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分离焦虑症,真的能自己缓解吗?
作者:周风云 2020-08-14 09:44:44 成长心理

上一周我与大家分享了《道别时,孩子哭闹不放怎么破?》,在留言区里也有很多父母分享了自己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

第一,孩子之所以在父母道别时哭闹不放,通常是因为正常的分离焦虑。这一般会出现在 8 个月以上的孩子,并会在孩子 18 个月左右的时候逐渐改善。

第二,父母不应该偷偷地溜走,因为这样会增加分离焦虑的频率和后果。

第三,父母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提前一段时间让孩子认识新的照顾者;提前给孩子准备可以联想到父母的东西,比如安抚巾、玩具或者发绳;提前告诉孩子即将发生的事情,给孩子建立心理准备和仪式感等等。

第四,在道别时,给孩子一个真心的拥抱,然后做个短暂的道别后马上离开,同时让其他照顾者安抚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最后,父母千万不要被孩子的哭闹「引诱」回来。

有一位妈妈还分享了《魔法亲亲》这本绘本和在现实生活中是怎么应用的。这是一本能够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的绘本,不过与孩子亲子阅读的时候千万不要抱着过多的期待,千万不要以功利性的想法来使用这本绘本,因为这样做你肯定会失望!

孩子的分离焦虑症,真的能自己缓解吗?

在这里我还要补充一句,如果父母每一次与孩子分离的时候,即使是短暂的分离都与孩子告别,孩子就能更加懂得父母走开后一定会回来的道理,继而更容易接受未来的分离。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还提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哭闹是正常的,那——

什么时候孩子的分离焦虑是不正常的呢?

其实,答案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一句话:当分离焦虑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社交或成长的时候,就是不正常的。

这意味着,如果孩子总是要求爸爸妈妈在自己身边,或者爸爸妈妈不在的情况下坚决不愿意睡觉,或者经常不肯参加与其他人互动的集体活动,或者总是很害怕爸爸妈妈会发生意外,甚至总是会做一些有关爸爸妈妈与自己分离的梦,这样的情况就比单纯的分离焦虑更严重了。

孩子的分离焦虑症,真的能自己缓解吗?

如果类似于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至少 4 个星期了,在医学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分离焦虑了,这叫做「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了。

有一些爸爸妈妈,甚至一些育儿大 V 会认为,孩子的这种焦虑是正常的成长阶段中的表现。很多人会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情况都会自然地改善的。

持有这种观念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这是把「分离焦虑」与「分离焦虑症」混为一谈了。其实,分离焦虑症不仅仅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在未来更可能会患有抽动障碍(tic disorder)和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所以,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的分离焦虑有点过度了,就应该注意这个情况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才好呢?

如果孩子的分离焦虑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了,父母应该及时地跟孩子一起去医院来检查、确诊并治疗。

之所以要一起去医院,不仅仅是因为孩子还小,其实主要是因为,父母自己无意间也会表现出焦虑。很多时候,孩子的焦虑会被父母自己的焦虑而强化,所以如果被确诊了,父母除了应该按照上一篇文章中的内容做出分离前的准备和分离时的「快准狠」,父母和孩子还都需要一起接受「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孩子的分离焦虑症,真的能自己缓解吗?

这是一个让父母和孩子都认识到焦虑的感觉是什么,并懂得怎么去缓解的治疗过程。如果孩子还没有满 7 岁,整个治疗过程其实是针对父母的,因为孩子通常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和使用治疗过程中学到的技巧。

在治疗的起初,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知道,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感觉,但是有一些人在焦虑后出现的行为表现就有点过度了。

然后,双方都需要自我挖掘焦虑的感觉。通过认识到自己焦虑的感觉,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可以在焦虑的时候辨认出自己的状态和触发点。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毕竟,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焦虑是什么感觉,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会焦虑,自己可能还会否认自己在焦虑。

一旦焦虑能够及时地被辨认出来了,父母和孩子就完成了「认知」的第一部分了,接下来就是「行为」治疗的部分。

在行为上,父母和孩子可以学会在辨认出自己在焦虑的状态的时候学会通过深呼吸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了。

孩子的分离焦虑症,真的能自己缓解吗?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即使父母或者治疗师已经示范给孩子看怎么做深呼吸了,他们也许仍然会觉得难以理解。这时候,父母可以在平时通过一些经典的游戏来加强孩子的理解,比如让孩子吹泡泡;或者让孩子躺下,放一个毛绒玩具在肚皮上然后让孩子通过呼吸来上下移动玩具。

一旦学会通过深呼吸冷静下来了,就可以开始进入反思阶段了,这是「认知」治疗的第二部分,也是整个治疗的关键部分。

在这个部分,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反思,分离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是什么情况,自己能够处理的最坏情况又是什么。

孩子的分离焦虑症,真的能自己缓解吗?

比方说,很多孩子会因为害怕父母在晚上会发生意外所以不愿意在爸爸妈妈回到家之前就上床睡觉。在这种焦虑下,父母平时可以引导孩子,让孩子思考一下:

当爸爸妈妈出去工作了,有没有哪一晚没有回来过?爸爸妈妈每次都会回来的,是吗?如果晚上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宝宝能不能自己先上床睡觉,等到醒来的时候再看看呢?

通过最后的认知部分,父母和孩子的「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就可以被纠正回来,以此减少对分离的焦虑。

这基本上就是整个心理治疗的过程。虽然整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需要一位对变化敏感的专业人员多次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父母和孩子需要去医院就诊的原因。

而且,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医生可能还需要通过药物来控制症状,所以在这里的介绍只是给大家认识一下治疗的过程,在家也可以尝试做出一些改变,但是不能替代就医。

总 结

「分离焦虑」和「分离焦虑症」不一样。当焦虑程度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社交或成长的时候,就不正常了。

根据 DSM-5,需要持续至少 4 个星期的情况下满足以下至少三个特点来诊断孩子的「分离焦虑症」:

每次分离前或者分离的过程当中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

长期地过度担心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会生病、受伤、发生意外或者死去;

长期地过度担心自己会经历不好的事件,比如走失、生病、发生意外或者被拐走;

长期地因为担心分离所以不愿意去任何其他场所;

长期地过度担心自己会独自一人;

长期地需要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在身边才能睡觉;

多次做有关分离的梦;

多次在分离前或者分离的过程当中出现头痛或者肠胃症状。

治疗主要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也就是辨别并改变有关焦虑的认知,并通过行为来减轻症状。如果症状过于严重,还需要通过药物来控制。

所以,及时地就医很重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九型人格恋母情结心理测评安全感绿帽弗洛伊德倾诉存在主义心理咨询师冥想洁癖职场心理心理咨询双向情感障碍正念男人心理职业性格自闭症反社会人格叛逆期智商测试EPDS心理医生心理效应性取向控制情绪依赖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