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微信文章《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使得杨永信重回人们视线。时至今日,他的网瘾戒除中心依旧令众多家长趋之若鹜,这位“网瘾治疗专家”仍在利用他的“电击疗法”“感恩教育”等“先进方法”治疗所谓的“网瘾”,给无数青少年带来难以磨灭的恶劣影响和毕生的身心伤害。
“杨永信们”固然值得剖析与谴责,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所谓的“网瘾少年”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心理需求?那些送孩子们去“网瘾戒除中心”的家长,有着怎样的思维逻辑?
更深一步,我们如何理性对待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不给“网瘾戒除中心”之类的机构可乘之机,利用正确的方法激励青少年,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才是所要讨论的最终议题。
家长
孩子,我要你听话,不是你快乐
问题孩子的背后,永远存在着问题家长。所谓的“网瘾”少年们,其实是一个个失职的家长。
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有边界的。心理的边界保证了每个个体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等等,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感知世界的角度和权力。从剪短脐带的那一刻起,孩子与母亲就成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边界。
然而这些问题家长们却缺少心理边界,无法感受自己与孩子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情感、需要等等。这些家长的世界里,孩子就是我的私产,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情感和空间。沉迷网络?五花大绑送去网瘾戒除中心就行!就像对待自己一件坏掉的电器一样。当然这样的行为总会被披上“为了你好”的借口。
问题家长也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孩子不听话?那么就揍吧!孩子慢慢长大,揍不动了?那就找人来揍!找人来电!家长所关注的永远是行为的最终结果——听话,而不是这个过程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永久的内心伤害。
就像柴静采访网瘾戒除中心里的家长:“你不怕给孩子带来恐惧吗?”家长:“怕一辈子也挺好的,只要听话。”然而人不能以“恐惧”为动力活着。那些看似“听话”“正常”的身躯里,永远藏着惊恐而焦虑的灵魂。
更深一步来说,家长是一个家庭的权力成员,永远不会把“问题”定义到自己身上。电子游戏之前是电视,电视之前是武侠言情小说。无论孩子沉迷于什么,他们拒绝承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失败的产物。网游、电视还是小说都是替罪羊。
与此同时,没有更好的替代性的“网瘾”戒除的方法使得家长们对网瘾戒除中心如痴如狂。尤其在消息较为闭塞的二三线城市,网瘾戒除中心对于那些有网“瘾”孩子的家庭更如救命稻草一般。
而在家长们送孩子们进入网瘾戒除中心的路上,“证实偏见”更是助了“杨永信们”一臂之力。一旦家长们认定了网瘾戒除中心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他们就会寻找一切可能的证据去支持自己的想法——杨永信?是专家!是主任!是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神!孩子们的眼泪,负面报道犹如过眼云烟一般不在家长们的脑海里留下痕迹。
就是这样的思维逻辑,“网瘾少年”的家长们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送入了“奥斯维辛”般的网瘾戒除中心中。
孩子:我要的是现实生活给不了的快感
反观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们,其实他们并不是醉心于游戏中的一次次重复动作中,他们所痴迷的是现实生活给不了的快感。
每个人都有成就动机——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使之达到完美。而在现实中,这些孩子获得骄傲、自豪和成就感并不那么容易。
当今社会,更多的是以学习成绩为坐标去衡量一个孩子,而一个孩子获得成就感的几乎唯一的方法就是取得好成绩。但学习却需要长年累月的刻苦以及忍得住书桌前的寂寞,况且每次考试第的前几名寥寥无几。
但游戏却不同,每一次操作背后都隐藏着相应奖励,也许5分钟后就获得个新装备,10分钟就能打败个boss,孩子们在其中获得成就感的速度与数量要远大于现实生活。
另一方面,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平凡少年,到了游戏里就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统领千军万马的风云人物,获得无限的关注与赞美,没人会计较你在其他方面的所作所为。
同伴压力也是致使青少年沉迷网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伴们都在玩游戏,如果自己不玩,就会失去和朋友们的话题。加入伙伴们的游戏不仅能获得归属感,如果在游戏中取得成就,还可以在同伴中炫耀。被同伴接纳、认可和肯定的需要使得不少孩子沉迷网络。
于是,那些孩子们越是沉溺于网络,在现实中就越失败;越是在现实中失败,就越沉溺于网络来获得满足,陷入恶性循环中……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1、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归属感、尊重与成就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各位“网瘾”少年的家长们在满足了孩子们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后,更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家长们所需做的是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归属感,尊重孩子的行为与想法,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给孩子成就感,不再单一的以成绩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发现孩子的身上的闪光点。
2、建立心理边界
对于家长来说,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自我心理边界。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再把孩子当做自我的一部分或是私产,把孩子当做平等独立的个体去交流,倾听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情感,为孩子们保留自己独立的空间。
正如纪伯伦的诗所写:“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都无法到达的明天。”
3、多给予孩子“正强化”刺激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共有四种方法能对行为能起到强化作用,分别为“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研究表明,其中“正强化”对行为的塑造效果最好。
当孩子能够控制自己上网行为时,家长及时给予孩子赞美与鼓励或者奖励孩子一个他一直想得到的东西,这就是“正强化”。然而反观现在许多家长的做法,大多数是在发现孩子上网时对孩子厉声批评,甚至体罚殴打,这在控制孩子上网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仅微乎其微,甚至有可能激发孩子的叛逆情绪,带来更坏的影响。
4、对孩子“无条件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父母能够无条件地关爱孩子,个体就会形成无条件的自尊,就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天性,走向自我实现;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是有条件的,孩子就会扭曲自我的天性,为了赢得父母的关怀而逢迎父母,造成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失调。这一失调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焦虑,从而导致心理病态。
现在很多家长给予孩子的都是“有条件关爱”——你听话,我才喜欢你。你学习好,我才对你有笑脸。然而家长们却忘了,对于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家长们应该做的是对孩子无条件的关注,无条件的关爱,让孩子发展自我天性,不为获得父母关爱而扭曲自我。
5、恰当及时的与孩子沟通
其实,沉迷于网络的孩子更渴望获得与家长的沟通。但家长的沟通却需要很大技巧。
首先家长要重新认识沟通的目的。很多家长把沟通的目的视为“戒除网瘾”,所以每一次的对话都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为什么还在上网呢?”“这样的语言实际上是一种暴力,让听的人感到很大的压力,不愿意合作。实际上,沟通的第一目的是情感的增进。
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情绪的抚慰。家长可以用这样一些语言,“我理解你的难处!”“这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不要着急!”“你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解决!”“我们相信你!”
做到倾听孩子上网的诉求。很多家长很喜欢“先声夺人”,不给孩子任何“发言”的机会,其实这种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家长需要给孩子一段改正的时间,前提便是需要信任孩子。
孩子上网的初衷一定出于孩子的兴趣,培养兴趣本身并没有错,家长只是希望提供一种更加合理、更加健康的方式方法。因此,家长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兴趣,这就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收到尊重之后,孩子才愿意听从家长客观地评价与建议。
沟通的内容也至关重要,沟通内容要考虑孩子兴趣。很多孩子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而选择与网络交流,是因为网络很容易找到感兴趣的话题与内容。家长经常会听到很多孩子会说“妈妈老土了,连这个明星都不知道!”“”爸爸和我玩的游戏不是一个时代的!”
作为家长也要学会尝试与接触新鲜的事物,如果家长可以在线下多与孩子交流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也会很愿意与家长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上家长再进行正面引导就会更加方便。如果家长一味地否定孩子的兴趣取向,会激发孩子的叛逆情绪,从而孩子更容易选择上网的方式寻求自由与解脱。
家长还需注意与孩子保持理性的“商谈”。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总会出现“因噎废食”的做法,比如在网瘾这件事情上,有些家长会采用“断网”的极端方式来解决。
事实上,网络是没有错的。上网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资源与便利,家长“断网”反而让孩子错误的认识了网络。在进行理性的商谈式的沟通时,家长要和孩子客观公正地陈述上网的各种情况,让孩子全面认识上网问题。
6、寻找日常生活中的乐趣与成就感
孩子,在对抗在控制着屏幕上的小人作战时,你也要想一想,自己是否正被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诚然,枯燥的生活不如五光十色的游戏炫目,但不妨从生活中去寻找乐趣。
你可以把上课看成刷任务、把考试看成打boss,把升学看成升级。给日常的学习生活设定一个一个小目标,在每完成一个小目标时,就会获得一点点成就感。这样一来,学习生活就会变得有趣和有成就感的多。
一个杨永信,使得 “网瘾”问题沉渣泛起,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网瘾”少年的错误方式被曝露于阳光之下。但是所有的沉疴与症结其实都不是在杨永信身上,而是在我们。
从某种情况讲,对于网络的迷恋,证明了家庭生活或亲子生活的匮乏,这一点值得家长反思。正是由于亲子互动较少,孩子缺乏生活内容的引领,才投身于网络的怀抱。对于孩子多一些温暖地关心,少一些责问,这才是家长所需的做的重中之重。
而待面对“杨永信们”,我们最好的方法也不是一遍一遍谴责谩骂。如何理性地分析,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最终议题。
本文部分资料引用自文章《刘勇赫:怎么和有“网瘾”的孩子沟通交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04496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0051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234801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656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4772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