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说内心强大的孩子都会做这7件事
作者:刘超雄 2021-03-29 19:23:58 成长心理

平常我在手机上打开Google的App,都会收到Google自动推送的帖子,有时政新闻类的,有生活美食类的,也有育儿教育类的,如果我不是很忙,一般都会浏览一下,也许会有感兴趣的话题。

前几天我在Google首页的信息流里看到一篇文章「A psychotherapist says the most mentally strong kids always do these 7 things - and how parents can teach them」,意思是:心理治疗师总结了内心强大的孩子具备的7点特征,文章的作者是Amy Morin.

我好奇地点进去看了看,觉得作者讲得很好,忍不住和大家分享。

说到「内心强大」,不只是教育孩子,这也是成年人要修炼一辈子的事情,只是我们都知道,「成年」和「童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人成年以后内心的很多脆弱,大多和童年时期的经历,和被对待的方式有关。

比如童年经常「被否定」,「被忽视」,被教育「要忍让」,「要懂事」,成长的过程中缺少「赞美」,「鼓励」,「关注」和「爱」,成年后就更容易自卑,自弃,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美好的东西。

或者因为极度渴望爱和关心,面对感情的时候容易受到欺骗,就好像冰雪奇缘里的妹妹安娜,对吧?这种自卑还有可能演变成折磨自己的嫉妒,等等。

又比如小时候一贯地被大人的权威打压,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想法,长大以后往往更加叛逆和出格,我想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年以后我们就不能改变,完善,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这种改变和修炼,可能更难,更痛苦。

所以做为父母,我想我们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一定是早早地在他们的心灵里种下一颗内心强大的种子,而不是自卑脆弱的种子。

作者提到的这几点,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教给孩子的,也不是我们看过一篇文章就能马上做好的,但是只有首先意识到,从认知层面接受这样的价值观,才能够让价值去指导行为。

我分享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在于此,育儿育己的共勉。

1、自我赋能(They empower themselves)

内心强大的人懂得「自我赋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谓的「自我赋能」,直白一点讲,就是能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在有外界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给自己打气,让自己不被负面情绪吞噬,重新回到积极的,正确的,理智的轨道上来。

好比我每天要陪孩子,要辅导学习,要操持家里的大小事情,还要顾着公号更新,开团的细节,和品牌方的沟通等等,经常会有压力爆棚的时候,这时「自我赋能」就特别重要了。

我会告诉自己,要冷静,把事情理清楚,一件一件地去做,一定可以做好的!

只这一句简单的「一定可以做好!」,就是对自己最有用的心理暗示,如果我没有这样自我调节,自我赋能的能力,那生活和工作就是一团乱麻了。

这样的自我赋能能力,孩子也可以有,也应该有。

我觉得这样的能力,首先来自于父母给他们的赋能,孩子在接受父母赋能过程中,会慢慢地形成「自我肯定」,这种自我肯定就是自我赋能的基础。

好比弟弟练习自主阅读的时候,有时候连续碰到不会的单词,就会很气馁,赌气地说,这太难了,我要换一本书!

我会告诉他,可能这本书里有一些句子生词多一些,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只要你不着急,慢慢地,一个一个地去解锁哪些单词,你最后都会做得很好!

等到顺利地读完了,我会再一次去强化这种「肯定」:你看,你说了你可以做好的吧,是不是?下次碰到有点难的内容,你也只要这样耐心地解锁,一定可以读好。

这个过程中我做了什么呢?1、一句明显的,简单的,给予肯定和鼓励的话语。2、帮助他,或者只是简单地陪伴他解决问题。

3、事后及时地再次强化和肯定。

除了具体到某一件事情,平常也可以和孩子约定一句自我肯定和自我打气的话,这句话要简短有力,to the point.

比如我们经常告诉姐弟俩:I can do it, if I put my mind to it.

一个人如果经常给自己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句话怎么说的,哪怕是谎言,说100遍也成了真理,对吧?

心理学家说内心强大的孩子都会做这7件事

2、适应变化(They adapt to change)

这个世界充满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所以「适应变化」是对现代人心理素质最基本的要求了吧。

我们越能适应变化,根据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对成人来说,这种变化可能是时代的变化,行业的变化,工作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家庭中的变化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成年人面对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他们还要面对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变化,比如新的学期有新的老师,新的朋友,好朋友搬家,宠物去世... 很多在我们眼中的并不是那么重大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却是天大的事。

我觉得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一部分是天生性格和气质决定的,更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给予的「安全感」,或者说长期以来得到的「情感支持」。

一个安全感很足的孩子,一个总是相信自己被无条件爱着的孩子,我相信她对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能更好的应对和适应。

我自信地认为,姐弟俩都是很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们很少为着什么事情或者变化而长时间地焦虑不安过。

去年一整年因为疫情,他们不能去学校,不能见好朋友,基本上每天都宅在家里,这是生活上很大的变化。

但他们适应得很好,很快就找到了新的,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每天该干嘛干嘛,自娱自乐,逍遥快活得很。

当然,生活中有些变化远比「不能去学校,不能和朋友玩」大得多,比如家庭成员的离世,这个时候就需要大人做得更多了。

《全脑教养法》中提到了「Name it to tame it」,就是说面对大的情绪波动事件时,不管是愤怒或者悲痛,不要去压抑,回避,隐藏自己的情绪,把它包裹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是不可取的。

相反,我们要和孩子去谈论它,谈论发生了什么,谈论自己身体的感觉,谈论心里的感受,用精准的词汇给这种感受(feeling)命名,你感到难过,生气,失望,紧张,害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回忆,描述,谈论的过程(这就是name it),可以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情绪,从而缓和情绪的冲击(这就是tame it,tame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驯服情绪带来的冲击)。

总而言之,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安全感」,是我们给予孩子的「情感支持」,这就是孩子应对变化的盔甲。

心理学家说内心强大的孩子都会做这7件事

3、懂得说「不」(They know when to say no)

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可以说「不」,这多多少少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一部分。

也许有不少人,在面对来自朋友、同事、长辈、爱人的请求或要求时,会不好意思说「不 」。

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的文化,甚至整个东亚文化,从小教给我们的和期待我们的,还是隐忍,顺从,孝顺这些居多,强调个人和个性,这并不是我们文化中的特色。

越长大,越是经历过人和事,我们也越知道懂得说「不」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抵御伤害的能力。

它意味着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能力。它意味着做选择的能力。它意味着把有限的时间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它意味着坚守本心,做自己的能力。......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我可以说「不」,这首先要求父母真正做到倾听和尊重。

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我们应该去倾听,而不是因着大人的权威,将我们的观点和偏好强加给孩子。

如果孩子对父母尚且不能说「不」,我们又怎么指望她能对别人大胆地说「不」呢?

我最近刚分享了姐姐学钢琴的后续故事,这正是一个关于尊重的故事,错过的朋友可以看看:停了好久的钢琴课,姐姐自己又想学了,这也让我想明白了几件事

「尊重」和「爱」一样,不能流于口头,是要付诸行动的。

心理学家说内心强大的孩子都会做这7件事

除了「尊重」,还有几件重要的事儿。一个是当孩子面对霸凌时,我们要成为他坚强的后盾,这一点很多育儿文章都讲得很细了,我就不再赘述。

另外一点也许我们平常没太关注,那就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对孩子说「不」,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呀!

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当然要坚定地说「不」。

更重要的是,哪怕面对孩子「合理的要求」,我们也可以说「不」。

虽然我是妈妈,你是我的孩子,但那也并不代表我要无条件的满足你的一切需求,我有时候也可以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姐弟俩让我陪他们玩娃娃屋,玩卡车,玩躲猫猫,可我当下并不想玩,我想看书,我想刷会儿手机,我想放松一会儿,或者我根本不喜欢某个游戏。

我可以告诉他们:对不起,妈妈现在不想玩,你们先自己玩吧,也许下次妈妈可以陪你们玩。

最后一点,有时候我们要帮孩子分析做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

我们生活的世界,物质很丰盛,选择很多,但是没有谁可以做所有的事情,没有谁可以拥有所有的东西,任何事情都有机会成本,我们需要有所选择。

做选择就意味着要对某些人,某些事说「不」。

零花钱买了零食就不能买玩具,兴趣班选了舞蹈就没时间踢球,周末去了同学的生日会就不能全家一起去公园...

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看到做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学会自己分析,然后做出选择。

懂得说「不」这一点花了不少篇幅,也是因为这是我们的一个「短板」,希望它以后不再是我们的孩子的「短板」。

本来要讲7件事,结果发现才讲了3点就已经写了3500字了,那剩下的4件就留到续集吧,我们先好好消化这3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转发分享,记得持续关注,你离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还差4件事哦!

最后,这周三开团RCC高频词套装,包括原版高频词教材读本,单词闪卡,配套游戏,以及可擦写板,真的是豪华套装,太值了,一定要按时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强迫症心理健康洁癖自愈能力性取向智力情商测试弗洛伊德人际关系原生家庭社会心理学叛逆心理测评思维反刍PUA绿帽癖心理恐惧症抑郁症测试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聊天九型人格桃花运外貌焦虑九型人格分院测试MBTI测试自卑心理亲子关系双向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