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焦虑与死亡提醒效应
作者:岩心 2021-05-25 16:52:36 心理百科

近日,甘肃马拉松“夺命跑”事件让很多人知道一个词“失温”,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大自然与人之间的斗争。21人遇难的消息让我们发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终究是个弱者,要做好对应对恶劣环境的防护,而不是准备不足地靠勇气跟天斗。

同时,这一事件更多警醒人们的是死亡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刚才还在朋友圈看到他的信息,转眼他却消失不见,留下家里的老小,留下挂念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周围大众的缅怀,这不免引起周围的人以及大众对于“死亡”的焦虑

死亡焦虑

在《拒斥死亡》(1973)中,人类学家Becker论述了人类生命中生与死的必然性和矛盾性,他认为由此构成的存在悖论使人类会对死亡产生焦虑,人类的这种特有体验从根本上造成了人类的基本行为区别于其他动物,是讨论物种进化和社会心理时不可或缺的内容。

1886年社会心理学家Greenberg等人在其研究中提出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认为尽管造成人类焦虑的因素众多,但是死亡导致的焦虑感是其中最为根本的一种。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始本能,需要对由于死亡威胁带来的焦虑进行控制,会通过特定的方式途径对这种焦虑进行防御。

死亡焦虑与死亡提醒效应

人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死亡焦虑

恐惧管理理论的三种基本假说

1、焦虑缓解假说

焦虑缓解假说(The Anxiety Buffer 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是,个体在意识到死亡带来的威胁时,必然会产生对死亡的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情绪,人类所独具的心理防御机制通常会立即得到启动。例如,得知身边有人因意外死亡时,人们通常不会认为这种意外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忽略了意外的概率是均等的,这是一种否认的防御机制。除此之外,人们还有可能采取转移、歪曲等防御方式来缓解死亡焦虑。例如人们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而产生的对保健品的偏执、对求神拜佛的迷信等。上述行为都在短期内缓解了人们对死亡的焦虑,有研究将这些防御方式称为近端防御。

2、死亡提醒假说

死亡提醒假说(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认为,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某些事件或事物,会唤起个体的死亡意识,称为死亡提醒(Mortality Salience, MS)。由 MS 引发的对死亡的焦虑被认为是个体所有焦虑的根本来源。然而人类并非时刻处在这种焦虑状态中,是因为人在潜意识中会通过一些方式对死亡焦虑进行防御,从而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这种潜意识中的防御能够实现个体长时间地稳定地不受死亡焦虑的困扰的需要,被称为远端防御。个体文化世界观和自尊是远端防御的两个主要途径,后来亲密关系的寻求也被认可为是远端防御的第三个途径。

3、死亡想法可及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远端防御已经被证实可以缓解死亡焦虑,因此所有对个体所维护的文化世界观或自尊造成破坏的因素将会使得死亡想法可及性(DTA)的升高而可能导致个体重新体验到死亡焦虑(Becker, 1962),但并不仅限于自尊或文化世界观这两种特定的途径,个体还会通过亲密关系以缓解死亡焦虑,并且依恋类型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安全型依恋者在死亡提醒之后更倾向于寻求亲密关系的支持,而焦虑回避者在死亡提醒后则更不愿意与他人构建亲密关系。至此,文化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被广泛认可为是远端防御的三种途径。

死亡提醒效应

人们在很多种情境下都很容易意识到死亡必然会发生这一事实,每当这时都可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这种情况发生时,个体会首先采用近端防御与之对抗。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个体而言,尽管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威胁,却并没有时刻陷于死亡带来的焦虑中,而是仍然能够身心正常地生活,显示出了一种相对一致的适应性。这是由于个体还会采取远端防御的策略以维护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平衡。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死亡提醒效应(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指个体在收到死亡提醒后更加强烈地捍卫自己所认同的世界观或寻求实现某些与自尊紧密相关的价值标准的现象。

最早广受认可的远端防御策略是寻求文化世界观认同以获得意义感,以及通过提升自尊水平以获得价值感。文化(比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所独具的超自然特性,能使人们获得超越死亡的感知。文化对管理死亡焦虑的价值本质上在于文化具有超越现实的虚拟力量,具体而言,大多数人是倾向于对自己所处社会的主流文化世界观保持认可态度的,认为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是正当的,通过维护自己所认同的文化价值,人们会获得一种意义感,即自己认可的文化观念得到维护能使人们获得意义感。自尊则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感受和评价,可以认为是人们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体会。强大的自尊系统能使个体免于过度焦虑所带来的伤害。

文化世界观和自尊作为远端防御的两个主要途径,二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具体而言,死亡提醒效应在自尊因素上主要表现为:高自尊者会比低自尊者更倾向于成就自身的社会价值以实现意义感,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与观念一致的其他社会伙伴一起交流和共享彼此所认同的观念,以此来实现对死亡焦虑的成功处理,并且保持生活状态的相对平稳。反之,低自尊个体往往无法满足主流文化价值标准,进而在处理死亡焦虑时显得更无力。

日本有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一位写反日本文章的作者和一位写亲日本文章的作者,被试在受到死亡提醒后,会对前者持更强烈的批判态度。被试还在行为决策方面发生了偏向,在商品购买中,受到死亡提醒后的被试相较于低级低价商品而言,对那些高级高价商品显示出了更强烈的购买意愿。死亡提醒效应强化了个人价值维护的需要和个体对世界观的防御(Heine et al., 2002)。

死亡提醒后并不会立即出现死亡提醒效应,即由于人们在受到死亡威胁时会首先采取一些不合理认知来抑制死亡焦虑,这个时期自尊、世界文化观和亲密关系等远端防御机制均尚未发挥缓冲作用。但是近端防御无法完全抵御死亡带来的焦虑,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延迟,死亡想法从意识中心进入潜意识后,远端防御才开始发挥作用,死亡提醒效应随之产生。

摘自文献《死亡提醒效应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影响》李雪璐。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自卑心理治疗师焦虑症心理测评系统情绪管理心理效应产后抑郁测试社交恐惧心理健康依赖型人格障碍自闭症咨询师洁癖自愈能力心理测试分院测试九型人格爱情挽回源码外貌焦虑思维反刍叛逆偏执型人格易怒症回避型人格MB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