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解读
作者:焦力 2021-01-20 18:08:58 心理百科

每年的“双十一”、“双十二”再次引发了全民消费热潮,这显示了人们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伴随着全民消费狂欢,媒体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有关超前消费导致个人欠债甚至破产的报道,这提示着高消费背后存在着非理性消费的隐患,而“双十一”又被称为“剁手节”,推动狂欢的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使之欲罢不能。

如何来理解这只“无形之手”呢?荣格童话分析心理学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视角。

在《格林童话》中有一则《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渔夫和他的妻子生活在海边的破渔船里,渔夫总是每天去钓鱼,有一天他钓到了一条很大的比目鱼,比目鱼说自己是一个被下了诅咒的王子,希望渔夫放了自己,渔夫同意了。

回到家里,渔夫的妻子听说了这件事,她让渔夫回去找比目鱼王子要一间草棚子,比目鱼同意了;但渔夫的妻子并不知足,之后她又想要一座大宫殿;接下来又要当国王、当皇帝……

比目鱼王子逐一满足了她的愿望,最后,渔夫的妻子实在想不出想要什么了,就提出自己“要和上帝一样”,而比目鱼王子给渔夫的回复是:“她又坐在破船里了。”

最终,渔夫和妻子还是回到了破船里。

可以看到,在这则童话故事里,渔夫的妻子好像也被“无形的手”支配了,她无法停止自己的欲望,最终导致一场空,那这只引发欲望的“无形的手”到底是什么呢?

童话在开头点明了渔夫和他的妻子两个人物,这对夫妻住在海边的破船里,渔夫每天总是去“钓鱼”。大海往往代表了无意识,“住在海边”意味着和无意识很接近;“钓鱼”是和无意识发生链接的举动,这里面有积极的因素,意识可以从无意识中获得心理能量和滋养,但同时也有被无意识吞噬的危险。

“船”代表了一个人和无意识打交道的能力,如果意识水平太弱,是无法驾驭无意识的。因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中充满了情结,这些情结各有独立的自主性,每个“情结”背后都有“原型动力”,这种动力常常会让人认同某个角色或者产生某种情绪和行为而不自知,这正是接触无意识的危险性所在。

“破船”似乎在提示渔夫意识力量的不足也为后续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渔夫刚开始在海边钓鱼时,海水是清澈的,平静的,意识和无意识尚处于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但这一次,渔夫钓到了一条很大的“比目鱼”,“比目鱼”一般生活在海底,所以它来自无意识深处。“比目鱼”说自己是一个被施了魔法的王子,请求渔夫把自己放回大海,这里有个问题—— “比目鱼王子”和渔夫到底是什么关系?

渔夫钓上来“比目鱼王子”绝非偶然,故事在开头强调了渔夫“老是钓鱼”,很执着地每天来钓鱼,可能背后的动力就是要和“比目鱼王子”相遇,“比目鱼王子”也许正是他内在对自己的想象:

他本来应该是一个王子,但是因为被施了魔法才如此落魄。

分析心理学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解读

从心理学上来理解,这种想象往往是人在自我价值感不足时用来维持自尊的一种心理机制,这也是荣格所说的无意识的一种补偿功能。

这种补偿现象比较极端的体现是精神病人常会想象自己是国王或国家领导;而一个孩子如果在一个家庭感受不到爱,也会想象自己是被领养的,或者幻想有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人,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存在感;处于神经症水平的人不会出现幻觉,但是会用追求外在的功利或者高消费来维护自己的自尊。这些外在的成就和物质与“比目鱼王子”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对内在价值感缺失的补偿。

从这个角度来讲,“比目鱼王子”是我们内在每个人都会有的原型意象,其背后是想要提升自我价值感的原型动力。

而渔夫钓上“比目鱼王子”,说明他和内在的原型相遇了。那么他的意识自我是否能抵抗住原型的力量呢?

在渔夫的内在出现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渔夫”代表的意识自我,这部分没有认同“比目鱼王子”,他放走了“王子”;另一部分是他的“阿尼玛”--妻子,她是认同“比目鱼王子”的。

这两个部分处于“冲突”中,渔夫每次受妻子派遣去向“比目鱼王子”提要求,都是很不情愿且觉得不对的,但是他无法对抗“妻子”的力量,在两种力量中,被原型占据的部分占了上风。

“阿尼玛”是荣格对男性内在女性部分的定义,正向的“阿尼玛”是能够提供爱和情感滋养的,具有协助自我链接自性的功能,但“渔夫妻子”贪婪无情,说明他内在“阿尼玛”的部分是受伤的,代表了“负性阿尼玛情结”。正是因为这个负性情结,渔夫和内在自性是失链的,这也是导致他自我价值感不足,内在有缺失感的原因。

随着“妻子”的欲望不断满足,“负性阿尼玛情结”不断得到“喂养”,“妻子”所住的房子越来越大,代表占据的心理能量越来越大,“妻子”的身份从“贫民”到“国王”直到了“皇帝”,代表这部分情结的“控制权”和“主导性”也越来越大;相比之下,“渔夫”越来越没有发言权,这说明意识自我已经失去功能。

随着“妻子”欲望的不断加码,海水也从平静清澈慢慢变成黑色、波涛汹涌,直到最后电闪雷鸣,狂风巨浪,吹倒了房屋和树木,这些都显示了被原型卷入后无意识强大的破坏力。

现实中,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情结和背后的原型动力,就会将这种动力投射到外在的“购物”上,将之作为提升自我价值感的手段。这其实是一种被原型占据的表现,我们内在人格的一部分化身成了“渔夫的妻子”,“她”需要通过“购物”来填充因与自性失联所带来的空洞感。

这就开启了内在欲望的无底洞,而网络贷款功能暂时性地充当了满足我们愿望的“比目鱼王子”,在这种原型动力的支配下,就会出现意识自我(渔夫)无法控制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但“比目鱼王子”终有一天会失效,幻觉终会破灭,但那时,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可能已经被打乱,需要面对的可能是被追债甚至破产的残酷现实。

可以看出,非理性消费背后的“无形之手”正是“王子”所代表的想要提升自我价值感的原型动力。

但就像童话故事结尾所揭示的,依靠外在获取自我价值感最终会是一场“空”,甚至造成巨大的破坏性。

在荣格心理学看来,只有认识到这种内在需求,收回投射,让自我和内在自性链接,才能最终获得一种确认感和富足感。

当内在的身份确立起来,我们就不需要通过外在物质试图去获取“自我价值感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剁掉”向外在不断抓取的“无形之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双相情感障碍自卑心理依赖型人格障碍思维反刍桃花运抑郁症人际关系源码情商职业价值观智商控制情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易怒症安全感心理健康回避型人格叛逆焦虑症亲子关系职场心理治疗师正念心理咨询师智力咨询师心理测试强迫症心理恐惧症产后抑郁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