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舍得》看孩子是怎样被内卷的
作者:黄铮 2021-05-26 20:53:31 心理百科

《小舍得》,为何越看越焦虑

很多人看了热播剧《小舍得》之后,说不看还好,越看越焦虑,甚至有人批评这部剧引发了很多人的焦虑。

我们看剧的时候,剧情、人物以及现实的一些状况会牵引我们不知不觉地焦虑起来。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才会焦虑。

但是当我们看得越清楚,就越懂得自己可以怎么做,就像黄维仁博士在“亲密之旅”里说的:

当我们知道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小舍得》里首先讲了大家最关注的“鸡娃”,也通过南俪、欢欢的家庭呈现出现实中可以看到的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队友之间合作的一种模式和形态。

然后,它也反映了各行各业的内卷。

内卷是从去年到今年被提及非常多的一个网络流行词。

在《小舍得》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内卷是从大人到孩子的。

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身上有大量的内卷现象。孩子也成为一个内卷的群体。

内卷,简单来说就是没有造成增益的高强度的内部竞争。

本来竞争是为了增加收益,或者是增加好的效果、效率。然而内卷有强烈的内部竞争,但是每个人都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没有得到更多的收益。

这就是对内卷的一个简单的解释。

从《小舍得》看孩子是怎样被内卷的

焦虑不断地升级,形成倒逼的内卷模式

为什么孩子会成为内卷的群体呢?

这个背后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剧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外面的培训机构“择数”,还有家长,他们都有一个现象,就是他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的系统只有一套。

当这个评价标准和评价系统以及大人都认为孩子人生的路只有一条的时候,内卷就出现了。

比如说,这个唯一出路是考上一个好大学;

对于小升初的孩子来说,是考上一所好学校;

比如说,剧里头他们努力要去进去的那所翰林学校,大家都挤破头,要竞争进入那所最好的私立学校,奥数要考得特别好的才能进去,好象人生的路就只有这一条。

在这个评价系统,只有一个标准,比如说学习成绩。

各行各业都在内卷。

大人内卷完,就内卷到孩子,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早早地就做好了鸡娃的准备。

把学习认为是唯一出路时,我们就会先从考好大学开始,发现考好大学那个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于是有些家长和学校就想到要往回倒推。

我们从中考就开始计划,然后再往回推,从小升初就要开始鸡娃。现在更夸张的是幼升小就要开始鸡娃了。

好像考不上一个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

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

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办法找到一份好工作;

没有好工作,在一线城市生存就太难了。

大家就是这样,焦虑不断地升级,形成了一个倒逼的内卷模式,结果孩子就成为被内卷的群体。

这样的内卷是不是令每一个人都被迫焦虑?

如今就好象是一个全民内卷、全民焦虑的时代。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人生的路只有一条,评价系统只有一种标准,比如说成绩好,甚至是数学好,这实在是让人觉得很无语,但又很现实。

我朋友的女儿就很像欢欢的这种类型。

前些天我们在聊的时候,我说:“数学又不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完全必须的。当然基础的数学是需要的,可是一定要奥数吗?奥数一定要学得那么好吗?数学一定要好到成为人生必不可缺的技能吗?不见得。”

但是我的朋友也说了一个很无奈的现实。

她说:“是,数学不一定是我们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个学科。但是在学生阶段,如果数学不好,逢考必败。”

我长长地叹一口气,真是很难,作为家长和孩子怎么这么难啊?!老师也挺难的。

从《小舍得》看孩子是怎样被内卷的

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孩子的路越走越窄

既然是一个评价系统中唯一的标准造成了孩子这个群体内卷,如果内卷是一个必然现象,在亲密之旅里,黄博士有一句很经典话非常经典。

他说:“每个人一生当中从小到老都在问两个问题:我可爱吗?我有用吗?”

这两个问题反映了我们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两种心理需求。

当这个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出路也变成只有一条的时候,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没有别的方式了。

如果衡量标准只有成绩的话,那么为了想要知道我是可爱的,我是有用的,我就只能走成绩、考试、甚至是学数学这一条路,那对我来说这条路就会越走越窄。

所以为什么会内卷?

就是因为路越走越窄。原来是考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是连小升初都要千军马过独木桥。

对于剧中的三个孩子来说,单一的评价系统对他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子悠、欢欢、米桃这三个孩子,都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孩子,分别具有不同的才能。

子悠喜欢踢足球,最喜欢科学观察,喜欢生物,他非常喜欢观察那些蚂蚁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工作、怎么合作的。

欢欢擅长文艺,唱歌获奖,是小主持人,作文也写得特别好,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

米桃是一个数学天才。她虽然是从大山里头出来的孩子,但是学习能力非常强,在数学方面有明显的天赋,所以也特别受剧里面钟老师的青睐。

所以如果能够从全景的角度来看这三个孩子的话,每一个孩子都很可爱,每一个孩子都很优秀。

但是如果我们把他们放到这个单一的评价系统里,放进升初中、升高中这样一个系统里,以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来看,就只剩下米桃是顺利过关的。

子悠本来也没问题,成绩很好,可是他的心理出状况了。

在剧里有一个情节,他只要考试都要发烧,一大考就要生病,说明子悠心理上的状况反映到他的身体上了。

所以在这个评价系统里,子悠最后要被淘汰掉。

欢欢就更是遭遇了重重的打击。她文艺比较好,语文比较好,但是在数学上屡战屡败。

如果我们跳出这个评价系统,三个孩子都是很棒的孩子。

一放到这个评价系统里头,就只有米桃胜出,另外两个被淘汰掉。

从《小舍得》看孩子是怎样被内卷的

把孩子进行比较、挑起竞争的后果

在《小舍得》里头,我们还看到孩子成为内卷群体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他们不自觉地就会把孩子进行比较,挑起竞争。

家长和老师完全控制不住这种经常要比较、争竞的欲望,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这部剧的一开场就是南俪和田雨岚两家带着孩子到了外公外婆家吃饭。吃饭的时候就开始了孩子的大比拼,比才艺,比成绩,最后连圆周率都背上了,无意中就开始挑起孩子之间的争竞和比较。

到后面,南俪开始变成鸡娃派的时候,她跟钟老师想了个损招。

其实欢欢在钟老师的辅导下已经进步了,可是钟老师得到了南俪的许可,一直用打击和激将的方式把米桃树立成为欢欢的竞争对手。

结果欢欢不但没有被这个激将法所激励,反而对米桃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

米桃的妈妈是南俪家的钟点工,她们互帮互助。在南俪家需要帮助,南俪的妈妈摔坏腰的时候,米桃妈及时援助,所以他们两家的孩子一起接送,一起吃饭。

所以本来欢欢和米桃是两个特别要好的孩子,是两个小闺蜜。

可是因为南俪和钟老师合伙把这个米桃树立成为欢欢的竞争对象,欢欢进步了也不表扬,老师会说“你跟米桃比起来还差的很远,米桃这里多好多好,你还要怎样努力努力……”

就这样,欢欢受打击之后,长期负面情绪累积令她产生了对米淘的嫉妒、愤愤不平、觉得不公平的情绪。

这些情绪让米桃一个人来承受了,就出现了校园的霸凌。米桃也特别沮丧。

欢欢这样一个好孩子被捣鼓成了一个跋扈的孩子啊,两个小闺蜜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这就是家长老师作为成年人如果忍不住要把孩子进行比较、挑起竞争的话,最后就是这样一个结局。

欢欢真的是个坏孩子吗?

不见得。我觉得罪魁祸首是背后的妈妈和老师,欢欢只是展现出了一个结果。

所以在米桃和欢欢的这件事情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大人把孩子的出路认为只有一条,把孩子放在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里头,那能够通过这个评价的孩子就变得很少。

还有,在这个竞争的关系里,孩子之间这种友情和纯真的爱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大家都开始变成一种竞争的关系,你死我活的关系,就没有办法产生很真挚的情感。

在孩子小的时候,过早地让他们去进行这样的争竞,对孩子情感的这个部分是很大的破坏。

孩子会慢慢失去他人生的乐趣,他的眼里也会变得跟大人一样,只有成绩。

最后孩子就会把这一套评价标准套在自己的身上,然后慢慢长大。

都不需要我们怎么评价他,他自己就会用这套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

最后,是大人们内心的焦虑就把孩子送到了“没有造成增益的高强度的内部竞争”之中,消耗了孩子,却并没有给孩子的人生带来有益的成长和幸福。

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想要的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九型人格职场心理焦虑症悲观主义咨询师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社交恐惧症恐惧心理产后抑郁原生家庭职业价值观反社会人格孤独症心理测评系统无性婚姻冥想绿帽情节心理效应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抑郁症测试抑郁症心理治疗自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