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与暴力犯罪的成因与临床特征
作者:珞家研心 2020-09-12 11:48:28 心理百科

四月中旬,大学生范某虐猫事件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其背后更大的虐猫虐狗群体及其黑色产业链也逐渐走入公众的视线。而近段时间以来,以杭州男子谋害妻子为代表的恶性案件也引起了网民热议。本期我们来简单介绍反社会人格与暴力犯罪。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全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研究中最早被公认的重要类型之一。该类人格障碍对他人的生活、社会安定多有扰乱,甚至置法纪于不顾,因此常造成社会危害。

“反社会性人格”常见的临床特征:

1.缺乏做人的良心与道德感

该类患者表面上常给人真诚善良的假象,但实际上无法理解和接受道德的价值,对于他们而言,口头上高谈道德与实际上蝇营狗苟可以并行不悖。

即便其谎言与骗术被人戳穿,也不会感到羞耻,他们虽然会在口头上表示歉意和改正,但事后依然我行我素,缺乏内疚感、悔恨感、同情心与羞耻心。

反社会人格与暴力犯罪的成因与临床特征

2.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

该类患者通常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集体利益,对他人乃至亲人都漠不关心。

具体表现为:不能维持长期工作/学习,经常旷工/旷课;不讲信用,不可信赖;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问题,遇到困难或挫折,总是推卸责任、诿过于人,为自己开脱;甚至不愿承担类似于抚养子女、赡养父母这类社会义务。

3.生活无计划,人生无目标

该类患者往往“今朝有酒今朝醉”,行为举止往往只凭一时热情或偶然动机,不考虑、不顾忌行为可能的后果。只要能得到短暂的满足与愉悦,便毫不顾及长期目标。

即便受到惩罚,也总会在口头上表示沉痛与悔改,但只是为了骗取饶恕与宽容。在教养所和劳改场中服役的犯人中,所谓“九进宫”、“十进宫”者,多属此类。

反社会人格与暴力犯罪的成因与临床特征

4.行为模式倾向于冲动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反社会型人格患者由于缺乏良心和道德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往往出于个人好恶情绪或偶然的动机而突然地、冲动地行事,而且倾向于采用毫无悔意和冷酷无情的暴力来发泄冲动。

他们不仅胁迫那些偶然相识的人,也会胁迫熟悉的人、朋友或家人。尤其男性患者较为经常地对他人暴力相向。这些行为往往构成对社会伦理道德和法纪的冲击与破坏,但并不属于那些有计划的、职业性的罪犯。

反社会人格与暴力犯罪

由于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着上述行为,因此该类患者与暴力犯罪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性较高。而且其暴力相向的对象通常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升级”趋势(譬如从虐待玩具娃娃,到虐待动物,最后发展至对人实施暴力犯罪)。

反社会人格型暴力犯罪者即便平时可能隐藏地十分完美,但往往有些劣迹是无法掩藏的——例如虐待动物的行为往往无法逃避所在社区的人的眼睛,这往往可以作为辨识反社会型人格患者的标志。

反社会人格与暴力犯罪的成因与临床特征

反社会人格的成因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因素中,除了遗传、病理等生理因素外,早期教育与家庭因素的影响尤其重要。早年强烈的精神创伤往往给儿童人格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研究资料表明,人格障碍患者中很多人在生活早期遭受较为严重的创伤,如格里尔(1964)的研究显示,他研究的反社会人格患者中有60%在儿童期失去双亲之一,对照组则只有27%。

家庭关系不和谐及父母不良行为都会对儿童人格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不合理的教养态度也是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之一。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和疏远、粗暴和凶狠、过分严厉与苛求、放纵溺爱、不加管教等;或父母对孩子要求规范不一致,如提供奖惩时反复无常等。

这些行为使孩子缺乏可以仿效的楷模,既难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也无法发展出自身明确的自我统合感。警方的司法实践也证明,暴力犯罪与早期教育和家庭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较多的暴力型罪犯在早期遭受过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约翰·道格拉斯所著的《动机剖析》一书)。

美国学者怀尔兰特(Waillant,1974)曾指出,对反社会人格患者进行不住院的治疗是注定要失败的,即便是一对一(如每周晤谈几次)的治疗关系也难以奏效。

最有效的方法似乎是在行为可被限制的环境中,以团体成员的关系进行治疗,这样既可提供学习关怀别人的机会,也可提供被同伴接纳的场合。

参考文献:

1.张伯源,《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约翰·道格拉斯,《动机剖析》,海南出版社.

3.陈哲,《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早期危险因素及执行功能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冥想恋母情结亲子关系叛逆期职业价值观原生家庭自愈能力九型人格抑郁症测试心理医生自卑心理源码性取向心理测评MBTI心理健康爱丁堡桃花运恐惧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爱情挽回人际关系治疗师绿帽癖亲密关系恐惧心理弗洛伊德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