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网上爆出某位微博大V有恋童癖,我们姑且不去研究这则新闻的真伪,但是关于恋童癖,却有一些家长们必须要了解的知识。
什么是恋童癖
恋童癖(pedophilia)在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也就是DSM-5中以恋童障碍(pedophilic disorder)这个术语出现,是指在性方面被儿童吸引。
DSM-5规定,这里的儿童一般是指13岁及以下的孩子。而要被诊断为恋童癖(或恋童障碍),个体必须年满16周岁,或者要比受害儿童大5岁的处在青春期晚期的青少年。另外DSM-5还规定,恋童癖者除了要在6个月以上的时间段内,对儿童表现出性幻想、性冲动或者产生了性行为之外,还必须因此引发主观上的明显痛苦或者人际关系上的困难。
如何识别恋童癖者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恋童癖,不一定得有受害者,因为对儿童有强烈的性冲动和性吸引也可以将其诊断为恋童癖。
有一些个体可能会公开揭露自己有恋童癖;但是也有一些个体可能会否认自己对儿童有性吸引,尽管有客观的证据表明他们对儿童有强烈的性兴趣,或者对儿童的性兴趣比对身体成熟的人更为强烈。那么对于这两种人,都是可以将其诊断为恋童癖的。
然而还有一类人,他们虽然对儿童存在性幻想、性冲动,但是这些并没有给他们造成主观的罪恶感、羞耻感,或者焦虑感,而且他们的生活功能也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并且有证据可以表明,他们从来没有将这种性冲动付诸于实践,那么对于这类个体,我们可以说他们有恋童的性取向(pedophilic sexual orientation),但不能说他们有恋童癖。恋童的性取向是伴随个体终生的,而恋童癖却可以通过治疗有所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否认被儿童吸引的人中,有两类人仍然可以被诊断为恋童障碍。其中一类人可能会否认对儿童有任何的性冲动或性幻想,但是却有证据表明他们曾私下与多名儿童有过性接触,尽管他们会声称这种接触是无目的的和非性意味的。
还有一类人,他们会承认之前与儿童有过性接触,但是却否认对儿童有任何明显的或持久的性幻想,并否认有主观上的痛苦。
有一些恋童癖者会对儿童进行虐待并强迫与其发生性行为,但是更多的恋童癖者会表现出友好、和善、温柔,让儿童对其没有畏惧感,并以“爱”的名义对其进行伤害。
而且有证据表明,不少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是儿童所熟识的人。
恋童癖是精神疾病吗
DSM-5明确指出,恋童癖是一种精神疾病。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即使个体符合恋童癖的诊断标准,他也并不满足法律意义上的精神疾病标准。因此当恋童癖对儿童造成伤害时,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恋童癖的患病率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12% 的男性和17%的女性报告小时候曾被成年人以不恰当的方式触摸过;另一项调查估计,美国遭到性侵犯的儿童在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125%,数量达到了33万名(Fagan, Wise, Schmidt, & Berlin, 2002)。
不过针对儿童的性侵犯(sex offender against children)并不等同于恋童癖。有一项研究表明,相比猥亵儿童,儿童色情作品(child pornography)是恋童癖的最佳指标。
这项研究涉及1995年至2004年期间在性兴趣和性行为评估上有问题的685名男性患者,结果发现儿童色情犯罪者对儿童比对成人有更强烈的性唤起,并且与针对儿童的性侵犯者、针对成人的性侵犯者和一般的性学患者不同(Seto, Cantor, & Blanchard, 2006)。
我们还不知道恋童癖在整个人口中的患病率,但是在男性人口中的患病率大约是3%~5%。而在女性人口中的患病率还很不确定,不过据估计要比男性的低。
而且有研究显示,儿童性侵犯者中约有90%的是男性,10%是女性(fagan et al, 2002; Suto, 2009)。目前,国内对恋童癖的调查研究还比较有限。
恋童癖的发展
恋童癖一般出现在个体的青春期。这与正常的成年人对另一个成熟个体产生性吸引的时期相似。但是要确认恋童癖第一次出现对儿童的性吸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在个体发育的青春期,我们很难将其与个体对同龄人的性吸引或性好奇区别开来。
恋童癖者通常报告说自己在小时候受到过性侵犯。但是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是未知的。
尽管对于恋童癖的病因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研究者却开始有一系列的发现指出恋童癖与一些脑结构和脑功能相关。
通过对刑事司法体系内外的恋童癖个体的测验,发现恋童癖与较低的智商(Blanchard et al., 2007)、较差的记忆测验(Cantor et al., 2006)、更高概率的左撇子(Cantor et al., 2004)、更矮的身高(Cantor et al., 2007)、更高概率的儿童时期脑部受伤所导致的无意识(Blanchard et al., 2002)等有关。
这些研究还发现,在个体出生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或多个神经特征能够引起或增加个体发展为恋童癖的可能性。
而在其他研究中发现,核磁共振的扫描结果显示,男性恋童癖者脑部的白质体积比控制组的更低(Cantor et al., 2008)。
恋童癖似乎与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当一个人同时患有恋童癖或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时候,他更有可能对儿童做出性侵犯。因此反社会人格障碍也是恋童癖者的一个风险因子。
如何保护孩子免受伤害
为了防止儿童受到恋童癖的伤害,我们在最后附上加州的检察官办公室(Office of the Attorney General of California)所提供的关于保护儿童以免受到恋童癖伤害的指南:
(1)告诉孩子,成年人与儿童进行性活动是错的。
(2)告诉孩子,他们可以与你谈论任何事情,尤其是与其他成年人有关的事情。如果孩子感到与你分享这些不是特别舒服,可以找一个值得信任的第三者让你的孩子向他吐露心声。
(3)要了解你的孩子平常都与谁一起。
(4)教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教给孩子用以描述自己私密部位的正确语言。
(5)保持对孩子的密切关注。要了解孩子的朋友,清楚孩子会去的地方和他人的家里。
(6)参与孩子的活动。作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你可以观察,这些成人在照顾孩子时是如何负责与孩子互动的。
(7)倾听你的孩子。要密切关注他们是否表示不想和谁一些或者不愿意去什么地方。这比性格的冲突和对活动或某些事没兴趣更有指向性。
(8)注意是否有人对你的某个孩子或者所有孩子投入大量的关注并开始给他们礼物。要找时间和你的孩子聊聊这个人,并找出此人这样做的原因。
(9)告诉孩子,他们有权利拒绝任何他人给予的不受欢迎、不舒服或者令人困扰的接触和行动。如果发生这样的事,鼓励他们立刻向你报告。告诉他们你会帮助他们,他们可以和你说任何事情。
(10)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保持敏感。鼓励他们交流,并成为一个积极的倾听者。
参考书目:
[1]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ifth Edition
[2]《变态心理学:整合之道》(第七版)【美】Barlow & Durand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3291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07498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3786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481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0639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