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技巧加重了我们的焦虑-社交中的安全行为
作者:ARitaOfPsych 2020-11-10 17:32:14 人际心理

我曾经是个在社交上毫无技巧但无所畏惧的少女。

我前两天看了看我高中的日记,真的猛。我高中的时候是有刘海的,有一天早上我起来,可能是前一天睡得好,我一照镜子,嚯,美,不行,我得显摆显摆,于是我就把刘海都梳上去了。

上了一上午课,中午去吃饭,刚坐下就遇到了平时挺熟悉的几个同学。

这个时候有个男同学看见我,突然就摆出一副震惊的表情,凑过来看了我半天,说:“ 喔,真丑,你还是把头发放下来吧”

这个同学我其实不太熟悉,平时也只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见过,我不太了解这个人,于是我便说到:“滚”

之后我又扎着头发美了一下午。

我在日记里写到,这个人不行,这同学咋这质量。

现在看来,我将一个来自外部的攻击,结结实实地挡在了外部,没有将其归因于我自己。也就是说,当别人说我丑的时候,我没有认为我真的丑,也没有觉得我做错了什么得罪了这个人并且开始反省;反而,我觉得这个人存在问题,他的问题导致他说出了一些屁话,而这个屁话跟我是没有关系的。

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社交,因为首先,讲屁话那个同学也没有什么社交价值,我恶语相向也没有什么损失;同时,我自己没有产生焦虑感等负面情绪,没有认为自己丑,也没有认为社交可怕。

人生赢在格局,输在计较。

毫无技巧社交,其实也算一种社交方式 -- 在一个关于社交的研究当中,心理学家用self-experience questionnaire来测量一个人在社交当中是否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Plasencil, Alden, & Taylor, 2011)。得分越高,证明我们在社交当中正在做自己,而越是做自己,因社交而产生的焦虑感也就越低。

当然,除了真诚地社交,很多人也选择使用社交技巧。尤其是认为自己不善社交的人们,他们因为害怕自己表现不完美而焦虑着,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试图让社交顺利进行,并且让对方更加喜欢自己。

这没有问题,在考虑场合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为社交做准备是非常好的行为。我们使用“社交技巧”,目的是好的。

社交技巧加重了我们的焦虑-社交中的安全行为

然而,实际上,很多所谓的这种“社交技巧”,只是我们自己在那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我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进行“完美”的社交,但除了消耗我们的认知空间,很多“社交技巧”并不会提高社交的成功率,甚至还会让对方讨厌我们。

更可怕的是,一次一次不分场合地使用“社交技巧”,会让我们变得焦虑 -- 我会认为是社交技巧导致了社交成功,而没有这些技巧,我便一定会失败,于是在下一次社交中,我会更加注意使用“社交技巧”,变得更加依赖这些“社交技巧”;而同时,我也会更加恐惧社交,害怕一旦没使用好技巧,会让我陷入尴尬,毕竟我已经不再相信真诚的交流可以带来成功的社交结果。

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现代人对于社交有些紧张过度,高估了社交失败的概率,同时也高估了社交失败的后果。这也就导致了在我们的文化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社交恐惧的现象,现代人逐渐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感,这是很危险的现象。

当我们开始依赖“社交技巧”,这些技巧便变成了“安全行为” -- 我们觉得进行这些行为会让我们觉得安全,而没有这些行为我们会觉得恐惧。

安全行为大体分成两种:回避型和印象管理型,我们分别来说。

回避型

这种很好理解,我不去看对方的眼睛,我不说话,我离人远远的,这样我就不会犯错 -- 我什么都不做,那就不存在失败。

要是社交都能这样被避免,那就没有问题了,干脆我们就蹲在家里种花多好。但是很多社交我们是避免不了的,在避免不了的社交中我们依然逃避的话,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首先,我们先来说社交结果:对方不愿意再次进行社交。

在实验当中我们发现,在社交中使用“回避”的方式,也就是少说话,说短句,对别人的观点没有反应,同时也避免眼神接触的人,会令对方感到不舒服,并且使对方变得拒绝再次接触。

确实,要是有个人跟我社交的时候,不看我也不理我,能说两个字就不说三个字,这是有点烦人,除了长得特帅以外我想不到什么别的再见他的理由了。

其次,我们来看使用了“回避”方式的人,他们因为害怕社交所以才回避,那么这样回避别人,真的能让他们舒服吗?

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并没有。这些被试在使用了“回避”方式社交之后,他们的焦虑感甚至上升了,也就是说他们非但没有感到舒服,反而觉得更加焦虑。

这样看来,这种“回避型”安全行为真的是一无是处,给我们造成不良社交结果的同时,还会让我们更加焦虑,应该早些警惕才对。

印象管理型

很多人都用过印象管理型的安全行为,因为一些印象管理的行为确实也能够被理解成社交技巧。大体来说,印象管理是我们为了提高社交成功率而改变或控制自己行为的一个结果。具体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 在开口之前反复练习要说的句子

- 社交之前反复检查自己的仪容仪表

- 交流时通过反光物体来确保自己行为和容貌都得体完美

- 回顾自己的社交表现,察觉不完美时想办法找借口弥补(“我今天不舒服”“我平时不是这样的”“我昨天太忙了没有时间熨衣服”)

- 管理自己的动作,尽量不发生意外(端起茶杯时有意识地握紧茶杯)

- 紧盯他人,近距离观察他人对自己表现的反应

- 事后明示或暗示对方让对方评价自己表现如何

这些行为当中,有一些,比如事先练习社交内容,在一些场合是有积极意义的。上台演讲或者谈生意这样的重要场合之前,我们穿戴整齐,练习谈话的内容,管理自己的表情跟动作,都是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因为这些场合实际存在威胁,社交失败也确实存在实质的损失。

然而像我们之前说过的,很多社交场合并不存在威胁,社交失败的概率很小,失败的后果也并不严重,也就是说我们其实不需要使用“印象管理”这种安全行为来确保社交成功。

那有些朋友说了,这些安全行为让我觉得安全,我为什么不能做呢?做了有什么坏处吗?

有坏处。

首先,使用这些安全行为并不能立刻降低我的焦虑感,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在社交时不停检查自己的发型,虽然确保了我们的发型很完美,但是并不能让我觉得安心。我不断检查发型的同时也在一次一次地提醒自己可能发型会不够完美,这就很让人忧心了。而这样的担忧会占据认知容量,让我们没办法专心于社交的内容。

其次,使用安全行为,会让我们错误归因。我们会认为这次社交成功是因为我保持了完美的发型,于是我在下一次社交的时候,同样也会花时间精力来确保发型完美。而这种模式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社交能力,认为我们必须进行安全行为,必须时刻管理自己的形象才能社交成功。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焦虑感:要是我们从心底就不相信我们能做好一件事,那么当我们面对这件事的时候,我们便会恐惧,并且感到被威胁。

对我们自身来说,印象管理型的安全行为会为我们增加不必要的焦虑,那么从社交结果来看,印象管理难道就没有好处吗?我们都那么努力了,别人有没有更喜欢我们一点点?

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使用印象管理在普通社交中也不会为我们增加多少好感度。

所以,我们在想要使用这一种安全行为的时候,要先问问自己,在这一次社交当中,使用印象管理是不是必要的。如果不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印象管理,反正也会获得相同的社交结果,还可以让自己轻松一些,让自己更加自信一些。

总体来说,不管哪一种安全行为,在普通社交场合,都应该被避免,更不应该放任其成为习惯。但是相比之下,印象管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回避要少很多。如果有朋友想要改善自己的社交恐惧感但无从下手,不如先学习避免“回避型安全行为”,而保留“印象管理型安全行为”。在能够控制自己不再使用回避型安全行为后再着手控制印象管理型安全行为。

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明白,安全行为只能在某一些场合保护我们,而长期来说会给我们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千万不要认为依赖“安全行为”等同于使用“社交技巧”:要记得,“社交技巧”是可控的,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安全行为”则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习惯,是我们认为自己缺乏社交能力时,无意识地用来保护我们的手段。然而事实是,它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社交结果,甚至在社交时会完全占据我们的注意力,并且在社交后给我们造成控制不住的恐慌感。

我们说小孩子相比成年人更愿意表达自己。确实,年纪小的小朋友们,还没有被安全行为束缚住,更愿意直接真诚地去交流;而一部分思想相对成熟的成年人却越来越回避社交,靠着“安全行为”所带来的安全感谨小慎微地交流着,最后放任焦虑感控制自己。

我们要正确评估自己的社交能力,首先就是要先意识到“安全行为”对我们的影响。如果一些朋友们近来发现自己越来越害怕社交,或者对自己的社交能力越来越没信心,不妨先回顾一下自己的社交状态,是否已经被安全行为控制。

希望各位朋友都能远离恐慌,勇往直前。

非常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

主要文献

M. LeiliPlasencia, Lynn E.Alden Charles, T.Taylor,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afety behaviour subtypes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Charles T.Taylor, Lynn E.Alden, Safety behaviors and judgmental biases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心理测试心理测评系统社交恐惧症原生家庭霍格沃茨九型人格边缘性人格障碍叛逆九型人格产后抑郁症智商源码强迫症心理学家MBTI无性婚姻反社会人格智力测试安全感PUA抑郁症悲观主义情商测试洁癖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