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亲密关系到灵魂伴侣,你只需要做到这3步
作者:星辰西米露 2021-06-18 10:17:55 人际心理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完美的亲密关系,许多人终此一生,一直走在寻觅伴侣这个冒险旅程中。他们不断得到、失去某个人,又不断得到、失去另一个人,最后心灰意冷,随便将就一个人。

即使成功找到理想伴侣,亲密关系可能也无法持久,渐渐演化成甜蜜的负担。在最开始的兴奋与希望退去之后,不满与挣扎可能随之而来。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上个月才参加完他和妻子的婚礼,海誓山盟还热乎着,这个月就听到了他离婚的消息。这两人纷纷背弃誓言,形同陌路。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想,我们需要一个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需要Ta能激发我们的人生意义和方向,我们也需要在经受考验时,Ta能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这样理想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称作“灵魂伴侣”。

心理学家克里斯多夫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将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了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有很多人,在绚丽期如胶似漆,大秀恩爱,到了幻灭期时三天两头吵架,巴不得掐死对方。在恩爱和仇恨之间反复摆荡,逐渐消磨完了爱情储蓄,最后以分手告终。

为了疗伤,分手后的人们去KTV唱歌,去酒吧喝酒,找朋友诉苦,慢慢关闭心房,或者迅速找到另一段感情,开始一段新的爱情循环。

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以前,我也以为,开始厌倦了就是要结束了。直到最近才知道:当你感觉爱开始变淡的时候,真正的爱才开始浮现。当然,你可以选择放弃掉,然后去寻找又一个新鲜的爱。但代价就是,你永远逃不过新鲜的死循环。”

怎么样才能破除这个死循环魔咒,找到真爱呢?

关键在于,要进入亲密关系的第三个阶段:内省期。进去了,你和你的身边人就可能互相转变成灵魂伴侣;进不去,只能在“新鲜的死循环”中打转。

内省期是每段亲密关系发展的分水岭。我们常常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投射到我们的伴侣身上,我们常常觉得有了TA,这些需求就会得到满足。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因为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爱,但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由此可知,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如果你的爱先于你的需要产生,这代表着你爱TA本来的样子,你并不期待TA为了你的需要改变。

如果你的需要先于你的爱产生,你的需要是排在第一位的,你的伴侣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你的种种需要。如果TA做不到,你将开始亲自动手,改造你的伴侣,把TA改造成你期待中的样子。

没有人愿意被改造,改造势必引起对方激烈的反抗。为了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伴侣,这是很多亲密关系走向衰败的开始。

现实中,我们常常把爱和需要混在一起,我们以为我们在爱,其实我们是在索取。

小时候,我们向爸爸妈妈索取。我们希望爸爸妈妈能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我们需要找到家的归属感,需要父母全身心的对待我们,显得我们很重要,这是我们的价值感。

如果父母没有注意到我们的需求,我们会使出所有把戏:哭闹、抱怨、撒娇、搞怪、装可爱,以期父母能注意到我们。如果父母仍然忽略我们,这些需求就被丢进了心里的储藏室,外面布满伤痛的茧。

这些被我们埋藏到了心底最深处的期望,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相反,它们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甚至影响到我们对伴侣的找寻。

当我们拥有了亲密伴侣后,相比普通朋友,我们更愿意打开真实的自己。这里的真实,带着掩盖的脆弱,带着过去的伤。我们会把童年时父母未满足的需求,投射到伴侣的身上。

这时候,我们以为的爱情,不过是一种需求的投射,不过只是“我需要你,成为我想要的样子”。

所谓内省,就是去看到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爱,并学会分辨这两者。

有需求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要知道,满足需求是自己的事,不能让伴侣去负责。伴侣也有TA自己需要去满足的需求。爱对方本来的样子,并不期待去改变对方,可以让自己对内心的匮乏真正负起责任来,为成就灵魂伴侣打开大门。

亲密关系里,痛苦的人在努力穿上一层层漂亮的外衣,幸福的人却一次次剥开了真实的自己。

作家廖一梅说: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爱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而爱的能力,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要从亲密关系走向灵魂伴侣,在了解爱的基础上,关键是做好下面三步。

由亲密关系到灵魂伴侣,你只需要做到这3步

一、探知自己与伴侣表达爱的方式

婚姻咨询师查普曼博士在他《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提出了五种表达爱的方式,这五种方式是:肯定的言词、相处的时间、收到的礼物、服务的举动、身体的接触。

如果双方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会导致一方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而另一方却还是不满意。冲突和怨恨在这种双方无法沟通爱的过程中产生,也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

这就好像不同地区的人使用不同的方言,我们都有自己熟练使用的语言,而两个说着不同方言的人,如果不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很多时候,不是你和伴侣做得不够多不够好,而是你们没有理解对方表达爱的方式。

假设女孩是一个在乎双方相处时间的人,希望无时无刻陪在你身边,而你却是一个在意肯定言词的人,你觉得哪怕不在身边,只要通过短信、语音给予对方支持和鼓励就可以了,但这对女孩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上周我去咨询师朋友周周那里,参加了一个亲密关系探讨的沙龙。在那里,周周带领我们用问卷的方式,测试了自己爱的语言。

我最熟悉的语言是相处的时间,对我来讲,和伴侣待在一起的特殊时刻特别难以忘怀。其他小伙伴有在意礼物的,渴求肯定言语的,也有两种类型并列最多的情况。

在这些促进感情的行为中,重要的不是你自己爱的语言,而是你要了解对方爱的语言。对方可能给你的并不是你最想要的,但TA可能给的是TA觉得最好最珍贵的东西。

2、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们中国人似乎很难去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

在社会交往时如此,在亲密关系时也如此。

我们需要抱抱,需要伴侣的关心在意,需要相处的时间,特别的礼物。。。但亲密关系中也存在权力争夺,双方有意无意的在比较“是我更爱你一点还是你更爱我一点,是我重要还是你重要”。先开口表达需要的一方,就像把战略要地拱手相让,让自己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还有一些人,由于成长经历的影响,表达需要会让他们感到低自尊,这是一种相当折磨人的感受。他们期待中最好的恋爱方式,是自己什么都不说,而伴侣全然的懂得自己,提前把一切东西都准备好,全方位的满足自己。

这种什么都不用说而需要被全部满足的感觉当然很爽,但你这不是在找一个伴侣,你是在找一个妈。你的内心其实还是一个充满饥渴的小婴儿,你还没有长大。

需求一直存在。如果我们不直接表达,这些需求就会经过各种“包装”改头换面出来,变换了一种味道。而曲折表达的需求背后,隐藏的是怨恨、抱怨和愤怒等不被满足的负面情绪,本来正当的需求没有被看见,充满了破坏力。

比如,如果伴侣这样指责你:“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回到家就葛优瘫在沙发上”、“你能不能少玩一点游戏?”、“你吃完饭碗一放就跑了”、“你刚才干什么去了,一直不回我信息?”

听到这样的指责,你是什么感受?恐怕愤怒、伤心、委屈都跟着出现,爱情的甜蜜消失无踪。

在这样的指责后面,其实隐藏了伴侣真实的需求:“我希望你早点回来陪我”、“我希望你关心我”、“我希望你帮我分担家务”、“我希望你及时回我信息,在意我的感受。”

如果伴侣直接这么说,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当然,提出需求要在对方的限度以内。如果对方能给,你不要,这是在作死;如果对方给不起,你一直要,也是在作死。

3、多表达感受,少评价对方

感受是一个人依据情境内心深处自然产生的情感。表达感受,可以用“我感到”这样的句式开始,后面接“不舒服/伤心/开心/害羞/痛苦/委屈/不安全/不被尊重/被忽视”等等。

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最根本的就是相互间产生的感受。

评判是用自己心里的主观判断,给对方贴标签。

评判常常以“你或他+怎么样”的句式开始,不说自己,只说他人。在评判的时候,一个人的感觉是很好的,因为他站在了一个充满权力的位置,永远不会犯错,自己内心的虚弱、无力、痛苦、悲伤都被掩盖。

这种感觉很吸引人,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很可能激起对方的反评价,为了维持那种美好的感觉,人们不得不继续评价,用更快的频率,更重的语气加强力量。

到这一步,再往下发展就是争吵了,从对一件事的攻击,上升到对一个人的本身的攻击。

来看一个例子。

刘姐对打游戏的丈夫吼道:“你整天就知道打游戏,也不知道帮忙做家务,这个破游戏有什么好玩的?我当初真是瞎了眼才嫁给你。”

丈夫听了一声不吭,手底下把游戏按钮按的死死的,鞋一脱躺在沙发上,换了一个舒服的姿势继续玩。

在一个平行时空,刘姐换了一个说法:“老公,我上班回来很累,还要一个人收拾家务,看到你躺在那打游戏,我感到很委屈,你可以帮我洗碗吗?”

老公乖乖放下手机洗碗去了。

刘姐两次表达传递出来的信息,让丈夫产生的体会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表达,刘姐实质是在用指责和抱怨评价丈夫。遭遇指责,丈夫即使知道自己不占理,也要继续对抗,以维护自己的自尊。

第二次表达,刘姐主要讲述了自己的感受。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她跟丈夫产生了一个情感上的链接,使丈夫可以从她的视觉去看待整个事情,跟她站到了一起。

亲密关系的发展,类似于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最初都渴望着“抱紧我”,希望爸爸妈妈抱紧我,希望爱上的那个人可以抱紧我,这是渴望融合的时期。

接着,又迫不及待挣扎着喊叫“放我下来”,想要脱离爸爸妈妈的怀抱,想要从爱着的人那里得到自我的空间,恢复至独立的状态。

每一段关系,都是从“抱紧我”到“放我下来”的螺旋式上升循环发展,每一次的“放我下来”时期都预示着亲密关系瓦解的可能,如果处理不当,那便是感情的终点,然而,如果处理得当,那这段分化时期将为两人的关系提供更牢固的根基。

一次次的螺旋上升,普通的亲密关系就可能成为激动人心的灵魂伴侣。

我们都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对方多理解自己。但感情是相互的,需要两个人用心经营,用爱守护。

美国小说家詹迪·尼尔森说过:“遇见灵魂伴侣的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你曾经住过的房子里——你认识那些家具,认识墙上的画,架上的书,抽屉里的东西。如果在这个房子里你陷入黑暗,你也仍然能够自如地四处行走。”

那是灵魂的高度契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是彼此最自然的状态。那也是在爱情中互相的成长,彼此都走在成为更好自己的路上。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治疗师心理测试恐惧症性取向思维反刍俄狄浦斯情结绿帽情结分院测试正念九型人格偏执型人格亲子关系自闭症负面情绪男人心理PUA产后抑郁症依赖型人格回避型人格智力测试心理学家反社会人格社交恐惧症焦虑自愈能力女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