信息的来源,容易被海量信息包围。

真的别以为自己的大脑很聪明,看看上面那张“闹钟脸”。带着一种慵懒享乐的心态,奋不顾身跳进信息的海洋,大家真的觉得自己能在其中明辨是非吗?

最为可怕的是,自媒体时代呈现出的竞争,使得一些账号刻意对新闻进行加工渲染,以求获得更多流量。

这反过来催化了网友们的享乐心态,使人们开始选择性忽略官方媒体的报道,而去追逐那些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策划和演绎,做出的所谓“深度报道”。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你能明辨是非吗?

02、认知的复杂度超乎你的想象

认知流畅

认知流畅指的是:如果一件事的表述感觉很顺畅,很容易被理解,那么人们就会默认事情是真的。这里举个例子:

如果媒体说:“某歌手两年前患了xxx疾病,近期在住院疗养中,该医院的医疗条件很好,然而近期没有关于该歌手的进一步消息,我们将会持续报道。”而且这条信息是以纯文字形式发出的,舆论效果一定很差。但如果媒体说:“某歌手疑似病故!”再配一张歌手的照片,舆论效应就是巨大的。

因此,我们需要知道:

短文字比长文字更能提高认知的流畅度

图片比文字更能提高认知的流畅度

声音比图片和文字更能提高的认知流畅度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你能明辨是非吗?

认知冲突

但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反例(或者事实真相)被拿出来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己见,并且和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争论不休呢?

印第安纳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的三名学者曾经做过实验,他们伪造了一些假新闻,并用了比较显眼的新闻标题和图片(例如总统川普在签署文件,说要取消育儿福利等等)。然后他们让被测者们先写下对自己对类似话题的看法,然后带上脑电图,让他们判断该新闻的真假。

实验结果还是比较惊人的:

当新闻的标题与被测者的信念、价值观匹配时。脑电图显示,被测者的大脑会自动增强对新闻内容的解读能力,增加注意力,而且错误记忆的构建也会增强!

当新闻的标题与被测者的信念、价值观不符时。脑电图显示,被测者的大脑会拒绝解读这条新闻,注意力也会分散。

更为惊人的是,当研究人员特意在一些新闻旁边标明了『假新闻』字眼的时候,那些“相信”这条新闻的人,并不会刻意去回避,甚至会逐字逐句读完。

说到这里,大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在面对一些证据,或者官媒发出的声明时,宁愿选择不相信,也不愿意去面对事实了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人从一开始,信念和价值观上,本身可能就是扭曲的。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你能明辨是非吗?

03、避免欺骗与自我欺骗

避免被简短的文字误导

很多人可能都见过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一句话:“字越少,事越大”。其实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严重的误导性。要是真的去解读的话,也许应该改为:“字越少,说明不确定的、未经证实的信息越多”。

正是由于简短的文字,能够提高上文提到的“认知流畅度”,因此人们才容易被谣言牵着鼻子走。如果大家想修正这个思维,可以把这句话替换成:“字越少,价值越低;字越少,越应审视”。

避免仅着眼于图片或视频

这一点虽然很容易被理解,但在现实中也是最容易欺骗人的。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图片和视频是可以经过处理和加工的。

然而在多项实验中,当一些被加工过的图片、视频拿到被测者眼前时,有超过60%的人声称,这个场景,或者这个事件真的发生过——要记住,记忆是脆弱而具有欺骗性的。

尝试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面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时,人们会缺乏批判性思维呢?原因一:媒体上的信息带动了人们的认知流畅度;原因二:人们上社交媒体是为了享乐的。

因此很多人宁愿顺着错误认知的污流越飘越远,也不愿意动用一下自己的思维判断力。其实只要多一点好奇心,多一点逆向思维,多一点谦虚和谨慎,就不难跳脱出这些刻意渲染的信息泥潭了。

审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偏差

要是把话说重一点,人们不但应该审视自己的“认知能力”,甚至应该审视自己的“能力”。

言下之意,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客观能力有个清晰的认识,避免认为自己跳进了社交媒体,捕捉了蛛丝马迹,拥有了搜索引擎,就成了可以大闹天宫的猴子。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你能明辨是非吗?

也许有些人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可能是个有瑕疵的人。但是当你躺在沙发上,吹着空调,看见未经证实的“八卦”时,不妨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是一个完美的人吗?

参考文献

Moravec, P., Minas, R., & Dennis, A. R. (2018).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People believe what they want to believe when it makes no sense at all. 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 Research Paper, (18-87).

Robson, D. (n.d.). Why are people so incredibly gullible? BBC Future. Retrieved July 7, 2021, from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60323-why-are-people-so-incredibly-gullible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无性婚姻孤独症叛逆情商产后抑郁九型人格焦虑症心理咨询负面情绪俄狄浦斯情结绿帽情节心理学家恐惧症心理健康控制情绪自卑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咨询师正念心理医生外貌焦虑原生家庭心理测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