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我把老公养成巨婴:当妈,是女性臆想出来的需求
作者:壹心理 2020-07-26 09:32:32 成长心理

我们以为,越努力会越幸运,付出越多,得到的爱就会越多。

但现实却常常啪啪打脸,在关系里付出越多,失望越多,关系越恶劣。

喜欢说“我这都是为你好”的父母,完全为了孩子而活,孩子却只想逃离,甚至养出“白眼狼”。

围着男友、老公转,付出一切的女人,却被嫌弃太烦、太作、太无理取闹,被分手、被背叛。

对朋友、同事随叫随到,什么都帮忙的“老好人”,却被当做佣人。

是做得还不够多吗?

不,是付出太多了。

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过度付出都不是爱,而是双方都无法承受的枷锁。

很多时候,你的过度付出,是亲密关系最可怕的隐形杀手。

过度付出,却养出巨婴式伴侣

热播剧《三十而已》里的完美人妻顾佳,就是一个为“巨婴式老公”过度付出的“奶妈”。

她在家带孩子,累死累活。

老公却和刚认识的女生毫无界限感,对方故意吃他的冰淇淋,他不但不拒绝,还喜滋滋地舔一口。

明知道小姑娘深夜故意发微信撩自己,还暧昧回复说:你太坏了。

不输洪世贤的那句,“你好骚啊”。

太恶心。

但不得不说,这个巨婴式老公,是顾佳自己养出来的。

顾佳,谐音“顾家”。

全心全意顾着家里的大小事,付出了所有。

不但要照顾一家大小,还要管公司财务,要开拓和维护客户关系,还要时刻注意安抚老公的自尊心。

在内,扛起了照顾儿子的全部重任,不让老公操心。

为了让儿子进更好的幼儿园,费尽心思接近富太圈,放下自尊给人拎鞋子、拍马屁……

在外,虽然自从生了孩子就退出和老公一起创立的公司,回归家庭。但只要公司一有事,都是她出马解决。

老公生意谈崩了,就耍性子说不谈了,顾佳说:“如果你不想打这个电话,我去打。”

他像个孩子一样甩一句“要打你自己打,我听都不想听”,大发脾气,控诉自己开了公司就再也没办法坚持艺术梦想。

顾佳打电话求客户,赴酒局面谈,被客户逼着喝白酒,还被咸猪手性骚扰、侮辱。

明明很委屈,她却让司机不要告诉老公。

忙了一天回到家发现儿子没接,又去接儿子;和欺负儿子的家长打了一架,大半夜穿着高跟鞋抱着儿子回家。

老公呢?开开心心地和朋友在外面踢球回来,完全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她不但不告诉老公自己受的委屈,还安慰和鼓励老公别担心公司,一遍一遍哄“没事的,我们会一起度过”。

她想尽办法打进太太圈,打通人脉,拿到了拯救公司财务危机的大单子。

但顾着老公的自尊,人前人后,总是说都是老公的功劳,老公是一家之主,都是因为老公有才,老公的设计方案无敌好,一家人才过上了好生活。

这样完美的“付出型”妻子,为了这个家当牛做马,毫无怨言。

却没想到,这样的过度付出,对老公的过度保护,把老公养成了“巨婴”,什么事都依赖她。

一遇到问题就发脾气,不顾公司资金链断裂,不想打的电话就不打,不想谈的生意就不谈。

明知第二天要出差,前一天跟人打架打得鼻青脸肿。

顾佳辛苦打通富人圈层谈下的单子,他反而冷嘲热讽,说她虚荣,攀高枝。

顾佳想找育儿师照顾孩子,自己可以安心开甜品店拓展事业,但许幻山却反对说:“你个当妈的做不了吗?非得找一个外人来做”,怪她把儿子当包袱丢了。

最后,还出轨了。

全职妈妈我把老公养成巨婴:当妈,是女性臆想出来的需求

两种过度付出模式

过度付出常常有两种模式。

一是像顾佳这种,一心付出、不求回报的自我阉割型。

她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从来没有向许幻山抱怨过自己付出了什么,牺牲了多少。

反而是处处大包大揽,不用许幻山提需求,她就能提前想到并主动付出,去满足她觉得许幻山需要、或应该需要的东西。

许幻山检查出有脂肪肝,她二话不说就开始控制他的饮食,不让他吃晚餐,还提出自己也不吃晚餐,陪他。许幻山说不用,她坚持。

自己遇到难题,被欺负,受委屈,从来不会告诉许幻山。

就算许幻山主动问起,她的回答也永远是“没事”,把所有事情都自己硬扛,解决了就报喜。

二是总是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的“牺牲型”。

Ta们过度付出的目的非常明显,会通过语言、行为告诉你:我为你付出了所有,牺牲了自我,你要报答我。

如果得不到想要的回报,就通过行动、情绪等暗示别人,期待对方能看到自己的委屈、悲伤、不满等。

譬如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那些话: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为什么不能争气点?”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能懂事一点?”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你这样对得起我吗?”

……

一旦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想要的回报,觉得整个世界都亏欠自己,累积的委屈就会变成愤怒喷涌而出,摧毁一段关系。

但不管哪一种过度付出模式,付出者做的所有事情,也是在积累道德资本。

付出行为的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需求,那就是:

我付出了那么多,对你那么好,你是不是也应该对我好一点、多重视我一点、多关心我一点、多爱我一点呢?

如此一来,就能把被动变成主动,道德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付出者就会变成关系的控制者。

就像顾佳,她主动付出这一切,是为了老公、孩子,一家人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看似不需要回报,但行为的背后也藏着深层的需求,即获得爱、自我价值感、关系控制权。

顾佳对许幻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事的,有我在。

而许幻山说得最多的则是:我都听你的。

顾佳在家里是绝对的领导地位。

为什么过度付出,却没有好结果?

可为什么有的人付出了那么多,却常常没有好下场?

为什么?

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

在健康的社会交往中,需要维持付出和回报的平衡,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

过度付出,必然导致关系失衡。

当过度付出的一方,得到的小于付出的,可能会在不知觉中用积累的道德资本情绪压迫、勒索接受者。

接受者,往往会因为无法回报付出者,产生愧疚感。

比如面对总是用“为你好”的理由,不断牺牲自己的父母,无论你是否需要,都把一切都给你。

孩子在“为你好”这座大山压迫下透不过气来,觉得自己一定要很努力,变得很好,才能回报父母。

回报不了,便觉得自己不够好,很愧疚,很无力。

只想逃离。

再者,付出者让接受者感受到自我的压迫,产生羞耻感。

付出者对接受者的大包大揽,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很没用,自尊受损。

就像顾佳,把许幻山当儿子养,事无巨细地管着他,他连穿一双什么样的袜子都不能自己做主,反抗也无效,只能听话。

从一个成年人,退化成需要老婆照顾的婴儿,他内心肯定充满羞耻感,觉得很丢脸。

尤其是公司的一次次危机,都被老婆化解,哪怕老婆在人前人后都肯定自己,但外人都觉得,他事业成功,都是因为老婆。

在老婆这里,他永远是弱的、无用的、需要被呵护的一方,感受不到被需要。

而在第三者的诱惑里,他被夸奖,被崇拜,被依赖,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婆、听老婆话的的孩子,最终没坚守底线,偷食了。

第三,有个社会心理学效应,叫贝勃定律。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就变得微不足道,在心理感受上,第一次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也就是你第一次对 Ta 好,Ta 会感激你。

当你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都对Ta好,时间长了,对方就习惯了,麻木了,理所当然了。

但凡有一次对Ta 没有之前那么好,反而还会被责怪。

俗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便是如此。

如何停止过度付出?

过度付出,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

付出者要打破这样的关系模式,得先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

为什么自己非要主动去付出那么多?

到底是什么驱使着自己要这样去牺牲?

付出者的内心往往有这样的原动力:

没有人爱我,我只能靠自己。

我只有不断付出,才能获得别人的喜欢、认可、爱,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

我要牺牲自己的需求,来满足别人的需求,才能获得好的关系。

如果我拒绝了付出,就会被别人排斥、否定、讨厌,关系就会破裂,他们就会离开自己。

所以,我只能从不断的过度付出、自我牺牲中,获得认同感、价值感、安全感

付出者的自我价值,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付出之上的。

对顾佳来说,14岁丧母,父亲不擅交流,第一次来月经,不敢告诉父亲,只能自己一个人面对。

从那以后,她就过早地独立照顾自己,遇到问题都是自己扛,自己成为自己的妈妈。

只懂付出,不会索取。

当妈以后,她告诉自己,顾佳死了,活下来的是儿子的妈妈。

她要为儿子而活,要当一个完美的妈妈,给儿子完整的、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

对丈夫,她也要当一个完美妻子,一个人冲锋陷阵,为丈夫遮风挡雨。

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丈夫和儿子,从来没关注过自己的真实需求。

她是许子言的妈妈,是许幻山的老婆,唯独不是自己。

她没有了自我。

改变的关键,就是把“我”的价值在于付出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一段健康的关系,必定是平等的。

学会“放手”,树立起自我的精神界限,给自己空间,也给他人空间和自由。

把自己从对他人的过度付出中解脱出来,让他去经历他该经历的困难与挫折,去体验他该体验的失败与成功。

像《浪姐》阿朵对袁咏琳说的:“这是你的功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你没有义务去代替对方完成他的功课。

做好自己的功课,就很棒了。

当你更多地关注自我,生活也会更轻盈丰富吧。

想对所有“顾佳式女性”说:别只会付出了,你可以活得不那么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 产后抑郁九型人格桃花运社交恐惧叛逆期心理医生反社会人格自愈能力心理测评心理医生亲密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心理治疗职业价值观心理学自闭症智力测试情商测试正念树洞悲观主义情绪管理绿帽情结社交恐惧症哈利波特PUA弗洛伊德回避型人格