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心理学
作者:看见心理 2021-06-03 16:02:08 心理百科

躺平心理学

最近,一篇《躺平即正义》的帖子突然火了。

躺平的老哥,在帖子里分享了自己的低欲望生活:一年只工作1-2个月,每月花销控制在200以内。

躺平心理学

豆瓣网友将这名老哥奉为“躺平学大师”,还专门开设了话题#我的“躺平”哲学#,让各路年轻人齐聚分享躺平经验。

可没成想,年轻人的这种自我调解方式,却被某媒体大力抨击:

如果一遇到压力就喊“内卷”,一遇到挫折就想“躺平”,我们又怎能改变人生呢?

躺平心理学

看到作者的愤慨批评,我不禁暗笑:这是根本没有看懂年轻人的“躺平心理学”啊。

躺平心理学一:动不动就喊“躺平”,是我的解压大法

去年,李雪琴参加腾讯一档访谈节目,主持人质疑“年轻人躺平”的现象。

躺平心理学

她直接回怼:我觉得大家有目标,只是通过外在形式上的丧——“什么都不想干”、“干脆躺平算了”,来放松紧绷的精神。

躺平心理学

这个对话,不禁让我想起经常发生在父母和孩子间的一个场景——

小孩紧皱眉头、哭闹着喊:我不想上学了。

这时大人就会非常紧张、严肃地回应: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你不读书以后怎么考大学、找工作?

听到这样的回答,小孩往往会更大声地吵闹:我就是不想上学!

因为大人只注意到了话语的表面含义,却没有读懂小孩真正渴望被看见的内心感受:我真的好累啊,我好想发泄一下啊。

其实,他们知道怎么做对自己才最好,但他们也十分希望心底的负面情绪能被看见和允许。

对于年轻人来说,喊“躺平”口号也同样是一种帮助自己舒缓焦虑、应对压力的方式。

工作上的任务扑面而来时,我们常常会感觉十分担心:我究竟能不能做好?万一搞砸了怎么办?到时要怎么面对领导?

带着这种焦虑的我们,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在事情本身,更难把任务完成好。

可当我们丧了吧唧地想:要是彻底搞砸了,大不了我就回家躺平,当一条咸鱼也没什么不好。

这时,内心的不安反而能得到极大程度地缓解。

心理学上,也有这样一种类似的应对压力的态度,叫“防御性悲观主义”——

使用这种态度的人,会忍不住在头脑里勾勒出所有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如,李雪琴在参加脱口秀大会时就总是这样一幅蔫蔫的样子:

躺平心理学

躺平心理学

但是这种负面担忧,反而让他们专注于去思考我可以做些什么来防止糟糕后果的发生,而非彻底陷入焦虑情绪中。

《最人物》对李雪琴的报道中就提到:

李雪琴参加比赛前,找了首席编剧程璐要来一本晦涩难懂的《手把手教你说脱口秀》。

花了2天时间看完,提炼要点,还认真做笔记。同时还把脱口秀大会第一季重看一遍。

在动不动就喊“我啥也不行”这种躺平姿态的背后,是她为了避免淘汰,采取的积极行动。

所以,别再对“年轻人动不动就喊躺平”大惊小怪了,他们只不过是在用一种非常规的心理调节方式帮助自己释放压力、找到新的出路。

躺平心理学二:直面“躺平”欲望,探寻想过的人生

当我们心底不时冒出“我真的好想躺平”的声音时,你是怎么应对的呢?

《内在动机》中提到过这样两种自我——虚假自我和真实自我,有不同自我的两类人会采取完全不一样的态度:

拥有虚假自我的人,常常说“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我应该做什么”。

他们会接受外界强加的标准,期望成为能被社会认可的人。

所以他们在面对渴望躺平的声音时,很可能会粗暴地压制:我必须继续坚持,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每日人物》曾采访过一名决定留在大厂的实习生,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是时代的潮水。我们的前辈、同学和后辈都在大厂或将要去大厂工作。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不满,别人都在坚持,你也不应该退却。

而拥有真实自我的人,不会被社会标准所绑架。

相反,他们会去仔细倾听内心的声音:为什么我想要躺平?现在的工作,哪里出现了问题?

毕竟,没有谁希望过一种毫无价值的人生。如果这份工作能让我们感受到价值和意义,有谁会真的选择躺平啥也不干吗?

所以,当我们想要躺平放弃时,恰恰就是身体在提醒自己:你应该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了。

我有一个朋友,毕业后就进入了一家知名外企,听起来前途一路向好。

但刚工作2年,就陷入了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忙碌中,每天都身心疲惫,只想躺平。

可是,他总跟自己说:

从名牌大学毕业、进入知名外企,这是十分符合世俗评价标准的安稳选择。

而且,薪资和职级都能随着年限提升,只要继续坚持,就能在10年后过上“成功”的人生。

要是转去喜欢的行业,不仅薪水降低、涨幅有限,还很难面对家人和朋友不解的眼光。

你说,这时他应该压抑不满、留下来继续为所谓的成功奋斗?还是重视内心的“躺平”信号,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呢?

最后,在经历了快半年的内心斗争后,他终于鼓起勇气离职转行。

换了新的工作后,每天上班不再步履沉重,想要“躺平”的欲望也逐渐消失,因为他惊讶地发现:我竟然真的既能做喜欢的事情,又能够谋生了。

尽管工资不如以前、新的工作也免不了有压力,可他也真真切切不想再回到那个只为金钱卖命的处境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直面内心对“躺平”的渴望,因为生活的负担和世俗眼光的压力,没有那么容易挣脱。

可是,当我们看到那些坦荡躺平、听从内心的年轻人时,更应该做的是鼓励。

毕竟,他们是真正知道想要的人生并且敢于奋力追求的人。

躺平心理学三:你奋斗你的,让我躺我的

我想,让很多年轻人感到费解也很生气的一点是:

我躺平我的,也没碍着你奋斗,凭什么用你的那套人生观来贬低我的生活方式——

“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奋斗始终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

今日心理作者Steven Stosny博士认为,批评和指责是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

如果别人的行为、态度与我们不一致,我们并不会因此批评他人,除非我们觉得别人的选择冒犯到了自己。

也就是说,一些人之所以抨击“躺平”,可能是因为嫉妒有人做了自己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

我还在为了成功和幸福努力奋斗,凭什么你们年轻人动不动就想躺平,甚至还有人真的不工作每天自由自在地活着。

这也太不公平了吧,你必须站起来继续奋斗,这样我心理才能平衡啊。

电影《轻松自由》就恰到好处地讽刺了这种心理:

男主塞巴斯蒂安博士毕业后,并没有像绝大多数人那样选择工作。

恰好相反,他靠低保生活,每天就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发呆、看书、吃饼干。

没想到,竟然被路过的上班族投诉:他的闲散影响了别人。

躺平心理学

可这种对躺平一族的愤怒,不正好说明了他们选择奋斗并非出自真心吗?

如果是自己心甘情愿地想要过一种奋斗的生活,别人是躺平、坐着、还是斜靠着生活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选择躺平的人,只是跟随自己的内心生活,却被推崇奋斗的一派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俯视贬低。

人类学家项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提到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位研究生毕业后,去麦当劳应聘。

面试官看了他的学历之后,第一句话就问:你有没有考虑你父母怎么想。

项飚认为,这句话问得很重,不是说你这个书都白读了,学费都白交了,直接是牵涉到情感问题和道德问题,好像硕士毕业去麦当劳应聘,是一种对父母辛苦付出的背叛。

可一个真正好的社会观念里,不是想奋斗的人可以奋斗,想躺平的人可以躺平吗?

为什么一个想要退出竞争的人,连基本的尊重都不配拥有?

我相信,那些想要或已经躺平的年轻人,从未真的想浑浑噩噩、庸碌无为地活一生。他们真正想要的不是躺平,而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生活。

反倒是那些振振有词的批评者,不仅从未尝试理解年轻人的心声,也根本不相信人本身向好的渴望。

如果人的拼搏被社会观念与舆论“胁迫”,那它导向的,一定不会是公平与幸福。

而是类似于马克思曾经描述过的劳动异化状态: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旦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异化的劳动,仅仅是为了生存的牺牲与折磨。

奋斗有理,但躺平无罪。

如果躺平不被允许,奋斗也永远不会出自真心。

躺平心理学

作者:苏小菲 / 编辑:黑羊

本文为公众号【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原创。治愈和成长,都始于看见。在这里,看见你的心理与生活,看见你内在生长的力量。

References:

[1]爱德华·L. 德西 / 理查德·弗拉斯特. 内在动机[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2]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anger-in-the-age-entitlement/201404/whats-wrong-criticism

[3]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defensive-pessimism/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职业价值观回避型人格社交恐惧症叛逆期心理健康心理树洞产后抑郁测试正念恋母情结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学思维反刍哈利波特情绪管理焦虑症爱情挽回强迫症易怒症负面情绪心理医生恐惧症心理学家无性婚姻绿帽情结职业性格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