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亲密恐惧症怎么克服?
作者:米晓蕾 2020-08-28 12:04:13 心理百科

害怕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害怕和人保持比较    亲近的距离。亲密关系是一种让人幸福的关系,为什么会恐惧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两种可能:一种是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密,恐惧未知是人们的本能;另一种则是曾经受过伤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愿再体验那种痛苦的感觉于是索性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们的左脑, 主要掌管逻辑,而我们的右脑,主要负责情绪。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主要与我们的情感记忆相关联。心理研究者约翰鲍比在研究中提出,人类或者哺乳动物,有一种天生要依附于养育者的倾向,他们会靠近和寻求和养育者的亲密,这种表现称之为依恋。换句话说,我们作为一个哺乳动物,作为一个人,天生有一种倾向就是要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可是为什么我们天性使然,但是依然会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呢?这很可能与早期的养育经验有关。

回避型人格亲密恐惧症怎么克服?

有一位叫Mary Main的心理学家研究了成年人依恋关系(成年人与他们的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与童年依恋关系(孩子与主要养育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为妈妈)之间的联系。结果证明,童年的依恋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质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小时候和你妈妈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到你与你未来爱人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情绪记忆和情绪经验的作用。当我们还是一个什么都不会说,什么也做不了的婴儿时,我们的全部生活,吃喝拉撒睡,全都要依靠妈妈来完成,可以说没有妈妈我们就活不下来,所以我们是及其依赖妈妈的。

如果妈妈对我们的及时体贴的照顾,能让我们感觉到安全和幸福: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妈妈能及时的给我拿来奶瓶,让我享受甘甜的乳汁;当我尿了小裤裤的时候,妈妈能及时给我换尿布,帮我清理小屁屁,让我舒舒服服;当我感到无聊的时候,妈妈能及时赶来,逗我笑,让我开心;当我有些害怕时,妈妈能及时出现,微笑着摇晃我,让我不要害怕。

当我有了这样的妈妈,当我被这样照顾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好美好呀,我想要什么都能得到,我的妈妈对我好好啊,我可以信任她,我可以靠近她,我遇到什么麻烦都可以依靠她,我就不会感到害怕了。我对妈妈这种最初的印象,就形成了我对他人的印象,这种感觉会一直存在我的记忆里,形成我对他人的最基本的感觉。当我长大了的时候,我遇到一个心仪的男子或女子,我也相信我可以托付我的终生,我可以和他相依相伴,在我危险时,他会来照顾我,他可以理解我、支持我、包容我。

回避型人格亲密恐惧症怎么克服?

如果我的妈妈对我的照顾不及时,总是误会我的需要,完全忽视我的需要,甚至虐待我,我将感到不再安全:当我饿了的时候,妈妈手忙脚乱,一会儿给我换尿布,一会儿给我玩玩具,不知道怎么让我安静和舒服;当我哇哇大哭的时候,妈妈比我还难受,不知所措,有时候甚至会发脾气;有时候妈妈总也不愿意理我,我越是哭,她越是远离我,好像对我是一种惩罚;有时候我明明是想吃奶了,妈妈却打我,说我不乖。

当我有了这样的妈妈,我觉得我不懂妈妈,不知道接下来妈妈会高兴还是生气,不知道妈妈是不是会离我越来越远,不知道我怎么做才能让妈妈开心一些,妈妈不能够照顾我,反而我总要照顾妈妈的感受,或者有时候需要我花费很大力气,使劲的哭妈妈才能来管管我。我觉得我既想亲近妈妈,又害怕亲近妈妈。妈妈对我的照顾,也会让我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当我遇到一个感觉还不错的人时,我不敢靠近他,我明明喜欢,但是却不敢相信他,我不相信他可以包容我的一切,不相信他可以照顾我,理解我、包容我、支持我。

这就是典型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和不安全型依恋关系。当我们在生命的最初学会了和养育者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后就也具备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反之这方面就会存在缺陷。

回到文首的那两种恐惧:我没有过与人很亲密的关系的经历,以及我和人亲近的经历是让我感到不安和害怕的。在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中,这两种情况常会同时存在。

目前的研究中,把依恋关系分成四种:安全型,焦虑回避型,焦虑矛盾型以及紊乱型。下面我们来聊聊后三种不安全的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

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是疏远的。

当孩子哭闹时,妈妈是远离的,孩子越哭闹的凶,妈妈反而离得越远。孩子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模式,如果我哭,我妈妈是会离我越来越远的,因此我不能表现出需要我妈妈的样子,否则我就离我妈妈更远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不太会相信别人能够安抚他们的情绪,不太会表现自己的情绪,他们也不太愿意和人建立亲密关系,在他们心里亲密关系是没有经历过的,人与人之间就应该是保持距离的。

【焦虑矛盾型依恋】

孩子哭闹的时候,妈妈有时候能够体谅到孩子,能够安慰孩子,有时候妈妈自己情绪也不好,不能够安慰到孩子。孩子感觉到妈妈有时候能管我,有时候不能管我,妈妈好像是我不能够预测的。我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能管我,我就拼命的哭,拼命的闹,这样也许他们能明白我。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他们会在亲密关系里非常的紧张,担心,不安,一会儿觉得对方可以理解自己,一会觉得对方又完全不能体谅自己。他们在恋爱中会表现的非常折腾,一会儿觉得对方要离开自己,一会儿又拼命想和对方黏在一起。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感觉也是恐惧的,觉得自己不能够掌控这段关系。

【紊乱型的依恋】

这是一种受到虐待的孩子才会形成的依恋,父母可能会在身体,情感上虐待孩子。孩子的心里感到妈妈是照顾自己的人,但是这个人又让自己感到害怕,孩子想要亲近妈妈,又不敢亲近,内心是特别冲突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很难建立亲密关系,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

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有可能是感到不信任,不敢去接近一个人;或者是总是黏在一起却依然担心对方要离开;担心对方不够爱自己;很纠结很矛盾……种种如此,都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的依恋关系创伤。

回避型人格亲密恐惧症怎么克服?

我们能做点什么?

首先,尝试建立一段安全的关系。在一段安全的关系里尝试打开心防,会帮助你修正你过去的那些受到伤害的记忆和体验。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改变对他人的看法。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进行。在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能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接纳、包容、理解,可以让来访者体验到人是可以信任的,有人是能够理解我的,包容我的。这样,来访者回到生活中,他就可以开始慢慢的相信他人,逐步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安全依恋的建立也可以通过找到一个安全型的伴侣,他的接纳和包容,同样会帮助你逐步的改变对他人的看法。他会让你相信,他始终能够接纳你,让你安全。

除了找咨询师和依靠伴侣,我们自己又能从哪几方面努力呢?

首先是觉察。当自己感到不安,恐惧时,努力体会背后的原因是为了什么。第二是表达,和你的伴侣真诚的表达出你的想法,而不是指责和攻击对方。第三,在两个人都状态不错、能够理解彼此的心情时,坐下来商讨可能的解决办法。

我们从小到大和父母之间形成的依恋模式,是我们习惯了的方式,它会影响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就像在小的时候制作了一个模板,以后总会用这个模板去照着比对其他的人、事、物,我们常常会自动套用这个模板。然而要有信心,这个模板是可以随着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经验而发生变化的。改变虽说不易,但总有可能和希望,只要一点点的改变,积少成多,终将有一天,我们能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心理治疗智商测试容貌焦虑冥想心理医生桃花运情商自卑双向情感障碍社会心理学负面情绪心理咨询社交恐惧症心理恐惧症产后抑郁症亲子关系无性婚姻存在主义依赖型人格障碍心理效应强迫症霍格沃茨心理测试男人心理焦虑症回避型人格障碍悲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