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和心理职业成长之路
作者:唐登华 2021-01-21 12:34:38 成长心理

我出生在湖北农村,父亲在家排行老三,小时候过继给我爷爷。我爷爷有五个女儿,爸爸是爷爷唯一的儿子,我是长子,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小时候我比较受重视,因为比较受宠,所以从小自由地成长,思想上没有受太多约束。

我专业的发展以及人生经历有两个重大转折,第一个就是上大学。因为小时候受宠,所以贪玩,不用功学习,初中成绩不好被留级,我碍于面子不想再念书。后来我妈妈找到村里的熟人,他是学校教导主任,让我恢复上学,再上学后我就不得不好好学习,没想到成绩越来越好,顺利考入大学。

我是村子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学生,实现了家庭的梦想,这让我在以后的发展中少了一些功利性,更多地尊重自己的兴趣,多了一些好奇的空间。后来我考到北京医学院,这在湖北省是比较好的报考学校,这是我专业的第一个转折。

第二个转折是走向心理治疗之路。刚到北京上学时,第一学期成绩还不错,有点儿骄傲,所以就不认真学习了。有一次,哲学课考试没及格,需要补考,要补考就不得不好好学习,结果没想到学习中发现哲学很有意思,对人的精神、意识和生命的本质、精神心理现象、灵异现象和特异功能都很好奇,于是看了大量的哲学和心理学书籍。那时候我还写过关于自己的梦的日记,大学还没毕业就写了4万多字对自己的探索——我是什么、我是谁、我的精神是什么。现在想起来,虽然很不成熟,也很幼稚,但对我启发很大。

我大学学的是医学专业,毕业的时候要全国统考,因为成绩很拔尖,所以有了更多的留校后选择专业学科的机会。由于对精神和心理特别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比较冷门的精神科——一个不被别人看好的学科。

我的父母和家人很支持我,虽然他们并不理解也不太懂,但却给了我很自由的选择空间。择业之初有一些迷茫和冲突,因为我对心理治疗感兴趣并且对它充满了希望,但上班以后的工作氛围都是生物学的。

住院部的病人都是重度精神病人——精神分裂症和重度情感性精神病等,基本治疗手段以生物学为主,包括精神病药物、电休克以及胰岛素分泌治疗等,所以我们这些精神科医生更准确的头衔是“生物性神经科医生”。因此,只要会药物手段和物理手段就可以成为很好的精神科医生。所以当时有个玩笑,我们被叫做“盐酸氯丙嗪医生”,因为主要的抗精神病药物就是氯丙嗪。3个月就可以培养一个精神科主任医师,因为就那么几种病和药,思路很窄,所以我们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

我当时觉得很冲突,因为这跟我的兴趣爱好差得比较远。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工作给我打下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对我帮助也很大,尤其是让我深深认识到很多精神活动有它的物质基础。比如,精神分裂就跟我们大脑神经递质多巴胺功能的亢进有关。幻听是人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听觉体验,正常情况下,声音通过刺激耳蜗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神经,听觉信息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时候是通过神经递质多巴胺,有外界刺激进入多巴胺才能释放。多巴胺释放后下一个神经元才能接收到信息,但当多巴胺亢进的时候,尽管外界没有刺激,它也能释放这种物质,因此精神分裂症病人也能产生听觉体验,而通过药物治疗干预后,这种声音就会消失。所以我当时认为,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它的物质基础。

原生家庭和心理职业成长之路

又如,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关系妄想。有人咳嗽的时候,我们正常人可能会有一点点联想——他是针对我的,相应的神经细胞只释放一点点化学物质;但在病理情况下,有人咳嗽时其相应的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介质会很多,患者就坚信咳嗽是在映射自己。这个过程实际上有它的物质基础。

再有,抑郁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虽然现在抑郁症按现象学来分,但最后还是走向病因学分类),内源性抑郁症来自脑中神经情绪中枢的神经介质变化。现在研究表明,抑郁症跟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两个神经递质功能低下有关,无论是否有外在诱因都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相关症状和体验。

有一个30多岁的女病人严重抑郁,甚至抑郁到想死,觉得生活了无生趣,活着就是受罪,到门诊后我跟她说:“既然你想死,那么在死之前给药物一点机会,先吃点药试试。”结果半个月后她来复查时就不再想死。这个个案没有做心理治疗,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没有改变,只是通过药物干预,她的内在精神体验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使我不禁思考:我们的精神活动,即情绪、认知和观点到底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1984年我本科毕业后,夏威夷大学的华人曾文星教授经常到我们这里来交流,除了文化和精神病学工作坊外,他还办过心理治疗工作坊,这使我感到很兴奋。我们的老前辈许又新教授对神经症及其心理治疗非常有造诣,我的专业发展受到他很多影响,那时我们学生跟着坐门诊,许老师都会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当时,他的课最受我们年轻医生的欢迎。

后来我决定考研究生,选择的是跟心理学关系比较大的社会精神病学,选择的课题是创伤应激后临床特点和生物学改变,做免疫系统的评估与测量。当时我的导师陈昌慧教授很支持我,允许我在门诊给病人做心理治疗。在医学院读研究生期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很多,于是我们自己组织了一个心理卫生协会,人数高达 800人,是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学校社团。同时,我们本院的青年医生还组织了自己的沙龙、读书会、案例讨论小组等,都以心理学方向为主。

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被晋升为主治医师,可以独立出门诊,这时才开始大量做心理治疗。门诊可以接触大量神经症、适应障碍、人格障碍等患者。当时我没有接受多少系统的培训,只参加过短期的工作坊,跟曾文星教授和许又新教授等前辈学习,看一些哲学和心理学书籍,摸索着做个案。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很宝贵,没有太多的理论倾向,也没有国外科班的心理治疗培训,仅凭着一些哲学、心理学知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在一张白纸上建立自己的思考和假设,这为我后来形成自己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冥想心理效应MBTI测试边缘性人格障碍洁癖产后抑郁症绿帽癖心理医生强迫症聊天九型人格社交恐惧女人心理自卑心理原生家庭心理学家心理恐惧症哈利波特偏执型人格焦虑叛逆期职场心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心理PUA情绪管理智力测试桃花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