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会镜映孩子的赋能型妈妈
作者:吴端仪 2020-09-08 10:41:56 成长心理

很多家长会问:如果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如果我们变换一下思维方式,每当遇到问题时,只需要问自己: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我是什么感受?然后以温和、坚定、尊重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会发现之前看到的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我们作为家长要时时记得自己是孩子的榜样,如果你不尊重你自己,那么你就没办法让孩子尊重你;如果你不尊重你自己,孩子在很多场合也不会尊重他自己。我们要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这不是自私,而是因为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我,就没有我们,也没有我们之间的联系。我只有感受到我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你,如果我不能感受到你,我们两个人就没有连接可言。所以,我们永远要把焦点转向内在。

如何做一个会镜映孩子的赋能型妈妈

共情不是语言技术,而是一种非语言技术,真正的共情在于你跟孩子之间的感受和连接。

在培训的时候,经常有家长问我:“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该怎么说,如果遇到那样的事情我该怎么讲?”其实你讲的话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不能感受到他的感受,如果你能感受到他的感受,你的话会自然而然地说出来,甚至你都不需要说什么,你们之间的连接就能在那个时刻、那个场合得到深化。相反,如果你感受不到他的感受,就会变成一个困难,就需要通过简化共情技术加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如何做一个会镜映孩子的赋能型妈妈

通常情况下,我们跟他人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寄生关系,另一种是赋能关系。寄生关系就是依赖和控制对方,不能独立,彼此怨恨,但又离不开;而在赋能关系中,个体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也能允许他人感受到他们的力量,这就是理想的关系状态,即一加一等于二。

如何做一个会镜映孩子的赋能型妈妈

左侧三角形的最上面是指责者。指责者总是很生气,如果一个人是指责者,那另外一个人很容易变成受害者和拯救者。拯救者总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文化中,会认为拯救者很好,但看不到其实拯救者也是寄生三角形的一部分。

如果想脱离寄生三角形,就需要进入赋能三角形。当一个人指责你的时候,你既不马上采取行动帮他解决问题,也不会认为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转化为倾听者,倾听出他指责背后的需要,这样你就可以把自己和对方从寄生三角形中解放出来。

丈夫回到家中看到地上有玩具,指责妻子道:“你整天在家都干什么了?看看这满地的玩具,都没地方走路。”如果妻子马上去收拾,或者自己默默地难过,那就进入了拯救者和受害者的角色。但如果你倾听他的语言,感受他背后的需要,就可以这样回应他:“是啊,满地的玩具看起来乱糟糟的。”这时,你就进入到倾听者的角色,如果他听到你这样表达,可能会觉得自己刚刚发脾气不太合适。

赋能关系的一边是支持者。有个孩子跟妈妈说:“妈妈,我明天要做一个项目,但是我的东西还没有准备齐全,你快去帮我买东西。”从一个支持者的角度考虑,孩子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多次了,每次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说,这显然不是健康的方式,这时你要这样回应:“噢,你明天就要做项目,现在东西还没买好,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如果总是这样,可能解决不了你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有什么事情是我们能做的。”你站在支持者的位置支持他,他会这样回答:“为什么我自己总是这样呢,妈妈今天帮我买东西,下一次我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赋能的另一边是挑战者。我有个闺蜜跟我说:“我老公每天很晚才回家,回来什么都不做,饭也不做,孩子也不管,往床上一躺就玩手机。”站在挑战者的角度,你可以这样问她:“真的是这样吗?你有没有要求他呢?你跟他之间是怎么沟通的呢?你是如何沟通你自己的需要呢?如果经过双方的努力,婚姻并没有向你需要的方向发展,你依然待在婚姻里的意图是什么呢?”她可能会回答:“是因为钱啊,而且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没有爸爸,成为单亲家庭。”如果你看到了她的沮丧,可以回答:“我听到你对婚姻充满失望,你可能不想努力了,是吗?”然后按照这个思路继续谈下去。

我们很容易陷入寄生关系中,当我们马上冲动地采取行动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想一下我是不是指责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从寄生三角形转换到赋能三角形并不是容易的事,但我们可以尝试去慢慢地改变。

如何做一个会镜映孩子的赋能型妈妈

孩子在地上捡到一个漂亮的石头,觉得自己找到了珍宝,于是跟妈妈说:“妈妈,你快来,我给你看一样东西。”

妈妈没有特别的事情,但也不想动,可是他知道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她,于是他往孩子的方向走去:“是什么东西呀?”

孩子:“妈妈你来嘛,你看我在后院找到一块石头,亮闪闪的,是一块稀有的石头。”

妈妈:“哎呦,快拿来给我看看,真的是亮闪闪的,你是怎么找到的?”

孩子很骄傲地说:“我就在后院挖呀挖呀就挖到了。”

妈妈:“你怎么知道是稀有的呢?”

孩子:“我就是知道。”

尽管妈妈心里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认为不过是一块破石头而已,但已经不需要讲出口了,因为已经与孩子发生了连接,谁在乎它是不是稀有的石头,只要孩子高兴就好。所以,相较愤怒和悲伤,快乐还是相对比较容易镜映的,只要你允许自己快乐,镜映就可以发生。

但是,很多家长很难跟孩子产生连接,尤其是在对孩子心怀不满的时候。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不希望孩子快乐,而且我们自己也不快乐,如果孩子快乐反而会让我们很烦恼。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去镜映,就像一盆冷水浇在孩子的一团火上面。

如何做一个会镜映孩子的赋能型妈妈

14岁的男孩回到家中,一句话也没说,就把自己关进房间里。妈妈在外面感到很不愉快,但同时也意识到,孩子关门表示他已经设定了边界。妈妈抑制了自己的冲动,什么都没做。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说:“刚刚你回家的时候好像不太高兴?”孩子瞟了一眼妈妈说:“没事,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妈妈觉得很不舒服,认为孩子没有尊重自己。虽然她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去理解孩子了,但显然,孩子正处于很大的情绪中,他认为即使跟妈妈说对他也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在这个时候,妈妈要去共情孩子。

妈妈:“是啊,你长大了,好多事我真的搞不懂。”孩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今天我最好的一个朋友突然跟我说,以后不要找他一起上学了,我们的关系一直特别好,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现在特别生气,特别难过。”妈妈感受到孩子的愤怒和悲伤,于是说:“是啊,我还记得你每天早上都跟他一起上学,回家的时候也经常说你们在一起做了什么,我可以看得出来你很在乎他。”

这样谈话就可以继续下去。但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在感受到孩子愤怒时,第一反应可能是暴躁。其实,我们需要看到自己想要暴躁的部分,然后把这部分放在一边去镜映孩子。这样,我们就能设身处地看见孩子的需要,真正理解孩子。

本文整理自加拿大知名亲子治疗师吴端仪主讲“温柔坚定做家长24讲”。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测试社交恐惧症偏执型人格哈利波特智力产后抑郁绿帽情结控制情绪安全感心理咨询师情商易怒症心理恐惧症洁癖弗洛伊德九型人格心理测评系统社交恐惧性取向依赖型人格障碍树洞原生家庭思维反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