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家庭里有亲人离世,可能孩子一开始有悲伤的情绪,但有的孩子哭一会又出去玩了,而且还可以笑......
比如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家里一个亲人去世了,家里的大人都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件事,这个孩子听了一会就跑出去找邻居孩子踢球,还可以大笑起来,爸爸听到以后就特别生气,把孩子带回来批评他说孩子不懂事、没有爱心,家里都出现了这种事了你怎么还能笑的出来。
这个时候当孩子听到肯定会感觉到被批评,那真的是孩子没有爱心不懂事吗?
可能不是,而是因为儿童的情绪表达方式和大人很不一样,我们的身体很有智慧,我们的身体知道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的身体明白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有限,所以他的身体明白:我不能一下子汹涌而出,我得一点点的发泄、一点点的去表达,这是孩子和成人很不一样的地方。
孩子面对哀伤情绪的具体反应
下面来看一下儿童哀伤反应具有哪些特点:
有40%的孩子在失去去父亲或母亲后会有强烈的焦虑感,担心会失去另一个亲人;
孩子会哭泣悲伤,出现抑郁情绪;
不少孩子会有内疚感,觉得死亡是与自己有关,在2-7岁阶段会有魔幻化的思维,觉得自己才导致了不幸的发生,或者是自己不听话导致了亲人的离世;
出现愤怒和情绪冲动,尤其男孩子多见;
产生被遗弃感;
出现社交退缩,寡言少语,尤其在学龄阶段,会影响学业成绩和注意力;很多丧亲的家长带孩子来就诊就是因为孩子最近学习成绩不好;
出现行为倒退,比如出现一些退行性表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咬手指、尿床、粘人等;
自尊心受损,觉得自己是同伴或同学中的异类,自己已经有缺失了;
健康方面的损害:头痛,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免疫力下降经常生病;
越来越胆小,缺乏安全感,不敢独自上厕所,不敢独自睡觉;
产生自己会死亡的焦虑,担心自己也会死亡。
从情绪、思维和行为、身体方面来总结一下儿童哀伤反应的特点如下:
情绪:伤心、否认、愤怒、感到麻木,后悔、自责、内疚,缺乏安全感,无助,焦虑,恐惧,自卑......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情绪反应。
行为:由于孩子的语言和认知发展水平不充分,所以很多哀伤反应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有些孩子会变得沉默、不合群,不想参与任何活动,不想与任何人接触;有些会变得好动,以嬉笑玩耍来发泄内心的情绪;有些会以发脾气、打架、恶意破坏等激烈行为来发泄内心的情绪;有些会出现一些退缩行为,比如遗尿、咬手指甲等;有一些孩子会变得更加懂事、乖巧,突然变成小大人;也有的一些孩子会失去自我控制能力,不听家长或老师的话,在家中大哭大闹或在学校不遵守课堂纪律等。
思维: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发呆、心不在焉;记忆力下降;学习动力不足,觉得学习没有意义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下降等。
身体:疲倦,失眠或睡眠过多,噩梦,头痛,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肌肉紧张,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
在了解了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对死亡的认知,以及孩子哀伤反应的特点之后,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来协助孩子面对哀伤反应。
面对孩子哀伤的应对措施
在前面我们提到儿童会经历各种失落,比如说儿童会失去玩具,父母还是可以照顾到儿童的;儿童失去宠物,可能就会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玩伴,而宠物作为家庭特殊成员,对于父母来说也会造成一定的情绪反应;失去兄弟姐妹,对于父母来说就是失去了孩子;失去了父母一方,对于剩下的一方来说就意味着丧偶,对于祖父母来说就面临着丧子。
所以从这些关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面临各种丧失事件时,父母作为儿童的照料者,他们也面临着各种丧失。
所以,我们在协助儿童面对哀伤反应时,也要考虑到儿童的照料者也有哀伤的需求,因此儿童的照料者也需要处理自己的哀伤反应,这样,才能帮助儿童处理哀伤。
具体来说,我们在协助儿童面对哀伤时需要注意三个大的原则:
首先,我们要向儿童表达我们作为成人的理解,要了解儿童和成人表达哀伤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哀伤情绪是小溪流水式的。
第二,要提供机会让儿童表达哀伤,诉说他们的心声,同时给予儿童理解性的倾听,不要轻易使用社交性的安慰,比如说节哀顺变。
第三,要更进一步了解儿童的具体需求,体察儿童非言语背后的信息,容许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步调和风格表达哀伤。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协助孩子面对哀伤。
协助儿童增强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丧亲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可预测的、突然的,这种会极大的影响儿童对于生活的掌控感和威胁儿童的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儿童重新恢复对生活的掌控感。具体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个部分。
1. 替代的依恋对象上任
当父母的一方去世了,另一方也就变成了儿童的第一依恋对象,如果父母因为情绪的激动不能上任,就要让家里其他亲友如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上任,给儿童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特别是当孩子觉得害怕及孤独的时候,他知道一定有一个人可以让他依靠,及时找到一个合适的替代依恋对象,给孩子提供在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失去父/母时,意味着孩子可能失去了依恋对象,孩子的依恋系统被激活、失去稳定,这时候孩子去外面探索和玩的需求会有所降低,会出现一些退行的行为。
可能会表现为紧密靠近替代依恋对象、粘人,这时候替代依恋对象要明白,粘人等一些退行行为是应该要被允许的,不要一味的鼓励孩子独立坚强,而是允许孩子可以和依恋对象黏在一起,这是儿童依恋的需要。
作为养育者,不但是要允许孩子的贴近,而且还要主动与孩子贴近,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和养育者在一起,让孩子慢慢恢复安全感。
2. 帮助儿童恢复既往的生活规律
生活规律包括作息、饮食、衣食住行等规律,对于儿童来说,及时建立生活规律并尽量维持与既往规律保持一致,既往熟悉的东西、熟悉的生活规律则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掌控感。
不要以为孩子丧亲然后就过度补偿孩子,短期内给孩子加入很多新的东西,这样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焦虑感,而不是掌控感。
另外,也不要轻易改变原来的教养方式,避免溺爱丧亲的孩子,溺爱很多时候只是满足大人的需要,会压抑孩子与生俱来的抗逆力,可以多鼓励孩子、陪伴孩子一点点获得掌控感,温暖而有纪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帮助孩子逐步适应学习
对于在上小学或中学的孩子来说,学习是他们很重要的内容,可以说学习就是他们的职业。
在丧亲之后,孩子能够逐渐恢复学习状态是很重要的,所以要鼓励孩子学习,学习什么内容、学习效率、学的好坏都不重要,只要孩子愿意去学,我们就要鼓励,让学习成为充实生活的一个内容。
其次降低对孩子学习的期待,避免严格要求孩子自律。
第三点需要调整孩子学习的节奏,面对丧亲,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会变差,会变得脆弱,这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的学习内容更丰富一些,劳逸结合、动静结合,从而帮助孩子恢复学习、生活规律。
4. 支持儿童发展适合年龄的掌控行为
当孩子有一些想做的活动时,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孩子看一看他们的行为是否安全、合理,如果孩子的行为是安全健康的,就可以鼓励孩子去做。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但面对丧亲之后出现了一些退行行为,比如跟家人说不知道穿什么衣服、找不到鞋子等,家里人可能会指责这么大的孩子不懂道理,可以尝试鼓励孩子再找一找,或者可以提出陪着他一起找。
再比如建议孩子出去多运动,但孩子不愿意去,也要尽量允许孩子处于他认为安全的环境或状态中,而不要过多的控制孩子,可以多多陪伴孩子,和他一起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慢慢恢复掌控感。
5. 鼓励儿童参与创造性活动
研究表明,创造性的活动能降低创伤的影响,有利于创伤的修复。
比如可以让丧亲的孩子参与一些唱歌、跳舞、画画、做手工等艺术学习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有审美的体验,有生活的意义感,获得自我效能感、自我认同感,凡是创造性的活动都可以鼓励孩子去做。
陪伴儿童共同管理他们的情绪
1. 尊重和接纳儿童表达情绪的方式
由于儿童青少年管理情绪的能力有局限,这与他们的发展水平、目前的时间有关,所以作为家里的亲人不要轻易去评判、指责甚至惩罚孩子,要理解和接受孩子表达哀伤情绪的方式是小溪流水式的。
当孩子情绪流露出来一点时,家长就帮孩子处理一点,陪伴、鼓励孩子做积极的事,下次再流一些出来又帮孩子接住,不要一直鼓励孩子要坚强、勇敢。
其实脆弱也是有力量和需要被看到的,孩子有爱就会有哀伤,就需要疏导,而不是仅仅用坚强、勇敢来压抑孩子,这就是尊重和接纳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
2. 提供表达情绪的媒介
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适合的方式是游戏或者艺术的方式表达,让孩子画画、玩泥沙、手偶、写信、讲故事等,都是很好的表达方式。
作为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玩、互动,而不只是在让孩子独自玩,当然如果孩子只想一个人玩的话家长也可以在一旁陪伴。
帮助孩子消除哀伤情绪,可以鼓励孩子画画或写信给逝者,表达自己的哀伤。当家长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处理孩子的情绪时,就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治疗师。
支持儿童保存自己与逝者的记忆
生者和逝者虽然因死亡而分离,但我们与逝者的关系和爱是不会间断的,我们可以继续与逝者保持持续性的链接,可以陪伴儿童整理旧的照片做成纪念册、日志或手账,也可以把逝者生前留下的遗物、重要的东西制作成纪念箱,还可以传承逝者身上宝贵的精神遗产。
作为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来怀念逝者,比如共同整理照片、共同整理遗物、共同回忆,陪着孩子扫墓,重访逝者曾经去过的一些场所,在一些特别的日子,比如忌日生日、父亲节或母亲节这样的与逝者有关的日子里,要尤其留意孩子的状态,可以与孩子沟通进行一些悼念或纪念的活动。
虽然,失去是必然的,但我们用积极视角理解失去、应对失去,会丰富我们人生体验,升华对待生命的态度。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56703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0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301159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504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5614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