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你在一场足球赛中,有个讨厌鬼坐在你的旁边。他大吵大闹把饮料溅到你身上,并且还嘲笑你支持的足球队。
几天之后,当你正在公园散步,突然下起大雨。此时恰巧那个足球赛上在你旁边的人出现为你打伞遮雨。你对他的看法会因为第二次相遇而改变,还是会坚持对他的第一印象继续讨厌他?
社会心理专家认为,我们会基于别人的行为做出永久的印象评价。我们为此无需付出太多努力,通过单一的行为做出对他人稳定性格的判断。比如一句伤人的话或笨拙的行为。
凭借主观印象,我们能准确预测他人将会发生的行为。由于把足球赛中第一次遇见的那个人留下深刻的坏印象,你可能会预想他会做出更多坏事。如果是这样,下次遇见的时候你可能会选择躲着他。
基于这样的理论,通过新的信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刻板印象。行为研究者发现了引导印象更新过程的固定模式。一方面,对一个人的负面评论所带来的影响要高于对一个人的正面评论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很不幸,对在足球赛中认识的那位新朋友来说,他在观众席上不道德的行为带来的影响会大于他在公园里的友善行为。研究表明,这种偏见产生的原因在于负面行为更容易识别,或者说让一个人的真实性格更有呈现力。
根据这种思维逻辑,在涉及到信息更新时,坏行为的影响力要大于好行为。这一理论不一定完全适用。某些认知方式不会导致这种负面的偏见。当了解到某人的能力时,以此为例,这种偏见就跳开了。
实际上,积极信息的影响力变得更大了。让我们再说回足球赛的事。一个球员踢进球比他们丢了球让你对他的印象影响力更大。两方面的信息更新最终相当一致。
总的来说,在人们建立或更新印象时,越是少见的行为人们越容易看的更重,比如,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和能体现能力的行为。所以,在我们刷新印象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呢?
大脑似乎在进行低水平的行为统计以此来做出关于别人品行如何的复杂的决定。大脑需要判断这个人的行为是十分典型还是与众不同?烦人的球迷变成好人的情境下,你的大脑告诉你“依据往常经验,通常大部分人都会为别人遮雨,但这家伙在球赛时的举动可不多见。”
所以,你决定遵从自己的第一印象。这个信息里存在良好的道德:你的大脑,或者说你本人也许更关注别人做出的负面的、不道德的事,但这是那些罕见的坏行为带来的直接结果。
我们习惯上认为人大体是好的,乐于花时间帮助别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坏影响就远多于好的,但这只是因为好事更常见。
回想一下你上次根据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来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在你真的想要改变对某人的看法时。那个引发你改变对方印象的行为,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还是不同寻常的事?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2425397 人想测
立即测试
9429432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8971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24349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672983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