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阻止你脚步的,并不是你看得见的东西,而是你看不见的东西。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你在那88个键上能创造出的音乐是无穷无尽的。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一切都发生在海上,在那一艘船上,他始终不肯下船。
就如同白岛碰到的小伙伴们一样,被困在了“自我”的船只上,在大海中颠簸。
唔,请跟白岛一起听听看小伙伴们的故事吧?
01、“好像丧失了开心的能力”
白岛的朋友小妮是一个学习德语的同学,在大学期间因为成绩优异被外派到德国交换一年。
刚到达的时候,她在微信上对我说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冀,从当初兴奋地分享每天的见闻,去各国旅行发定位之后,她进入了cultural shock(文化冲击)的低潮时期,一度在朋友圈失去了音讯。
时间到了今年四月,小妮又来找白岛,她说初春乍寒的法兰克福,变得有些不一样。
“最开始那几个月,害怕出门坐车。”
“他们也不是不友好,可能是文化差异吧…总感觉一上车就会被所有人盯着。”
白岛安慰小妮,是呀是呀,全球疫情的发展确实太让我们意想不到了。
但小妮也觉得委屈,疫情期间所有中国学生都越来越紧张的时候,隔壁的舍友们却在不停聚集,欢声笑语,日复一日。每天听到这样的笑声,她都感觉浑身发抖。
“每天能做的事情太局限了。有几周一个人都不想见,莫名其妙焦虑难过,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
归属感,其实是每个人都有的基本情感需求,也是一个人认为自己被一个群体所接纳的感受。
当留学生独自一人来到异国他乡,已经要面对很多从未想过的问题和困难。再加上和周围环境的文化差异,大家一开始很少会感受到自己是被周围环境接纳的。随着这种认识而来的,就是许多孤独和抑郁的情绪。而这个时候如果更偏向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负面的事件上,就会感觉到更加不被人接受,从而封闭自我以至于加重负面情绪。
其实有些时候,我们能鼓起勇气踏出舒适圈,找到一个愿意听自己倾诉的人,就有机会能够打破这个循环,在异国他乡感觉到被接纳。这一份归属感,也会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心态,更好地与自己相处。
02、“我究竟是哪里做得还不够?”
微博上活跃的大V小Y,是白岛学校中有名的学姐,不仅是家长口中典型“别人家的小孩”,还是学弟学妹们眼中的“精神榜样”。四年前,成绩优异的她以保送生的身份进入了全国排名top5的大学。
然而在她的小号中她透漏了真实的自己,其实别人对她所谓的“习惯性优秀”的定位带给她的却不是风光,她需要非常努力地去符合别人眼中的自己。一个又一个的肯定,帮她确认光环还在。
“啊。今天又是符合人设的一天。”
大学最后一年的小Y,将美国常青藤名校的硕士设为又一个想攻克的目标。她考了三次GMAT,却迟迟没有取得想要的成绩。
“后来每次看到备考群里有人出分,心就咯噔一声。”
在申请季的结尾,小Y收到女神校回信,答案是“不适合本专业”。
她在微博里写道: “在上大学之前,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事,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幻想过在加州的海滩边,为喝着鸡尾酒谈笑风生的人们弹琴,伴着海边的晚霞。”
高中时她是校级表演钢琴曲目的固定嘉宾,聚光灯照在眼前的灼热,曾经触摸黑键白键的汹涌。潦草的音符落在她最熟悉不过的五条线谱上,而现在手边的底稿上,只留下了一串串的数字和理论。
打开尘封的琴盖,随手一按,是有点突兀和陌生的声响。
其实白岛想说,家庭和老师对小Y的要求,让她不知不觉拥有了一个完美主义人格。
拥有这种完美主义性格的人由于对自身要求极高,做什么事情都会追求极致。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能让自己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在事业上也会比平常人更容易成功。
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因素,有时候实现高标准对我们来说其实难度非常大,所以大家并不是每次都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在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时,完美主义者往往更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一旦在心里堆积起来,就容易成为各种心理疾病的导火索。
03、“空中楼阁要不要去建?”
找上白岛前来倾诉的Raymond是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长大的,父母在稳定的机构工作。作为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孩子,他从小就希望能成为像他父母的一样,受人尊敬而且稳重的人。
毕业了之后,他按部就班的进入单位,有一个面试时的瞬间深深地刻在他脑海里。
“介绍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吧。”“打篮球!还有乐队,在一些大学和音乐节表演过,我记得那个音乐节是在7月下…”“可以了。那你除了这个还有什么特长?”
突然想起房间桌角里那个被自己冷落了许久的相机,感觉心里好像被什么堵住似的。小声回答“还有摄影”。
进了单位短短三个月,少数几次开会的时候,Raymond能够拿起相机。
对准了正在开口讲话的领导,但焦距不受控的对焦到了的却是窗外意外闯进画面的黄鹂。
“梦想总遥不可及,是不是该放弃?”日复一日的生活与格格不入的工作环境,他知道自己难妥协。但是放弃安稳的生活,这样的代价不知道是不是承受得起。
在网上寻找会议模版ppt的时候,Raymond点开了邮箱,是卢浮宫学院摄影项目的广告。
“那就从零开始吧。”他闭眼深吸了一口气。
Raymond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们其实不需要非常紧张地去挑选它。可以理解的是,因为初次进入职场,很多同学自然就会对第一份工作有许多的期待与憧憬。
有些工作是需要大家去做了,才能感受到它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在现在飞速发展社会,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人是一生只在一个职位上工作的,绝大多数然人都是需要经历工作的变化与选择。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希望大家每一个选择都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
04、“最后我选择走下船去看看”
白岛的几位好朋友,小妮、小Y和Raymond,在与“白岛”相遇之后决定下船去看看。而船下与船上,对他们来说真可谓是更开阔的世界。
// 小妮
小妮之后得到了一只邻居奶奶家的猫咪,她给它取名叫作“晴天”。谈到这个名字的由来,她觉得晴天的到来,就像名字一样明朗。
“不管怎么样的情绪,其实就像一场小小的过敏。”
“我不想再去纠结所谓的困境,关注做好每一件小事。”
“总会雨过天晴。”
// 小Y
而之前提到的小Y,在最心灰意冷的五月某一个平常的下午,收到了女神校被她用来冲刺的专业的录取。在起起落落的心路历程中,她已经锻炼出了一颗“强心脏”。
“不管今年能不能去得了我都可以接受。”
“我又开始练琴了,高考与人生不同,人生根本不只是A或B的选项。”
// RayomndRayomnd最终也实现了梦想,在放弃了工作之后进入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然而他所追求的远方,也有很多辛苦的瞬间。即使他进入了这样一所艺术殿堂,他也并没有做到自己所想的那样完全随心所欲。相反的,他每天在为作业烦恼,时不时也被社会环境影响自己的创作。
Raymond说,他的同班同学有已经工作了几年的记者,也有已经拥有了双胞胎的上班族,还有已经在某个领域很成功的教授。
“以后,我想做去拍摄也想去做编导,这算是一种信念吧。”
“我还是挺开心走这条路的,怎么说的来着,‘Ce qui nuit à l’un sert à l’autre’,‘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其实,人生真的不是由一个对于工作的选择就可以决定的。
相信很多人跟以前的小Y和Raymond一样,认为自己需要从工作中得到生活的全部满足感,这其实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career myth(职业规划误解)。
我们知道,能够从工作中获得自我满足是大家一直以来都需要去追求的东西,但职场只是给我们带来价值和满足感的一个方面。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方面可以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
不要忘了,除了学习和工作,我们还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生活。
但如果你还没有拥有能够改变自己的主动权,我们也可以从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里,通过练习其它的兴趣爱好来获得足够的满足与自我价值。
还有段话想送给在看这段话的读者们,像《美国往事》中提到的那样:
“当我对世事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着,存在着,我就愿意忍受一切。你的存在对我来说,很重要。
真的很期待与你某天相会。
如果你在这些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又或是你也正在因为相似的经历而烦恼着,想知道如何更好地面对与解决负面情绪吗?
References
Bao, Z. Z., Zhang, W., Lai, X. F., Sun, W. Q., & Wang, Y. H. (2015).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delinquency: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Volume 44, October 2015, Pages 37-47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undson, N. E., & Poehnell, G. (2004). Career pathways (3rd ed.). Richmond, B.C: Ergon Communications
Ashby, J. S., Slaney, R. B., Noble, C. M., Gnilka, P. B., & Rice, K. G. (2012, October). Differences between "normal" and "neurotic" perfectionists"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34(4), 322+.
Retrieved from: http://link.galegroup.com.ezproxy.library.ubc.ca/apps/doc/A306514848/HRCA?u=ubcolumbia&sid=HRCA&xid=d497cbbd
Becoming a better perfectionist. (2011). 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 the 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
Maurizi, L. K., Ceballo, R., Epstein‐Ngo, Q., & Cortina, K. S. (2013). Does neighborhood belonging matter? examining school and neighborhood belonging as protective factors for latino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83(2pt3), 323-334. doi:10.1111/ajop.12017
Rao, U., Chen, L. (2009).
Characteristics, correlates, and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disorders.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1(1), 45–62.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799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8313723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76056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74471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50887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