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性取向是怎么来的
作者:旁观菌 2020-08-13 11:58:48 心理百科

性发育一启动,少男少女们就困惑。这个正常。但是,说他们在探索自己真实的性取向,这是蠢还是坏?

美剧《性教育》(也译作《性爱自修室》)第二季上线了。

这里的英国中学生们(美剧,说的是英国中学生的故事),全部陷于青春期的性困惑之中。电视剧表现的性困惑都是些什么呢?

男主角给女朋友“指交”很糟糕,不能让女朋友高潮,还得假装很享受。

这种困惑看起来挺普通的,因为是异性恋嘛,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其他大笔墨描写的,给你印象深刻的,就是下面这些了:

亚当不知道自己是爱男人还是爱女人。对着墙上的海报撸管,海报上有一男一女,一会儿对男的撸,一会儿再对女的撸。最后,认为自己是双性恋。最后当众向一个男生求爱。

刚才那个被糟糕的指交搞得很痛苦的那个女孩,最终发现自己其实喜欢女生。

一位男同性恋同学的困惑是,他男朋友要跟他做爱,但是要他先灌肠,这位男同学就跑掉了。然后这就是巨大的阴影,到处想找懂的人问,一直找不到。

一位女同学在公交车上被性骚扰了,对方把精液射在她最喜欢的裤子上。本来她觉得没有什么,但是闺蜜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拉着她去报案。第二天开始,就怕上公交车了,只能走着去学校。

另一个女同学,说自己一点做爱的欲望都没有。

我们的性取向是怎么来的

电视剧让一个性咨询专家来给中学生提供“正确”的性教育。那位女生来找专家,问道,我没有性欲,不想做爱,这是不是正常的?

专家的答复:你知道无性恋是什么吗?它是指一个人对任何性别的人都没有性欲。性爱对有的人来说没有吸引力。

女生说,但是我还是想坠入爱河。。。

专家说,有些无性恋者仍然想要浪漫的爱情,但他们不想做爱这部分。其他人也不想要。性向是流动的,性不会使我们完整。既然如此,你又如何会因此破碎?

句子是相当漂亮,但是,你就凭人家女学生自己说说,就给人家这么严重的定性:性取向是无性恋!

这与你们认为的青春期应该探索的信条是不是有点冲突?

更重要的问题是,说性向是流动的,这可是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认知啊!

什么是性向呢?性向就是性取向,就是一个人性的指向性。目前公认的也就是三种可能: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

怎么确定一个人是什么性向呢?

三个维度:性吸引,性行为和性别身份认同。

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你对谁发情,跟谁做爱和你认为你是男是女。

性向是流动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异性恋不是确定的,是社会把你塑造成这样的,这是异性恋霸权。你应该探索你真实的性向,哪种性向都是正常的。

这件事为什么很重要呢?

因为这是白左们女权主义者重要的理论依据。如果关于性别的一切就是社会建构的,那么现在的女性弱势,性少数派的弱势都是父权制度压迫和塑造的结果。因此,现在的一切都失去了合法性和正当性,打倒父权制度就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

你注意到没有,电视剧名义上是发生在英国中学生的性探索,异性恋成为了非常小比例的部分,大比例的部分都是给了LGBA,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

这是要闹哪一出呢?

这是典型的美式自由主义的做法,利用把持大众传媒,把性政治化,性少数派与女权主义者联合起来,成为控诉社会主力,呼吁性少数派的人权,颠覆现有的社会制度。

同性结婚合法化就是一个里程碑。标志性少数派的重大胜利。

政治归政治,学术归学术。

性向到底是不是流动的呢?也就是问:我们的性取向是怎么来的?

学术界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对性取向的成因有了全新的认识。

旁叔主要引述沈政的观点,总结起来是三句话:

1,性取向的成因分为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内源性的是来自你的内在的生理部分,外源性的是你的生活经历。

2,性取向的内源性成因,是基因、激素、脑发育和男胎序列等4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性取向的外源性成因,是导致非异性恋性取向的主要部分,“来源于社会和家庭因素所导致的生活状态。包括社会经济、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和个人性生活经历以及社会文化氛围。”

我们先谈谈内源性成因。时间有限,我们只说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证据,系统的证明你还是应该去看论文。

●不同民族和国家间跨文化调查表明,同性恋的发生率大体相似。即使在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的性取向也不受影响。因此,生物学因素是主要的。

●单卵双生儿同性恋发生的一致性,32%。远高于双卵双生儿的同性恋的一致性(13%)。

●男同性恋遗传因素为0.34~0.39,女同仅为0.18~0.19。这说明男女两性同性恋产生中,遗传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

●受精卵第一周内,出现SPY(与性别相关的基因,来自Y染色体),发育成男胎。否则,源于母体的X基因出现SPX,随后发育成女胎。

●胚胎6~8周期间,男、女胎的性细胞开始了自己的分泌功能,随血液循环作用于胎脑,对脑发育发挥组织化作用。这表明胎儿的性激素对未来成年期个体的性取向发挥作用。性激素对脑性别分化作用不足,是其成年后同性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女胎中有一种先天性疾病,肾上腺功能亢进,导致胚胎期大量的雄激素产生,将女孩的脑分化成类似男性脑。导致其童年行为不像女孩更像男孩。这批病人成年后同性恋的发生率达31%。

●研究发现,怀男孩的次数可以预测最后出生的男孩在成年后发生同性恋的概率。男胎次数越多,成年后发生同性恋概率越大。可达15.1%或者28.6%。免疫分析表明,产妇每次生男胎都会发生母血和胎血的混合,所以刺激母体免疫系统反应,引发男性相关的特异抗体,再次怀孕,这些抗体就会作用于男胎,对其分化成男性大脑不利。

总之,性取向是基因、激素、脑发育和男胎序列等4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非异性恋性取向是个体发育中的小概率事件。甚至沈政用了“不幸事件”这个定性。

我们再说说外源性成因。

同样我们挑几个有意思的证据。

●美国2008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女同发生率16.7%,男同是6.5%。

●在性少数人群中,高教育水平的比例增大。大学以上教育的占40.6%。参照异性恋人群,大学以上教育的比例是26.3%。

●美国一项网上调查,回收5439份女性问卷,发现双性恋者中遭受过性侵的,占25.4%,女同种呢,遭受过性侵的,占22.4%,而异性恋者,遭受过性侵的,占10.7%。

●美国的另一项调查表明,同性恋者的绝大多数在其青春期早年都有过至少一次异性性经验的历史。

●1999~2005年间美国12~23岁少年儿童中,有同性性行为的,毒品依赖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同性性行为者。

●对5994名高中生的研究发现,有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学生,吸烟成瘾者高于普通学生2倍。说明行为瘾形成的机制,也是习得性同性性行为模式的机制,只不过强度较弱。

●男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更接近女性。女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更接近男性。

●性少数派发明一种文化反弹理论,面对社会逆境,例如性侵、家暴、贫穷等等,产生一种文化反弹,将自己的文化边缘化,将同性性爱作为自己的核心信条。把同性恋作为时尚或者社会新潮流,利用各种媒体感应一批年轻人热烈追求或强烈同情。以此扩大性少数派的人数。

综合来看,外源性的同性恋成因是来自自身生理因素之外。或者是成瘾行为的习得过程中的“副产品”,或者是没有治愈的心理创伤的解决方案,或者是出于时尚的追随行为。

因此,“性向是流动的”之说,对内源性的,不成立。对外源性的,颠倒了因果。性向对这些人是一种策略性的习得行为,当理由不存在了,例如处理好了心理创伤,消除了毒品滥用,性向也就转归正常了。

异性恋性取向,是进化出来的正常机制,是为了基因多样性,对抗环境变化和基因复制错误的核心保障机制,它无所谓正确还是错误。其运行过程中的错误,出现了同性恋、双性恋,人类已经了解其机制,也就不应该作为病态处理,正常对待就挺好,跟左撇子一样。

因此,支持非异性恋者有相同的人权,完全赞同。

但是把左撇子政治化,还作为时尚运动疯狂扩大,还宣传“性向是流动的”,就有点过分,不是蠢就是坏。

依照观察者的说法,美国社会在同性婚姻这一点上走得过于激进,以至于导致社会撕裂,支持特朗普上台,对白左们激进的社会政策形成了反制。

回到《性教育》第二季,虽然不能说这是一烂剧,但是没有了第一季的灵气。综合而言,没有时间就不用看了。

沈政,《对同性恋和性取向异源性的跨学科观》,《科学通报》2015年第60卷第19期:1831~1840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最新测试

  • 爱情挽回聊天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负面情绪EPDS治疗师智商哈利波特心理健康测试MBTI测试焦虑症亲密关系恐惧症自卑心理九型人格边缘性人格障碍智力心理学亲子关系恐惧心理外貌焦虑心理咨询职场心理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系统洁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