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新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状之一。
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据估算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
面对老人性格方面的变化
进入老年期后,我们却常常可以发现老年人会出现一系列的性格方面的变化,比如有的人原本很大方,但上了年纪以后,突然变得小气吝啬,凡事都分“你的、我的”,即便对自己家人也是如此;
有的人会脾气变化较快,与人相处稍不顺意,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记恨;
还有一部分的老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应该被人照顾,被大家关注,过度依赖子女,完全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子女陪在自己身边……这些自私虽然表现方面各有不同,但和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似乎又有所区别。
事实上,我们大脑的机能随着成长在不断变化当中。
老龄期机体和大脑也会逐渐趋于老化,甚至会由于脑萎缩、梗阻等多种进行性的病变而对人格产生影响,出现逆向退化的现象,因此从生理层面上来看,无论是表现的“年幼无知”,还是“老而不尊”都可能与脑功能不健全相关。
特别是我们可以观察到老人们产生的所谓变化大都局限在生活事件层面,通常都是一些“理直气壮的无理要求”,更加使我们推测一方面是他们的心理需要,想要得到关注,得到陪伴;
另一方面还有可能是出于“身不由己”的大脑功能性变化。
因此,对于老年人出现的行为及心理要求,我们更多建议从体谅及安抚的角度给予应有的照顾和尊重。面对老龄期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有几点建议:
(一)尊重
本着尊重的前提与老年人交流。
(二)安抚与策略相结合
尊重老年人的心理需要,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支持,但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主次来合理安排生活,避免过度回应引起自身生活及工作安排的紊乱。
(三)鼓励老人本身发展爱好或走出家门结交朋友
不同环境中生活的老年人虽然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像老年期相对于青壮年时期来说也是时间最充沛,足够发展个人爱好的时期。
帮助老人树立自信,打开视野,不要觉得自己“老而无用,不被需要”,从中年后期就要开始自行调整,或由家人引导思路。
因此我们试图这样理解,假如儿童是由于对外界的未知而感觉担心、焦虑,从而需要成年人给予更多爱和关怀,那么老年人所表现出来的任性与自私与他们正在由于衰老而丧失掉一些原本拥有的能力和掌控感而带来的一系列不良情绪所致。
因此,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以及变化,尽可能的给予他们安抚、补强他们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年幼的时候他们曾经养育我们时,用爱抚慰,用情感温暖。
面对老人躯体方面的变化
老年人除了自身会发生部分性情改变之外,我们还常常发现一些老人,总是固执的主诉自己躯体方面的不适——饮食、两便、血脂血糖等等,较为常见的还有关于睡眠问题的困扰。
他们总是感觉自己的状态特别不好,觉得自己罹患某种重大疾病,不断的要求问诊就医,同时又不相信检查的结果,让子女们要近身陪伴,加以照顾。
假如儿女尚在青壮年期相对还能够应付,如果儿女们也都进入或逐步进入老年期,这样的“老老看护”极易造成双双负累或互相埋怨、情感疏远的情况。
因此,及时处理这些与躯体及心理两方面都有关联的状况也是老龄人群心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在DSM-5中的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中,我们能看到分别有躯体症状障碍、转换障碍、疾病焦虑障碍和做作性障碍共4种分类。
这些障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患者更容易寻求常规医疗机构的帮助而非精神健康服务,而且他们分别会对躯体健康问题有着明显的担心:
在躯体症状障碍中,个体寻求帮助主要是试图解释躯体不适。
在疾病焦虑障碍中,可能存在 一些躯体不适,但主要问题是持续担心生病(或将要生病),这种精神上的担心超越了轻度躯体症状本身所带来的对日常生活的损害。
在转换障碍中,出现一个突然的、严重的躯体问题,包括能力的丧失(比如出现瘫痪或癫痫)从而导致需要去急诊室进行紧急就医。
在做作性障碍中,个体自知本身并无躯体问题但仍因躯体主诉为由寻求帮助
在老年人群体当中,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同时出现较为常见。这是由于老年人疼痛、疲乏等问题常被考虑为正常老龄化的一部分,或是因为与年轻人相比,在有更多的躯体问题表现及用药情况下,同时表现出的焦虑是可以理解或常见现象。
如果患者为青壮年群体,目前已知的心理干预中关于认知调整及正念减压等方法均有利于解决关于病症的信念及行为。
这些方法还可能帮助患者本人学习关于应对日常生活的正性思维,找到躯体病因并非躯体不适的根源等等。
但是面临老龄期患者,这些方法往往由于身体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当事人的认知水平所限而不能发挥太大的功效。
因此,对待老龄人群,我们更多采取更加缓和的心理干预方式,从老人的心理需要出发,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足够温暖、接纳的环境,再来讨论身体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期化解他们内心的郁结。
在缓解情绪方面还有以下四个原则:
(一)正确看待衰老
现在生活水平提升,身体状况与心理状况不同步的现象时常发生,比如由于缺乏有效的健康管理或体育锻炼,身体状态突然的退化引起老人的震动或抗拒,这时首先要帮助老人们先去接受衰老这个具体的表现,接纳不适感的存在,才能够不过份曲解或夸大自己的病情。
(二)信任专业人士的专业能力
躯体症状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疑心病”,是心理暗示的结果呈现。如果躯体上真的有重大疾病,医生不可能不加诊断也不可能检查不出来,因此需要首先引导老人相信医生对病情的判断,理解医生给出的解释,以期养成更好的,健康的心态。
(三)鼓励老人参与社交
从退休等时间结点起,尽可能的增加老人的活动量及社交圈,防止由于空虚、寂寞而引起他们对于健康、陪伴的过度关注。
(四)允许老人适度表达情绪,更多的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面对生老病死,我们没有任何人可能躲避这些问题,也不能帮助老人们分担躯体的痛苦。
然而作为人,作为家人,即使他们身患疾病,也依然珍贵。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求助问答
最新测试
67393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746210 人想测
立即测试
1613954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66715 人想测
立即测试
771009 人想测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