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心理学的小我与佛道的大我
小我,是心理学上的自我,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知,是自己能意识到、感知到的自我的一些心理现象,如自我意象、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等,是意识中对自己存在状况的反应。心理学把自我分成两部分:一是主动去认识的部分;二是被认识到的部分。詹姆斯认为,自我分成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罗杰斯说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米德认为是客我和主我。这两部分是意识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识,就是自我。
自我和人格相关,人格指的是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知、情、意怎样,深度广度怎样, 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如何,其构成的特点就是人格。自我是人格的主观化,是主观化的人格。心理学把人格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描述和完善人格。人格可以从主观和客观去认识,比如说这个人怎么样、外人看他怎么样、他自己觉得他怎么样。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状态。自我,是自己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识,这就是心理学的上小我(自我)的含义。
大我是佛道修炼的境界,没有人格特征,与小我不在一个层面。佛家说大我全人类只有一个,意思是所有人修到最后,那个空无都是一样的。大我没有人格特征,每个人个性的不同构成了小我,为了对比起见,人们把没有人格特征的人类共同意识的存在称为大我,也就是无我。
传统文化往无我的方向修,现代心理学是朝小我完善的方向修。心理学的自我成长,是把一个人的小我弄得很完善;传统修炼是把小我弄没,这两个方向截然相反。
多年前,我在德国与图宾根大学的一些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我说,心理学修的是一个完善的小我,但我们传统文化是修到无我的状态。当时,有个教授笑着说:“要是小我没了,那我的老婆、房子、车子怎么办?”从心理学角度不太容易理解这一点,因为大我没有具体的内容,心理学个人体验的小我(自我成长),和佛道修炼的大我(无我)本质不同。
02、自我意识的成长与修炼境界的提升
心理学的自我成长,按照自我意识的成长阶段进行;而大我的成长超出自我意识之外,达到了无我状态,没有意识内容的发生和进入。大我和小我的成长过程完全不同,是两种不同的修法。
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自我)的成长过程,从萌生成型到发展完善,分为四个时期。心理学的教科书说,一个人完善自我,一般要到三四十岁才行,从青春期到自我成熟,大概要20多年。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从0岁开始,到65岁结束,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自我成长特点。
埃里克森的成年期从25岁到65岁。如果一个人拥有积极的自我,则会关心他人,能够创新。自我意识和独特性,也在这个时期展现。自我发展不好的,会表现得自私自利,完全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事情;在他65岁以后,就会感到绝望,离死亡越近,越容易消极地看待死亡,于是,自我就会朝无意义的方向发展。在这个阶段,一个自我发展得很完善的人会成为智者,能够圆融地处理这些问题。这就说明,不同年龄阶段的自我有完全不同的标准。
埃里克森指出,儿童的自主感在3岁到5岁时开始,到25岁才真正形成。自主感不好的,青春期很容易发生内在冲突,出现心理问题,而心理咨询就是解决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基于来访者的经历和年龄帮助他进行自我成长。大我是佛道修炼境界的提升,没有经历和年龄的限制,按照能否超越小我意识分阶段,与小我的完善没有关系。
很多人小我不完善,可是大我完善。比如,老子这辈子没做什么大事,先是当个小官,后来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不知所终,据说连《道德经》都是被守关员逼着写下的,由此可见他的小我并不完善,好像没有什么自我实现。佛陀放弃王位出家,苦修了很多年,最后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开悟。从小我看,这似乎不太正常。大我和小我的考核标准不同,不能用小我的完善衡量大我,但是,大我的完善却会影响小我。
佛经说法无喻不立,心理学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问题,佛学不能直接表达,所以它流传比较慢——小我表达很清楚,大我表达不清楚。《华严经》用金狮子作过比喻:金狮子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雕刻技巧,一部分是金子纯度。金子的纯度是大我,纯度越高越值钱;金狮子烧化后没有形状,只有金子,就是大我。小我是雕出狮子的形,即雕刻的技术、产生的价值,它和金子本身的价值不一样。
03、发展大我前不一定要先发展小我
大我、小我按不同方向发展,小我的意识再成熟,也不会自动发展成大我,但是,大我的意识如果成熟的话,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小我的意识内容和结构。
川普和普京都很有个性且事业有成。但自我或小我完善不代表没有心理问题,从自我的意识这个角度来说,他们肯定是强势的,但并不像大我的有成者。真正的大我有成者,不是小我的,不是自我实现的,而是与宇宙存在融为一体,已经实现了天人合一,而这个融合与小我风马牛不相及。老子和佛陀追求的不是小我的自我实现,而是更高层次的大我。有个人对一位尼姑说,我给你照张相吧!尼姑答,我们难道不是在相中吗?她所追求的境界是无相无形的,而照相就是在追求相。
大我的修炼并不是基于年龄来的,而是根据修炼的深度进行区分,比如,佛家的四禅八定。从小我到无我分九个层次,这九个层次与小我的完善没有任何关系。小我影响不了大我,大我的发展会影响小我,因为大我的范围大,是意识更深层次的东西,到达之后三观会跟着改变。比如,追求名利、权力之心会变弱,这一观念的变化会影响小我的自我结构。
弗洛伊德的自我、超我,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都是完善个人和社会需求。大我追求的不是完善个人和社会需求,而是满足最本质的作为生命存在和宇宙存在的需求。大我修行的范围广,它跳出了个人的生物和社会属性,到达了宇宙存在本身的属性。
修行四禅八定,修到三禅时,会有彻头彻尾的愉悦,是没有原因的快乐,不是找到女朋友或者得到一大笔钱的那种快乐。大我的快乐是充分放松身心,体会到与宇宙存在合一的快乐——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
佛家说,人人平等不问贫富,你看到人的共性比较多时,就会影响你看到人的差别性:看共性多了,看差别性就少了。反过来,看的差别性很多,可能就看不到共性,所以大我影响小我,小我影响不了大我。
04、大我和小我的修行没有年龄限制
大我的修行,基本没有年龄限制。小我修行比大我要求多,大我修行比小我条件简单。年少时大多数人认为不需要修行大我,随着生活阅历增多,就会明白小我再完善也解决不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人生的终极问题。心理学解决的是生活问题,大我解决的是生存状态问题。解决深层问题需要往大我方向修炼,往往越是年长,越有这种需求。
大我、小我有重合的部分,在一定阶段可以同修。正念虽是大我修炼技术的一部分,但也可以完善小我的人格。
正念是不评价、不逃避、不刻意地观察呼吸、身体、声音或思想。这是从佛法里来的如其本来进行觉察。当不带评判的时候,小我里的主我与客我就会平衡,问题就解决了,这是佛家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心理学的。
正念本身是大我的,大我的意识,不是小我认识或被认识的那两部分,而是能够同时意识到这两者的意识。正念的修法有两个方向,一是像现代心理学那样用作心理疗法,调整小我的主我客我平衡;二是修大我。如果用作修大我,跟平衡没有关系,大我不在意平不平衡——当然平衡更好一点,因为它比小我有深度,所以能够包容小我的主我与客我两部分。
往大我还是小我方向修都可以,一起修也可以。往小我走,你能包容观察和被观察的部分,那么认识和被认识这部分的矛盾就没有了,冲突就会消失。从深度来说,当你平衡以后,它背后的东西就会显现,这就是大我。大我一开始不关心这两者的冲突,如果在大我上了,小我这两部分就折腾不起来了,因为大我能够包容这些东西。
大我和小我在生活里怎么办,能不能共存,你是用大我还是小我?有一位开悟的禅师说,小我是在大我里生存,小我像一顶帽子,你可以选择戴上或者摘掉,要是下雨就戴上,太热了就摘掉。上班也许要戴个面具,但回家后你还戴着面具吗?所以,小我是根据不同的人和环境变化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176114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30773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6130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567079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550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