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15岁少女为何能在弑母之后,如此冷静的藏尸。究竟是天性如此,还是后天形成?
近些年来,这样的新闻实在是越来越多了。
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自卑的母亲和完美的儿子
加拿大亚裔女孩买凶杀害父母,反社会的女儿有多可怕
这些案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极其严苛,稍有不如意就各种语言暴力甚至身体暴力,于是孩子们长成了畸形的人,要么就是反抗,要么就是自杀。
今天我们不想讨论这些案例本身,而是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背后心理成因,也就是“犯罪心理侧写”。
是什么导致人犯罪?
罪犯身上的共性有哪些?
教育方式会不会影响青少年犯罪?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贫穷会滋生罪恶吗?
只有真正了解清楚犯罪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其隐藏的犯罪动机和反社会人格,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犯罪行为模式,才能更有效地打击犯罪、预防犯罪与罪犯改造。同时,也是为了引起自身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01、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庭教育只是一部分因素,但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处事风格。
其中,忽视型教育方式与反社会行为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
02、反社会人格都是连环杀手?
与大众媒体渲染的形象不同,反社会人格患者并不是每一个都像小丑那样,拥有超高智商,随意把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想杀死谁就杀死谁。和所有人格障碍一样,反社会的性格缺陷和人际不适也是分程度的。
反社会程度较轻的患者
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屡次犯罪,常常伴随毒品与酒精问题,成年后挣扎于贫困与暴力之中。
反社会程度较重的患者
可能会是事业上非常成功、社会上非常受欢迎的人。因为他们情感淡漠,无法体验情绪和感受,所以常常仔细观察周边人的情绪变化、思维模式,与人交往时会表现出超高情商。又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责任感,缺乏愧疚心,所以擅长骗人和伪装。在亲人和朋友的眼里,他们就像冰山一般,冷漠无情。
明明参与了、经历了,却又像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总能看透一切、置身事外,不为所动。
这种“冷漠无情”特质能预测孩子的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多动症、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
03、虐猫的人会不会虐童或家暴?
▲ 胆小勿看
研究生虐猫、高材生虐猫,虐杀动物还有产业链!种种新闻在挑战吃瓜群众的底线。为什么有些喜欢虐猫?虐猫到底是违法行为,还是仅道德问题?这些我们暂不讨论,只能告诉大家:虐待动物确实能体现一个人的“冷漠无情”特质。
研究发现,虐待动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缺乏共情、暴力倾向。但虐待动物不是唯一的预测暴力的指标,可它确实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
“虐待动物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发泄情绪的手段;欺凌弱小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快感;它确实是一种警告……”
虐待动物是严重心理问题的一个预警,容易发展成对人类的严重暴力犯罪。那些无缘无故虐待动物的人,可能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心理变态者”。他们可能毫无同情心,认为世界应该按他们所希望的那样为他们服务。
04、贫穷易滋生犯罪?
不完全正确。贫穷与持续的暴力犯罪确实有密切联系,但并不意味着贫穷就一定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犯罪。
贫穷往往伴随着资源的不平等、不安全的生活条件、歧视、种族主义、家庭破裂、失业、社会孤立和社会支持。
生活在缺乏社会支持、缺乏资源和缺乏机会的环境中,使得一些父母很难避免对他们的年幼的孩子进行严厉和不一致的管教。
所以,生活在贫穷环境下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受害者,也更可能成为罪犯。
05、究竟是什么导致人犯罪?
(一)心理风险因子
缺乏共情、冷漠无情特质、虐待动物(非人化)、认知或语言有缺陷、智力低下、多动症、品行障碍、对立违抗。
1、缺乏共情
没有同理心的人最容易犯罪;经常打架、斗殴、犯罪的人似乎很难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经常虐待动物的人往往缺乏同情心,漠视人性;冷漠无情特质是判断精神变态的核心要素。
2、认知和语言障碍
认知和语言上有缺陷的孩子,往往不受小朋友欢迎,容易遭受霸凌,以及老师的消极看待。由此便增加了孩子的挫败感和反社会行为的风险。
3、智力缺陷
低智商不会直接导致犯罪,但是智商低的孩子容易遭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偏见和歧视,种种压力容易增加犯罪风险。
4、行为障碍(多动症、对立违抗和品行障碍)
这类患儿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所以更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二)家庭风险因子
出身单亲家庭,缺乏关心和父母监管;专制、纵容的教养方式,曾遭受家庭暴力、情感上的虐待;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或成瘾行为。
(三)社会风险因子
贫穷、成绩差、从小被排挤、小时候没人看护、下课后没人照管、接触社会混混或犯罪少年。孩子在小时候经历的社会风险因子越多,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就越大。
为什么国家会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对青少年犯罪采取减刑、再教育措施?
因为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主观思维的可塑性很高,心理矫正的概率也很高。如果对未成年罪犯采取严厉措施,更容易加深他们的反社会心理,从此走上一发不可收拾的再报复社会道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所以全世界在面对青少年犯罪这件事上,大多是采取“宽恕”的态度。
为什么他们会成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成长为一个“万恶不赦”的噩梦?天性的成分有(大脑损伤、反社会人格、缺乏自控能力),来自家庭、社会和同伴的影响也有。
未成年犯罪频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要呵护好每一个孩子,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塑造更健康的心理、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资料:《犯罪心理学》,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2358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1427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004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6545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2556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